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视角符号、人物符号、物品符号等方面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文本叙述者意旨传达的方式和效果。文本叙述者的意旨在显形叙述者和隐形叙述者的视角中有直接传达,在双向性人物符号运行轨迹的操作中有间接的传达。文本叙述者对物品符号做了别具匠心的安排。虽然个别地方出现了违背情理的纯技术性操作,但整体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凯瑟琳·安妮·波特的《老人》这篇故事的叙述者的地位是由文本权威,叙述者的女性身份和模仿权威构成的。文本权威是由叙述者与作者的等同身份来实现的。叙述者的模仿权威,通过聚焦人物米兰达,以及叙述者发出的声音与沉默的米兰达的声音相呼应来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3.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4.
《在酒楼上》作为一篇"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故事层面的叙述)文本,鲁迅选择了对话的一方"我"作为叙述者,在这些表现为第一人称叙事模式的作品中,叙述者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既担当叙述者的诸多功能,还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功能,因此,叙述者的叙述出于种种原因引起人们对其可靠性进行质疑。在多重关系下,其叙述能否做到完全真实可靠,这个问题引起了叙事学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目前中学教材"去鲁迅化"的背景下,借助叙事理论展开对经典的重读,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在酒楼上》叙事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进行具体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兴起于60年代的叙事学研究给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传统小说叙事理论我们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以菲尔丁为代表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与理查逊为代表的书信体小说。二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到了19世纪,在叙事理论方面,奥斯丁脱颖而出,弥补了书信体所造成的小说篇幅冗长、故事停滞及由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所产生的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离间效果,形成了其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叙事技巧。本文就试以奥斯丁最为成熟的作品《爱玛》为例,结合叙事理论代表人:巴特尔,布斯及格雷马斯等的叙事原理,从故事和叙述者这两个叙事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层面上来分析奥斯丁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7.
浅议《理发》的文本叙述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拉德纳的小说《理发》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直接引语为文本叙述语言,真实而极具口语化特征的叙述语言给读者带来了逼真的听觉体验。而叙述者既是超故事层的讲述者,又是元故事层的参与者与审美对象。通过对叙述者主观不可靠性的真实还原,小说为读者创造了宽广的情感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8.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调查体"小说,文本叙述者"我"在采访实录各种相关的人物事件时,一共发出了五次且轻且浅的笑声。引发五次笑的情景、语境不同,由此展开的对生存、历史等问题的思考也各有意味。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笑,具有使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与叙事客体相隔离的功能,也达到了激发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冷静地看待历史、独立思考问题的效果,同时隐秘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杨永芳 《科技信息》2009,(7):172-172,220
本文就《简爱》中的叙述者的问题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从叙述学角度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分析。根据叙述视角聚焦点的不同可以把小说中叙述的视角分为两种,相对应的叙述者在分别是“经验的我”和“叙述的我”。小说中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也可以在时空的角度分为历时叙述者与共时叙述者。小说中的特殊的第一称的叙述在表现整个故事的时候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潜藏于民族集体意识中的家族情结和转型期时代语境决定了家族故事是“统一样态的,重复发生的”。现代家族故事的生成机制与叙述者的设置、叙事动力的输入密切相关,“他者”因素强行进入家族空间,为家族故事的生成提供了叙事动力,并激发了家族人物的叙事势能,势能的碰撞构成三种基本冲突,冲突的结果是“他者”因素的容纳者取得了优胜。  相似文献   

11.
论《左传》的干预叙事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同时采用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2种效果不同的叙述者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而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叙述者又以"君子曰"、"仲尼曰"的身份频频露面。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左传》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叙述者之一杰生在价值观、道德观等原则上与作品的隐含作者有很大的分歧,被看作是不可靠的叙述者。然而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理解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关键之一。事实上,小说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述风格极大地影响着读者对小说整体的反映。尽管杰生的不可靠叙述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它赋予了小说新的解读层面,引起了读者对小说文本和作者意图的极大关注,对于小说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外现代小说中存在着傻子、白痴等畸人形象群,他们虽然有身体和智识的残缺,但是作家却赋予其神性和灵性,表达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其作为叙述者,往往赋予文本暗示性、陌生化和诗性的意蕴。但是畸人作为故事叙述者,必须考虑可靠性和必要性。畸人叙事应是出于作家自身文化经验的表述方式,并且要用健全的心智弥补限知和不可靠叙述造成的裂缝,使叙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讲述和展示     
讲述和展示既是两种叙事方式,又是叙述者的两种叙事策略,策略的不同反映了叙述者态度的差异和叙事评价的差异。讲述时叙述者直接现身发表议论,其评价较为明显;展示时叙述者隐藏在展示的场面背后,其评价具有较强的暗示性。讲述和展示既有差异,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15.
蒋芳 《科技信息》2009,(30):169-170
"Soldier's Home," Hemingway employs a third person narrator which narrates the short story in a seemingly detached and indifferent narrative voice. However,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narrator and narrative voice in the story demonstrates that,instead of being thoroughly detached,the narrator constantly penetrates into the protagonist's consciousness,merges with character's voice,and even betrays Hemingway's sympathies with his protagonis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narrator and narrative voice used in this story which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alienation theme of the story as well as the successful depi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young soldier who finds himself desperate,disillusioned and alienated after returning home from the First World.War.  相似文献   

16.
元小说理论中,有“作者出面”的说法。从叙事学的观点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元小说叙事中的叙事者决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为情节中的人物出现的名为“作者”的叙事者。出面的是叙事者,而不是作者。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孔乙己》叙述说法不一的情况,我们认为《孔乙己》作为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本,其中小伙计“我”必然包含两个自我,即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真正的叙述应为叙述自我,而且是可靠的。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本体现出的对孩子的关注意识和作强烈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