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十二音技法作为二十世纪的音乐语言,首先产生于德国并在世界的范围内开花结果,十二音乐的创始人是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勋伯格,其音乐表现出与传统音乐形式的对立,主张取消调性与主音,十二音音乐是用“序列”写成,并在音乐中贯穿使用,本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首十二音作品公开发表,此后,便不断涌现,在创作中,如何使十二音音乐五声化是音乐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提出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黄庭内景经》“身神”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系统论的内涵。该经一方面认为人身脏腑在各自身神的导引下形成一有机大系统,体现出要素间复杂的相互关联性;另一方面,又指出身神作为人身的有机成分,赋予人体系统以有序性和发展的有向性。这可被看作是古老道教文化之现代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此文可大体确认为东晋后期之作,或成于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作者可能为道生一系后学.“神道自然”观为其主旨,并据此抨击道教民俗神泰山神府诸神.佛教“阎罗王”神系,本据道教泰山冥府神系而成,却反过来斥泰山神府及都录使者为“神不正”者.正统佛教看重隔世果报,反对现世祭神感通,因而痛责泰山神祭.同时,本“不杀生”教义,声讨泰山之祀供奉“牺牲”.此文从一个侧面,折映出方兴未艾的佛道论争,以及佛教力图摆脱道教影响而独立的意向.  相似文献   

4.
自秦汉以来,五岳列在祀典,为国家祭祀之重要神祇;五岳也是道教的名山灵地,有着自己的祭祀体系。两类祭祀系统最初各行其是,至唐时司马承祯力图将五岳真君列为五岳正真之神,但并未能取代传统国家祭祀之五岳神祇。直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在东京开封设立五岳观,以五岳之神为奉祀主体,其与五岳所在地国家祭祀的五岳之神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道教五岳神与以儒教为基础的国家祭祀五岳神首次二位一体,融会于一身,完成了道教与儒教五岳神的首次真正完整融合。  相似文献   

5.
十二音音乐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与听觉惯性,带来了对传统与权威的反叛.由于自身的反理性思潮、形式主义倾向和对人自身的重新探索与定位得到了完美体现,十二音音乐取得了对传统音乐的胜利.十二音音乐发展到了整体序列音乐时,甚至于完全排除了人的主观情感,音乐创作变成了数学演算及数字游戏.  相似文献   

6.
于瑾琳 《科技信息》2008,(8):137-138
军国主义,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并誓死效忠天皇.武士道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崇尚勇武、誓死效忠主君.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主张天皇崇拜,也赋予日本天皇神性.日本神道教不仅与武士道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且还是日本军国主义外侵意识的根源.随着日本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神道教的作用下,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如影随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统治阶级服务.  相似文献   

7.
表现主义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风格的一种形式,它以主观为出发点,力求表达作曲家的内心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情和革命化表达方式。勋伯格的音乐熔传统手法和十二音技法于一炉,抛弃传统调性的束缚,建立了以十二个音的音集,序列或音列上的无调性音乐作品。作品采用了不协和的乐汇裂变的节奏,支离破碎的旋律,古怪的配器,非主题性的乐汇,运用鞭碎入里的手法,力求不关不真,以表达他内心深处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被公认为二十世纪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8.
李小兵 《科技资讯》2008,(29):199-199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虽说表达音乐音响的材料不一样,但是最终所有表达艺术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它们的美学理论是可以通用的:“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在声乐中可以转译为“词与曲合”、“声与气合”、“音与意合”。本文重点论述《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对于现实音乐实践中的声乐表演艺术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音韵学家历来看法不一,六十年代初曾有一批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过一次大讨论,随后周祖漠的“读书音说”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同。根据《切韵》时代的相关记载及语音发展史实,《切韵》所反映的音系是读书音的观点是最有根据的,这个读书音音系首先是一个规定性的“纸上音系”,同时又是一个口耳相传的“纸上音系”,当时的洛阳音有成为其音系基础的可能,但是体现在实际语音中,并无真正的标准音,“南腔北调”是当时唯一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文学翻译“神似”说混乱无序的现状,分析了各种类型的“神”似,指明了“神”的意义和“神似”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爨乡有着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源远流长,风采独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直到现在,爨乡乐舞还在民间不断得到传承,主要体现在年节的乐舞、婚姻丧葬祭祀乐舞、爨乡古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商、周时期的“格”字一义,经叶师舒宪综合前人之说,深入的探讨,认为“格”为巫师通神的媒介符号,巫自此沟通神人,也为天神下凡之阶,即天神降临之义。台湾红头小法在执行法术科仪的过程中,也有“格界”这一项仪式,法师在仪式中诵念“格界咒”,咒中所叙述的意义与仪式的意函,即是请神降临,守护神圣的场域、庙宇、村庄聚落,安顿人心祈求平安的仪式过程。亦见“格”字天神降临之义,虽经历了三千余年,迄今仍然存在台湾的汉人文化“红头小法”之中。  相似文献   

