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广西北海大冠沙白骨壤树上大型固着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对植物体的危害。结果表明,大冠沙白骨壤群落中的大型固着生物有10种,分属3门4纲6科,其中在白骨壤植株上的主要种类为白条小藤壶、潮间藤壶、褶牡蛎和黑荞麦蛤4种。危謇程度最大的是白条小藤壶,其湿重生物量占总湿重生物量的百分比高达72.3%~100%。受害程度最大的是向海林带的枝和叶,其动物生物量干重与植物生物量干重的比值(a/p)可达30.49×10~(-2)和30.43×10~(-2)。就整个红树林区而言,危害程度为向海林带(21.68×10~(-2))>中间林带(7.88×10~(-2))>向陆林带(0.01×10~(-2)).同一林带的植株受害程度为较低树层的大于较高树层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分布也与此相类似.  相似文献   

2.
广西红树植物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士楚 《广西科学》2000,7(3):210-216
从生境条件、种类组成、类型、外貌、结构、物种多样性和演替等方面系统地分析广西红树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广西红树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有白骨壤、桐花树、秋茄、红海榄、木榄、海漆、老鼠Le和银叶树8种。主要群落可划分为8个群系,15个群落类型。群落外貌由单叶、革质、中型叶的高位芽植物决定。群落层次结构简单,单层或两层。组成群落的红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较低。随着海平面的相对降低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红树植物群落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广西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研究红树白骨壤幼苗对水中重金属(Cu,Pb,Zn,Cd)的吸附去除性能。【方法】红树白骨壤幼苗采用砂培法由胚轴栽培而得,配制不同浓度混合重金属培养液对红树白骨壤幼苗胁迫培养35d后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随着培养液中重金属浓度的升高,红树白骨壤幼苗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也逐渐增加,最高含量分别达到Cu 980.78μg/g,Pb 1623.03μg/g,Zn 446.21μg/g,Cd 69.41μg/g。红树白骨壤幼苗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普遍是叶部最少,茎部次之,大部分都积累在根部。红树白骨壤幼苗的根、茎对Zn的输送能力最好,其次是Cu和Cd,对Pb的输送能力最差。【结论】红树白骨壤幼苗对4种重金属都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尤其是对Pb和Cu的吸附去除效果更好,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近岸河口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4.
广西白骨壤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广西北海大冠沙白骨壤群落的现存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白骨壤群落的生物量为5272.2g/m~2,其中地上部分为2690.2g/m~2,地下部分为2582.0g/m~2.地下部分中94.8%的根分布于地面以下0~60cm 层。由于不同滩面的环境因素差异较大,位于不同滩面白骨壤群落的生物量也有所不同,位于内滩、中滩、外滩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11424.0g/m~2、2585.3g/m~2、1806.3g/m~2。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定样地定位调查的方法,研究深圳湾福田3种红树植物桐花树A 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伐后萌枝更新对伐迹地早期群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伐后4年时,3种红树植物平均萌生枝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桐花树(12.4)>白骨壤(5.4)>秋茄(4.4);桐花树的萌生率最大(72.73%),其次为秋茄(67.42%),白骨壤最小(20.77%)。滩涂潮位可能影响红树植物的萌生率,不同潮位滩涂上的红树植物萌生率为:内滩>中滩>外滩。红树植物萌生植株较人工种植植株的存活率高,且生长速度较快,表明萌枝更新对砍伐后早期红树林群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此外,红树植物种类自身的生理生态差异可能是影响萌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显胎生红树植物木榄(Bruguiera gymnorrihiza)、秋茄(Kandelia obovata)、隐胎生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非胎生红树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 grantum)的繁殖器官发育过程中铁(Fe)、钼(Mo)、锌(Zn)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花蕾期,除白骨壤外,其他种类Fe元素含量相近,在0.035 2~0.045 4 μg/mg之间.隐胎生红树植物白骨壤、桐花树中Fe元素含量在种子期最高,分别为0.090 2和0.073 3 μg/mg,萌发后呈现降低的趋势,在胚轴成熟期达到最低.在种子期,Mo元素含量在胎生红树植物中差异不大,在0.288 2~0.302 0 ng/mg之间,平均为0.294 5 ng/mg,明显高于非胎生红树植物木果楝0.105 6 ng/mg.种子萌发后,胎生红树植物中Mo元素含量下降.在同一时期,胎生红树植物种子的Mo元素含量明显大于木果楝.在木果楝的繁殖器官发育过程中,Zn元素含量逐渐下降,且比同期的胎生红树植物低.  相似文献   

7.
