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普通小麦的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经高温处理以后,提取其线粒体多肽和可溶性蛋白做SDS-PAGE分析,发现不育系与保持系在热激后其线粒体多肽的电泳图谱均有相互趋同的现象.育性不稳定的A型繁91小麦雄性不育系在热激后有明显的可育度提高现象.育性稳定的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CMS)品系及其保持系经短时间热激后没有明显育性变化.由未经热激处理的对照电泳分析可见,A型不育系、T型CMS品系花粉发育到单核期向双核期转变时,其线粒体多肽较其相应保持系明显减少,表明到此时期不育系细胞的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已明显丧失.  相似文献   

2.
研究证明,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e,CMS)与mtDNA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构建保持系线粒体DNA的基因文库应该有助于发现“育性”基因,进一步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育机理及创建工程恢复系,推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进程.本文以普通小麦(T.aestivum)T型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5-3369A及其保持系75-3369B为材料,构建了保持系线粒体DNA基因文库,并应用保持系线粒体基因文库的部分重组子转化相应不育系,探讨保持系线粒体DNA与育性恢复的关系.线粒体DNA提取于75-3369B的黄化苗,经测定纯度适合于构建基…  相似文献   

3.
用普通小麦的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经高温处理以后,提取其线粒体多肽和可溶性蛋白做SDS-PAGE分析,发现不育系与保持系在热激后其线粒体多肽的电泳图谱均有相互趋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应用单向SDS—PAGE和双向IEF—SDS电泳技术对两个品种的普通小麦(T.aestivum L.)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线粒体多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如下: 1、黄化苗期普通小麦线粒体多肽单向SDS—PAGE呈现40—50条多肽带纹,双向IEF—SDS电泳图谱上则可看到150—180个多肽斑点。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多肽在单向SDS—PAGE和双向IEF—SDS电泳行为上无明显差别。 2、孕穗期幼穗的线粒体多肽单向SDS—PAGE图谱上,两个不育系都缺少28KD带纹,因而不育系和保持系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双向IEF—SDS凝胶电泳证实28KD带纹实际上是分子量相同而等电点分别为5.58和5.65的两个多肽。 3、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是具有时空性质的。 4、线粒体与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可能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本文还就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索性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水稻孢子体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FⅠ代汕优63和配子体雄性不育系丛广41A,保持系丛广41B,F1代广优青在小孢子败育时期的花药线粒体蛋白质,结果表明,在这两种类型的组合中,不育系同保持系,F1代的带型差异很大。,保持系的带型和F1代的带型差异较小。其中,汕优63比珍汕97B多1条分子量为31000的多肽带,广优青比丛广41B多1条分子量为43  相似文献   

6.
水稻马协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体外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选育出的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及其相应保持系协青早(简称马协B)为材料,分别从它们黄化苗中提取线粒体.一方面于体外测定线粒体能量代谢谱,进行热化学分析,得到一系列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建立起反映线粒体体外能量代谢模式的热动力学方程.通过对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比较发现,不育系线粒体在能量释放大小、代谢时间、能量代谢阶段的复杂性上明显低于保持系,从而得出不育系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低,造成供能匮乏从而导致不育;同时进行线粒体DSC(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发现不育系能量代谢的释活能(E)、释活指数(n)明显比相应保持系高,从而可得出,不育系能量代谢水平低,形成原因可能是不育系线粒体中参与能量代谢的酶系统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以新选育出的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及其相应保持系协青早为材料,分别从它们黄化苗中提取线粒体。一方面于体外测定线粒体能量代谢谱,进行热化学分析,得到一系列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建立起反映线粒体体外能量代谢模式的热动力学方程,通过对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比较发现,不育系线粒体在能量释放大小,代谢时间,能量代谢阶段的复杂性上明显低于保持系,从而得出不育系线粒本能量代谢水平低,造成供能匮乏从而导致不育;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比较了萝卜7416A、64A 两个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三个不同发育时期(幼苗期,肉质根膨大期和开花期)的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育系与保持系在单向 SDS—PAGE 中,多肽带数目相同,仅个别条带染色深浅有别;而双向电脉中则可见有明显差异。(2)双向电泳图谱上,两个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在三个发育时期中,其2(?)~32kd 处均出现明显差异;(3)在幼苗期和肉质根膨大期的差异表现在分子量较大的28~67kd 之间的多肽,其 pI 太多在6~7之间;而在开花期则多在分子量较小的22~32kd 的多肽上表现差异,pI 在5~6之间。讨论了上述差异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小麦E型不育系和太谷核不育系花粉发育过程的观察,与过去对T型小麦不育系的观察加以比较,发现三种不育类型的小麦花粉败育过程大体相似,但三种不育类型也存在差异。用细胞化学方法对E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细胞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分布和活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发现不育系比保持系酶活性低,酶颗粒少。用I—IK对E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进行染色,发现保持系花粉染成深蓝色,淀粉颗粒多,不育系花粉呈棕红色,几乎无淀粉颗粒。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新发现的茄子雄性不育系05ms的育性转换机制和遗传机理,该研究对其进行了生态学、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05ms的雄性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表现为低温不育、高温可育,不育性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属温敏核雄性不育系.此类型雄性不育系在低温条件下不育性稳定,可以作为"两系"法制种的基础材料,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万寿菊雄性不育品系的P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对万寿菊9个雄性不育品系及3个育性正常品系的小花、萼片、叶片进行了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分析,研究了不育品系间及其与正常品系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酶带数、R值、酶活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不育品系小花的酶谱比正常品系少快带区D,而且酶带数较少;在萼片的酶谱中,不育品系至少具有正常品系所没有的P4、P6和PIO中的1条,一般具有2条甚至3条,另外,品系的植株越矮,酶活性越强。  相似文献   

