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矿山灾害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并需不断扩充的矿山安全减灾科学。它与以往单一矿山灾害防治理论研究相比,具有综合性、预测性和经济性三大特征;它的安全减灾原理包含了安全哲学、安全经济学等八大原理;它的研究模型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因此,矿山灾害学的研究,应以科学的系统论思想为指导,采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既要从微观上研究矿山灾害中单一灾种事故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又要在宏观上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的方位切入,对矿山灾害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的国际协作。  相似文献   

2.
《滑坡灾害学》是为了研究和揭示滑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使之有效地防灾和减灾而产生的一个新兴边缘学科。它是一个涉及领域广阔、研究对象众多的复杂系统。本文介绍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及其方法论,文章在分析滑坡灾害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滑坡灾害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并提出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指导《滑坡灾害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当前矿山灾害的现状决定了矿山灾害学的形成 矿山灾害学乃是一适应未来矿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的新命题 矿山灾害学的研究要从整个矿区大环境、大安全的角度出发 ,实行多学科、多理论的交叉渗透 与此同时 ,还必须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的国际协作 这样才能全面、系统、综合地发展矿山灾害学理论 参 9  相似文献   

4.
《滑坡灾害学》是为了研究和揭示滑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使之有效地防灾和减灾而产生的一个新兴边缘学科。它是一个涉及领域广阔、研究对象众多的复杂系统。本文介绍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及其方法论,文章在分析滑坡灾害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滑坡灾害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并提出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指导《滑坡灾害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流域泥沙过程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黄土高原地质地貌复杂,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泥沙源区,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为代表.沟壑区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侵蚀产沙现象,并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表现出迥异的水沙运动规律.为此需将流域分为坡面与沟道两大系统分别研究,本文描述坡面侵蚀产沙、沟坡区重力侵蚀和沟道水沙运动的主要现象,分析各水沙过程的主要机理.揭示出可依据坡面径流建立坡面侵蚀产沙模型;根据水流的诱发作用,用沟坡土体失稳的随机力学模型模拟沟坡重力侵蚀;考虑影响水沙运动的多种要素,建立沟道系统的高含沙水沙模型.流域泥沙过程机理的研究为建立符合实际物理图景的水沙模型系统,完成流域泥沙过程模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河流泥沙的资源化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挟运泥沙是一种客观自然行为,有水流运动必有泥沙输移。然而,由于人类对流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和河流本身的干预加重,使进入河流的沙量增多,并使泥沙在某些位置产生累积性的淤积,泥沙在不适当部位的淤积已成为困扰环境、防洪、航运等多方面的严重问题犤1、2、4、6犦。对严重的泥沙问题,以往提出了许多措施以减沙消灾,但在除害的同时对泥沙的利用研究甚少。实际上,泥沙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资源。泥沙蚀高淤低,曾经造就了河流中下游大片的平原低地,而且至今也在河口等区域缓慢地自然造地。泥沙具有许多优良特性:河流泥沙从上游搬…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呼唤自然与和谐,现代灾害以其日益频发之势在警示人类,面对新世纪,人类安全与减灾已成为越来越迫切的大问题.从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依存的现代观出发,较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现代灾害中人为失误致灾问题,并对其概念、方法、控制对策作了相应探索,从而提出了建立并完善人为灾害学研究体系的构想,从根本上对人因、人-机系统可靠性、安全性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沈钦平  赵宝玉 《科技信息》2007,(27):292-292,267
流域泥沙灾害从根本上来说是泥沙在其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给人类社会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在流域泥沙灾害中,江河泥沙灾害尤为突出。近年来,连年的江河灾害已为世人瞩目,有效地进行江河泥沙灾害防治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流域泥沙过程模拟中的河道输沙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流域的水沙过程包括降雨产流、汇流的全过程,以及泥沙侵蚀、输移、沉积的不同运动形态.对这一物理过程的全面描述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在数字流域中,将流域水沙过程概化为坡面产流产沙、沟坡区重力侵蚀、沟道水沙运动及河道水沙输运四部分.其中,前三部分的计算能为中下游河道水沙计算提供入口边界条件.本文对前三部分的内容只作简要介绍,重点以一维水动力学模型为工具,以1977年为典型年,完成了流域泥沙过程模拟过程中干流河道输沙计算,并对龙门站的预测水沙过程和实测水沙过程龙门一三门峡河段进行了演算和对比.结果表明,用预测龙门站水沙过程计算中下游河道的水沙演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蓄水两坝间长系列水动力及泥沙淤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李家峡间的贵德-李家峡河段的蜿蜒河道进行了研究,为蓄水两坝间的通航和河床稳定性问题提供可行性分析依据.根据二维水流连续、运动方程、悬沙扩散方程和两相流底沙运动方程,采用加权集中质量剖分方法,建立了蓄水两坝间水动力、泥沙淤积数学模型.提出了泥沙交换和河床粗化计算模拟的物理图案,对长系列水动力和泥沙运动进行了模化处理.通过调试,验证了水尺水位和李家峡建坝前该河段4年的地形演变量.应用李家峡建坝后典型水文年长系列的组合资料,预报了河床经长期冲淤调整后迭到基本平衡需要的时间.