对厦门曾营人工红树林生态修复区的秋茄(Kandelia candel)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植株上藤壶群落进行周年调查.结果表明:藤壶在红树植物秋茄和白骨壤植株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藤壶的数量随红树植株所处滩涂高程和树层的增高而锐减.藤壶的附着量变化与季节变化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秋茄和白骨壤受藤壶危害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红树林生态恢复时林地的滩涂高程选择,以避免藤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广西英罗湾红树林内的木榄、秋茄、红海榄、白骨壤和桐花树5种红树植物幼苗的株高、胚轴长度、茎高、基径、节数、叶数、根高、根长、叶面积等形态因子的数量特征及生物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广西红树群落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广西红树群落进行了中级分类单位的划分。根据《中国植被》确定的分类原则、单位和系统,广西的红树群落可划分为6个群系:(1)白骨壤群系;(2)秋茄群系;(3)海漆群系;(4)木榄群系;(5)桐花树群系;(6)红海榄群系。同时,对这些群系特征作了简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广西英罗湾红树植物幼苗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西英罗湾红树林内的木榄、秋茄、红海榄、白骨壤和桐花树5种红树植物幼苗的株高、胚轴长度、茎高、基径、节数、叶数、根高、根长、叶面积等形态因子的数量特征及生物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根据实测的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幂函数回归拟合了幼苗主要形态因子和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1.
刘文爱  李丽凤 《广西科学》2017,24(5):523-528
【目的】柚木肖弄蝶叶蛾(Hyblaea puera Crame)是广西红树林区近年出现的新害虫,为了更好保护红树林,对该虫的生物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相关研究。【方法】观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史及其主要天敌;分析虫害的爆发原因及其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影响,并进行灯诱防治试验。【结果】该虫的幼虫形态在不同龄期、不同世代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雌成虫产卵最多834粒,平均477粒;幼虫在红树林中仅取食危害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老熟幼虫会利用非寄主植物的枝叶来筑巢化蛹,成虫常见吸食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L.)DC.花蜜;该虫在广西沿海发生11代,不同世代的害虫在陆地植被和红树林之间以及红树林不同斑块间转移危害;虫害爆发时会快速吃光树叶并啃食嫩枝表皮和幼果,对白骨壤生长造成较大影响,且取食危害期间的排泄物会造成滩涂土壤酸化;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结论】柚木肖弄蝶叶蛾对红树林造成的危害极大,有必要对它的发生规律、监测和防治方法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害虫管控的角度从发,当务之急是监测和防治陆岸上柚木上的害虫,避免害虫向红树林区扩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不同森林群落类型对其土壤蚯蚓数量(密度)及生物量时空动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击法研究了云南省昆明市3种森林群落类型的土壤蚯蚓密度与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用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方法,分析3种森林类型的样地土壤理化环境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①森林群落类型显著影响蚯蚓密度(P=0.001)和生物量(P=0.006),各森林群落类型下土壤蚯蚓密度与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分别为:云南松群落>桉树群落>疏林群落、云南松群落>疏林群落>桉树群落。②蚯蚓密度和生物量时间变化总体上表现为:9月>10月>11月。垂直分布表现为:桉树群落与云南松群落蚯蚓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5~10 cm土层,而疏林群落主要集中于0~5 cm土层。③桉树群落土壤温度、pH及水解氮与蚯蚓密度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等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它们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云南松群落和疏林群落下蚯蚓密度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等相关性不显著。【结论】3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样地土壤理化环境(温度、水分、pH、土壤氮等)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演替阶段的土壤化学性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斌  温远光  刘世荣 《广西科学》2001,8(2):148-151,160
对广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主要演替阶段土壤化学性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进展演替,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盐分、全硫、水溶性硫含量和交换性酸度均呈明显增长趋势,土壤有机质及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含量也有相同规律,土壤PH值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由此可见,红树植物群落的进展演替能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同时由于群落类型,特别是建群种的不同,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呈现逐渐性和跳跃性的变化特征,而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影响着红树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并为红树植物的进展演替提供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火干扰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驱动因子,影响植被结构变化及森林演替方向,从而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周转产生重要作用,进而影响森林碳循环与碳平衡。笔者定量研究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科学阐明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为火烧迹地恢复与森林碳减排增汇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佛冈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化学分析法,在森林生态系统水平上,定量测定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对林火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探讨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深入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循环与分配过程。【结果】林火干扰对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细根生物量均有影响,不同林火干扰强度下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对照>轻度林火干扰>中度林火干扰>重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则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密度(P<0.05)。