12.
采用AL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L18A及保持系18B和恢复系99AR144-1配置杂交组合,利用得到的F1、F2世代以及测交群体aBC1、bBC1和cBC1,对小麦AL型胞质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9AR144-1对AL18A的育性由2对主效核基因控制,F2代育性分离表现为15∶1,2对基因具重叠累加遗传效应;bBC1群体分离偏离3∶1.由此初步认为,AL型细胞质背景可能影响恢复基因通过雌配子正常传递.  相似文献   

13.
紫菜苔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甘蓝型油菜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与紫菜苔的种间杂交和连续回交,获得了稳定的紫菜苔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形态学研究表明,该不育系的花药发育兼有无花粉囊型和单核败育型的特征,由于没有造孢细胞的形成或造孢细胞退化,不育系最多只有1-2个花粉囊,而可育系都是4个花粉囊,发育起来的不育系花粉囊里面的小孢子到单核期后不再向前继续发育,而是迅速退化以至解体,开花前彻底败育,在减数分裂前期,不育系绒毡层细胞中已经出现液泡,有肥大趋势,在单核小孢子退化以后绒毡层还很发达,而正常花药绒毡层的发育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达到高峰,四分体时出现退化迹象,开花前已完全解体。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了10个万寿菊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的POD同工酶,并对其6个主要观赏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同系内除小花外不育株与可育株间POD同工酶酶谱差异很小,而系间差异较大;6个主要观赏性状综合表现最优的为4,′其次为3,′最差的为1′。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胞质的白菜和芥菜为材料,将hau CMS胞质的线粒体基因组与芸薹属植物中其他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再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得到hau CMS线粒体基因组上特异的序列,并根据该序列信息开发出用于鉴定白菜hau CMS类型的分子标记hau CMS-Specific.同时,通过序列对比分析发现hau CMS线粒体基因组缺失但其他胞质共有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根据该序列信息,开发了互补检测的分子标记hau CMS-Deletion.最后利用hau CMS、ogu CMS、pol CMS、oxa CMS、orf220CMS等不同胞质类型材料的DNA成功验证了这两对标记.  相似文献   

16.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12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具有非常明显的多态性,且只能扩增出1~5个片段的4个引物能有效地区分和鉴定红莲型(HL)2个杂交水稻组合(粤泰系列,从广系列)的杂种及其亲本。  相似文献   

17.
小野1A是由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 Presl.)中天然不育株与Y58S/内香B杂种后代优秀单株经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由于该雄性不育细胞质来自小粒野生稻,称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恢保关系鉴定结果表明,XY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野败型(WA)、印尼水田谷型(ID)、K型和红莲型(HL)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不同,WA型、ID型、K型和HL型的保持系和恢复系中部分可以作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保持系,部分可以作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恢复系。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突破了WA型、ID型、K型和HL型等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恢保关系,扩大了保持系育种范围,可以用品质优良的栽培品种培育出高标准优质米不育系。由此可见,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发掘,不仅丰富了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而且为培育高标准优质米不育系、进而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稻米品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重组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用两个基因来源不同的水稻核不育系,通过有性杂交在基因重组后代中,选择不育性表现与双亲不同的新类型核不育系。这类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不受温度或光照单因子影响,而是由温敏和光敏两个非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在不育异常低温天气不会影响性波动,只有在短日照和低温两个条件都满足要求时,控制花粉发育的启动才被启动,育性逐渐平稳地由不育转化为可育。在制种季节由于不育性受两个非等位基因共同控制,起到了双保险作用,从而确保了制种的绝对安全,客且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生产上需要的衫型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9.
实验选取了具优良性状的高粱(Sorghumbicolor)4品种、两细胞雄性不育系,采用改进的高盐低PH值法对其叶绿体DNA进行提取,纯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高盐低PH值法无论在DNA的得主及质量上都有一定的提高,足以满足RFLP或其他酶切方法的需要;高粱栽培品种间的叶绿体DNA变异很少,反映了各族间极其相近的亲缘关系,在可育胞质品种与胞雄性不育系的叶绿体DNA之间明显存在两类  相似文献   

20.
From pollen actin to crop male steri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t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 activity of animal and plant cells. Pollen cells have plenty of actin whos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animal actin.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plant actin gene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animal gene. The content of pollen actin from male sterile plants is much more lower than that from its maintainer plants. The expression of actin gene is organ-specific during the plant development. The expression quantity of actin gene in pollen is much more higher than those from root, stem and leaf. The expression plasmid of the anti-sense actin gene was constructed, transferred to the protoplasts of wheat and tomato to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actin gene in pollen and thus the male sterile plants of wheat and tomato were obtained. The actin in pollens from the transgenic plants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whereas the pistil was not affected. This study might pave a new way to breeding male sterile lin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hybrid vigor of wheat and toma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