13.
基于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Watson)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研究,提出的"神的标准化"理论。依据对辽宁省孤山镇的妈祖信仰调查,证实该地区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同样的"神的标准化"过程。而在当代,妈祖信仰再度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继续"标准化"着当地信仰空间,这种现象可称为"神的再标准化"。  相似文献   

14.
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深系于本民族的文化之根,都具有乡土的文化属性。作为本民族生命体验与心中祈愿的表达的原生态音乐,自然而然深深切切地从本原意义上相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至形成独具内涵的“乡土情结”。当下,对原生态音乐乡土情结的解读也具有了更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泰壹、太一、太乙是远古华夏族的伟大首领,曾在终南山活动过,他得道成仙为真人,被尊成为宇宙中最尊贵的天帝神。上古广义太乙山指终南山,其狭义指翠华山、南五台。古代认为天上所有星辰都围绕着中宫、紫宫,中宫、紫宫有太乙星神即天帝。中华民族祖先崇拜太乙神,早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祭祀太乙神,此后历代祭祀,汉代尤其重视。后来,太乙神被中国道教尊为太乙救苦天尊,救苦即慈悲、慈善,太乙神也是道教慈善神,应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道教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6.
丽江纳西族文化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从纳西族的文化发展看,道教的传播和影响与其自身文化的延续有着相互渗透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纳西族的生死观、和谐达观的审美姿态和纳西古乐等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殷墟甲骨卜辞是殷人卜祭诸神的实录,祭祀对象涉及殷代所有神灵。殷人所构筑的天神系统、地祇系统和人鬼系统,生动呈现了上古社会精神世界的一个侧面,奠定了中国传统宗教鬼神世界的基本模式,其造神特征和对自然神祇的尊卑态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门豹作为先贤为后世崇拜,在北朝他却异化为掌管雨水的神灵,北齐时列为国家九大祈祷对象之一。这种由英雄到神灵的转化,一方面提高了西门豹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使他在唐以后的祭祀中不能列为圣贤之列,以致他在后代民众中丧失了地位。北朝的西门豹祭祀是民族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神迹,在这一现象中体现了北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的为得到汉族认同的文化策略和艰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迁徙异地筚路蓝缕的客家人,总是将原乡所崇拜的各路神灵带往新的聚居地继续崇拜,奉为保护神。这些神灵既是他们念祖思乡的心灵慰藉,又是他们求生存图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追寻原母神——关于宇宙创生神话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宇宙起源,中国的老庄学说和古希腊创世神话都显示出了宇宙混沌的观念,却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阐释,老庄学说把宇宙之混沌抽象为"道";而古希腊创世神话则把它具象化为一个生育了众神的原母神卡俄斯。无论是老庄学说中的"道",还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混沌神卡俄斯,作为混沌时期孕育万物的生命之源,都具有原母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