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阅读情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阅读情感,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作品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情感,在其表现形态上,并不是一种能单独存在的东西,不是人的行为的简单伴随物,而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它心理能力发生强有力影响的重要因素。它往往通过感知觉而“粘附”于一定的表象之中,古人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郑玄《诗大序》)就是指的这种“粘附”现象。由于文章是以“言”来…  相似文献   

2.
王海钦 《科技信息》2009,(27):196-196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异族统治的时代。统治阶级对汉族的压迫,对知识分子的漠视,使整个社会都处于矛盾的洪流中,这些都给文化艺术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绘画从“无我之境”转到“有我之境”;由“以物观物”到“以我观物”,也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加强,使绘画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心绪表达方式:借绘画的形式抒胸中之气、发心中之慨。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普遍存在“冷板凳”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欠缺对读者群体特征和需求的分析和研究,欠缺对读者行为参与性以及实际阅读效果的重视,据此提出建立真正“以读者为本”的阅读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4.
远古神话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在跨越自然空间的“心”、“物”交感中,孕育出中土与西域心心相系的古老的“历史情结”;又以人的“文化的超机体因素”超越自然生态的“种内关系”,而且大胆实施空间创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因素转化为“柔远能迩”、“和远又和近”的空间思辨;同时在“心”随“物”(自然空间)游中,展开对自然的诗意想象,以生命的执着冲破内心孤独,努力践行追求和谐、统一的空间行为,从而在“原生态自然”中编织了关于中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生命”之链,升华了“历史情结”。  相似文献   

5.
苏氏“寂感”说分为体用、动静、性情三个层面,强调主体修为由思而至于无思、“入神”以致用;物我交相感应以至于“忘”;性发为情而最终复于性。苏氏“寂感”说是苏轼等人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影响其文艺思维方式,体现为对创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视,要求尽物之妙、随物赋形,达到“入神”境界;一方面影响其艺术风格,追求由绚烂之极回归平淡。  相似文献   

6.
中国网络文学游戏研究由来已久,聚焦于读者,一种阅读游戏得以浮现。阅读游戏是一种读者阅读行为,发挥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制衡奇迹体验与爱欲萎缩创伤经验。在向“构成物”转化过程中,阅读游戏是为读者而表现的意义承载体,寄寓读者爱欲想象。依托于电子媒介,阅读游戏非压抑性生存憧憬随着信息交互渗入现实,其悬而不论的观赏者指向后人类,向人类生存的可能性未来敞开。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诗学接受论认为:如果说读者紧承作者的“言者所以明象”而“寻言以观象”,并进而“得像而忘言”的化言为象是一种化实为虚;那么,读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紧承作者的“象者所以存意”而“寻象以观意”,并进而“得意而忘象”,即使阅读上升到阅读主体与创作主体精神情感交融的境界,这无疑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化实为虚,亦即所谓“披文以入情”。  相似文献   

8.
在蓝靛瑶的日常社会中,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通常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为之举行相应的礼式,如诞生礼、翁花礼仪、要斗礼仪、度师礼仪等,以示祝福。通过对各种礼仪的过程及所用祭品的展现,反映出在蓝靛瑶族的深层观念中,“花”是人的生命的象征;“斗”是生命最重要的滋养物;女子在人的生命的“养”中,具有比男子更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等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所以说,中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在自传中将自我呈现为一个被贫穷和饥饿折磨着的孤僻少年,这一形象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使读者进一步理解郁达夫人格气质的形成原因;同时郁达夫将个人的爱情创伤与弱国子民的屈辱感联系在一起,赋予个人的爱情创伤以宏大的意义,从而凸显出自我“感时忧国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叙述,使自我与国家、时代联结在一起,而获得了“意义”。这既是其时因现代报刊业的发达而产生的现代文人群体谋生的需要,也是胡适等人对自传文体的社会价值的倡导之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绍兴图书馆报刊阅览室的读者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了读者对阅览室环境及各项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并对读者个人信息、阅读行为等进行了细致的统计与分析,对读者的意见建议进行了整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以翔实的数据对我院学生阅读行为进行客观分析。总结出我院学生群体阅读行为——阅读风气、阅读意图、阅读兴趣及就业意向等方面的特点,力图通过对我院学生阅读行为的剖析,找到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以便更科学的开展图书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读者的阅读动机,分析了不同动机下读者阅读行为的特点,提出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新阅读时代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了新阅读时代图书馆读者群体的扩展以及新阅读时代对读者阅读行为、思维方式、思想道德的影响,提出了新阅读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策。  相似文献   

15.
徐艳 《科技资讯》2013,(32):250-251
图书馆是人们汲取知识的地方,阅览环境不仅影响图书利用率,而且影响读书效果。图书馆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类似一只隐形的手悄悄改变人们的行为举止。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出发,探讨了图书馆的物质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最后指出图书馆可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来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促进读者的文明阅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读者对图书馆员与图书馆环境有关的社会知觉,能明确图书馆社会知觉的概念。大学生读者的图书馆社会知觉偏差有多种表现形式,消减读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需采取相应的方法。面对困扰图书馆员和读者的提前霸住和图书污损等现象。需要有破解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需求、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等阅读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特点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并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青年读者的阅读倾向,分析了青年读者阅读倾向的原因,提出了图书馆在青年读者阅读培养和导读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营造阅读氛围 享受阅读快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探讨了通过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更多读者享受阅读快乐的方法,如深化文明读者意识,建立安静、整洁的阅读环境,成立读者俱乐部,开创荐购阅览区等。  相似文献   

20.
解释了读者的概念,介绍了有关青年心理发展理论研究的3个派别,从青年读者的心理特点、青年读者的阅读心理两方面阐述了青年读者阅读的目的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