介绍了泥沙交换和河床粗化计算模拟的物理图案和长系列河床演变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自然灾害的新定义,即灾害=自然现象+不当的人地关系。介绍并探讨了美国环境灾害的社会脆弱度地图在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规划等方面的作用。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剖析灾害,回顾美国灾害管理的百年历程,总结其利用城市规划手段防灾减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自然灾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中国而言,自然灾害多发,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防灾减灾一直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关注.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大部分采用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不够完善.而且防灾工程存在着施工质量差、设计标准低、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防灾减灾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应对自然灾害的非工程措施.对于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芦山“4·20”地震之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新增地质灾害点365 处,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建设与灾后重建工作。在分析地质灾害孕灾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地层岩性、断裂带、坡度、相对高程、年平均降雨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土地利用类型等7 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基于灾害熵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芦山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芦山县49.89%的区域处于中度和高度危险区,其中高危险区占总面积的29.99%,这些高危险区位于正河、玉溪河、灵关河流域,受地形、人类活动、地震影响,地质灾害破坏性极大,在后期建设与防灾减灾中应当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10年来,中国减灾能力、现代化综合救援能力和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新时代应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防灾减灾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灾害大数据平台在灾害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的现状与趋势,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存在本底数据、机理认识、风险预测的挑战。未来应重点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韧性社会建设、科普教育、自然灾害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地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选取伏牛山地区4种主要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借助GIS软件,对不同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类解析,再根据4种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结合专家对不同自然灾害权重的打分,得出了伏牛山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大量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日俱增,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灾减灾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其可能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台风风暴潮、暴雨内涝、赤潮、高温、雷击和地震等.上海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发生频繁,灾情严重和成因复杂.针对上海市降险减灾的严峻形势,提出应从防范重点自然灾害,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可操作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减轻防灾降险后遗症,组建防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减灾科普宣传和培养灾害管理人才等方面积极着手,以提高上海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的实施,地质灾害风险格局将发生新的改变。结合国际社会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从推动科技创新、创新调查评价、强化风险管理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质增效,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减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在实体泥沙模型试验中,煤粉是常用模型沙.它在长系列实体泥沙模型试验中,与细颗粒泥沙运动特性有误差.通过水槽试验,研究了细颗粒煤粉干容重随淤积历时的变化,探讨了其密实机理及对起动流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煤粉的沉积密实程度对起动流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通过对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界定,结合我国农村灾害的特点,建立了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地区面积辽阔,活动构造分布广泛,大地震频繁发生。介绍了“一带一路”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模型、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和场地调整方法,在“一带一路”地区开展了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给出了全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PGA)分布的地震区划图,并提出不同地震危险性地区防震减灾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东亚和东南亚西部、太平洋西岸、中亚南部、西亚东部、欧洲南部和非洲东部是“一带一路”地区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在50年超越概率10%的PGA>0.4的地区,一般民用建筑应采取地震烈度九度设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