林火干扰的马尾松林土壤细根生物量均低于对照样地,变化趋势为重度林火干扰>中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只显著降低土壤表层细根生物量(P<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显著降低了土壤表层和浅层细根生物量(P<0.05)。【结论】林火干扰减小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幅度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轻度林火干扰仅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显著降低了土壤表层和浅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变化。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产生了影响。林火干扰后马尾松林4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仅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差异显著。活性有机碳含量各组分随林火干扰强度增加沿土壤剖面递减的幅度呈现一定差异,重度林火干扰后的递减趋势最强。此外,林火干扰还降低了马尾松林土壤细根生物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固沙植物材料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尔沁地区采集小叶锦鸡儿、樟子松、山竹岩黄芪和差巴嘎蒿这4种22年生固沙群落的土壤样品,对土壤有机C,全N,微生物生物量和主要酶的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土壤按3层取样0~10,10~20,20~30cm.结果表明,4种固沙植物均能明显改善土壤C,N水平,提高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酶的活性.尤其是对土壤表层0~10cm的改良效果更加明显.4种材料中,小叶锦鸡儿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最大,其群落土壤中微生物C,N含量、土壤脲酶、磷酸单酯酶、蛋白酶、脱氢酶的活性均明显高于其他几种植物群落,表现出强大的改善沙土环境的能力,可作为优良的固沙植物材料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广西红树林区团水虱(Sphaerom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在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3市的红树林区共设置30个调查断面并进行实地踏查,用随机取样的方式采集团水虱样品。调查结果表明:在广西红树林区共发现3种团水虱,分别为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 Bate,1866)、光背团水虱(Sphaeroma retrolaeve Richardson,1904)和福建团水虱(Sphaeroma fujianensis sp. nov.)。30个调查断面中,有团水虱分布的断面有25个,其中有孔团水虱是广西红树林区域中的主要种类,分布最广,其次为光背团水虱,而福建团水虱仅发现于北海的3个断面。团水虱大多数分布于中低潮区的潮沟边缘或潮沟内以及林缘等地势较低的区域,在高潮区域分布较少。团水虱的蛀洞底质有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秋茄(Kandelia candel)、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木桩、软质沉积岩和聚苯乙烯泡沫等,表明其蛀洞底质多种多样。根据这些分布特征,本文讨论和分析了团水虱与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关系,提出红树林是健康退化后才遭致团水虱侵害的假设。团水虱是否是侵蚀红树植物并导致大片红树林退化死亡的主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气氮沉降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新生态因子之一,过量氮沉降将改变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和养分循环的土壤微生物.作者综述了国内外模拟氮沉降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底物利用能力以及功能基因的影响研究现状.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氮沉降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较多;(2)氮沉降改变了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和丰富性;(3)氮沉降短期内促进森林土壤呼吸速率,长期氮输入会抑制土壤呼吸速率;(4)氮沉降改变了参与凋落物分解相关土壤酶的活性;(5)氮沉降降低了土壤微生物代谢复杂有机质的代谢能力;(6)氮沉降增加和降低了某些微生物功能基因的丰度.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氮沉降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添加不同类型有机物对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呼吸的影响,为预测山西太岳山油松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的碳收支平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地表的平均自然凋落物量为标准,向油松林地0~20 cm土壤中分别添加生物炭(BC)、玉米秸秆(JG)、辽东栎叶(LD)和油松叶(YS)等4种类型有机物,使用LI-8100 CO2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对有机物添加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连续测定,并对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进行监测,结合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之间的关系,探讨添加有机物对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土壤呼吸及碳组分的影响。【结果】 ①向土壤中添加BC显著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添加JG后土壤呼吸速率较CK显著提高了11.67%。,其余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在2014年7—11月和2015年5—10月,不同添加物处理间土壤呼吸速率从大至小表现为JG>LD >YS>CK。②有机物添加下土壤SOC含量随时间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在2014年8月,添加JG后显著提高了土壤SOC、MBC、ROC、DOC含量,添加BC显著提高了土壤MBC含量,添加LD和YS显著提高了土壤SOC和MBC含量。在2014年10月,添加JG显著提高了土壤SOC、MBC、ROC、DOC含量,添加LD显著提高了土壤MBC和ROC含量,添加YS显著提高了土壤SOC、MBC含量。在2015年3月,添加JG显著提高了土壤SOC、MBC和ROC含量,添加LD显著提高了土壤ROC含量。2015年5月,添加JG显著增加了土壤MBC含量。③与对照相比,添加BC后土温10 ℃时的土壤呼吸速率(R10)显著降低了18.01%,添加YS后R10显著增加了30.88%,添加其他有机物对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和R10没有显著影响。④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SOC、MBC、ROC和DOC含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添加有机物显著影响土壤碳动态和土壤温湿度,这些都会对土壤CO2排放产生显著影响,添加JG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碳组分的提高效果最显著,但土壤呼吸速率最高,不利于碳的储存;添加LD可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短期内可明显改善土壤有机碳库质量;添加BC可在短期内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并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减少土壤CO2排放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