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春节登高是流行于神州各地尤其是岭南地区的节日民俗,以祈福纳祥为主要内客.东莞黄旗山作为历史上的"岭南名山",加之在莞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成为莞人春节登高的首选地,其民俗内涵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衍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取得惊人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数百万新莞人的贡献.但是,新莞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却存在不少问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提高新莞人的工资待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新莞人入户东莞,解决新莞人住房问题;切实提高新莞人的社会地位,享受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3.
陈研妍 《科技信息》2009,(11):96-96
岭南地区牛耕历史悠久,在民俗社会中,牛的地位突出。牛民俗在乡村社会一直延绵相传。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现代岭南都市民俗中,牛也占有重要的一席。牛从乡土走到都市,发生了实体到抽象的变化。牛民俗并没有因离开乡土而衰落。它所象征的勤奋和自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精神文明的重要构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叶春生是研究岭南民俗成果突出的学者。本文着重探索他的《区域民俗学》、《岭南俗文学简史》及其对岭南民俗采录研究实绩。  相似文献   

5.
新莞人是东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幸福东莞的稳定器。新莞人人力资本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经济收入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影响其幸福感。从教育、培训、人才流动三方面分析了新莞人人力资本现状,并提出了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新莞人幸福感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论述社会转型期岭南民俗的嬗变现象切入,分析了岭南民俗在21世纪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2007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构建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口号。2007年4月,东莞市政府将外来务工人员统一更名为“新莞人”。东莞能否顺利实现双转型,与100077左右新莞人的文化素质紧密联系,从新莞人的再教育入手,剖析其与东莞双转型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春节民俗在新疆的传播始自汉代,从此绵延至今。但流传至今的春节民俗文献资料相当有限,主要散见于清代文人的诗文、日记、游记中。笔者搜罗数则清代新疆春节民俗资料,以窥探清代新疆各族人民春节民俗之风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岭南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在岭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明末清初是其迅速崛起的时期。而其崛起的标志即是这一时期大批诗人的出现.并在全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在这批诗人当中,成就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三人。  相似文献   

10.
钟健慧 《科技资讯》2009,(21):62-62
岭南建筑这个词语,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没有人提出过,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兴起了对创造建筑新风格的讨论热潮,广东建筑界认为,创造我目建筑新风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要有各地方的建筑新风格,广东建筑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岭南地区,就要有岭南风格和特色,从那时候开始,广东就提出了岭南建筑这个名词。而岭南建筑在地域范围的界定,从广义来讲,是以五岭为界,五岭以南包括广东省.广西南部、福建南部为界;从狭义来讲,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讲广府话的地区为准。在南方,一般人不提广东建筑,而都用岭南建筑来代替,而且把新中国成立前称为岭南近代建筑,明清以前时期称为岭南古建筑,而中国成立后称为岭南新建筑,或称岭南建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岭南腰坑墓的分布、分期及相关特点的研究,认为岭南腰坑葬俗是在湘地越人南迁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它源自楚崛起之前的中原文化。随着楚国的崛起、楚文化的南渐,湘地越人转徙岭南,并将这一葬俗带到岭南,流传开来。岭南的腰坑墓有自己独特的分布特点。腰坑在用途上与该地古葬俗有密切的关系,反映的是岭南土著居民对这一葬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银晶 《山西科技》2011,(2):116-117
以东莞的年节习俗文化为切入点,着重介绍了有关东莞年节习俗的地方文献,以及典型案例和开发利用的方式等,希望能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进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岭南词是清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一大特征即是家族性.清代岭南的词学家族共20个,其分布具有突出的地域不平衡性.家族词学传统促进了词人的产生与成长,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岭南词的发展.在岭南词学家族内部,词学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对此分析可以解释一些特殊的词学现象.对家族性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清代岭南词进行更深入、准确的观照.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元江县白族的丧葬习俗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方式,受其它民族的化观念与习俗的影响,显示了作为多民族地区的元江白族丧葬习俗的特异性和包融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位于珠三角东北部的东莞凭借着其有利的人缘、地缘以及政策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迅速成长为全球制造基地.但对外贸易快速上升,导致外贸依存度偏高,加大了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通过对东莞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认为应该正确看待对外依存度,通过加快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等策略缓解东莞对外依存度相对过高的状...  相似文献   

16.
《诗经.国风》中有不少爱情诗,反映了诗经时代的婚俗,但由于时代、地域、民族的不同,各国婚俗必然也有所不同,《诗经.郑风》就是一例。该文试从多方面对郑风独特的婚俗及其形成原因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辽西某地一个刘姓家族的田野调查,指出百余年来东北汉族乡村的字辈习俗正在不断弱化和消亡,具体表现在典型特征减少、文化重要性降低和延续危机等方面。由于宏观社会变迁带来的外在阻力,以及源自当地人口、经济、文化等既有特征的内生阻力,字辈习俗的文化功能与发展环境间出现匹配错位,最终导致习俗弱化与消亡。指出此种现象反映了文化的时空差异性与生成性,并体现了姓名内容对姓名形式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受群山限制,局促在一种"马刺型"(冂)地理区间的南流江水域,历经"腹地(桂东南)——港口(北部湾)"间的长期互动,在岭南旧有的"腹地(西江)——港口(广州)"文化发展模式之外,营造了独具一格的南流江本土文化。特别是,在南方稻作文化、佛教来华、妈祖入桂、移民实边与民族融合等多方面,南流江流域文明发展史并没有做成"西江文明史"的一个附属分支;相反,南流江流域文明史恰好就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岭南地区的深度演绎。目前,它又是构建"北部湾文化"必不可缺的有机部件,更是推进广西现代化进程赖以探寻的"区域文化力"。  相似文献   

19.
岭南走廊是历史上南北交流的必经之路,早在先秦时期已开始形成,走廊沿途遗留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运用"文化线路"这一世界遗产保护理论,使单个的遗产串联起来,有助于把过去对文化遗产的单体保护和聚落保护提升到整体性的保护层次,可更有效地保护和提升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东莞市委在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建设幸福城市将成为东莞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但幸福东莞的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面临着发展空间的约束,结合《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通过调查分析29个镇区的190个生产队或小组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