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华 《科技资讯》2006,(24):182-182
1.前言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本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和机制。自行车运动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速度耐力项目,通过高原低氧环境的高强度大负荷刺激,改善运动员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以达到提高有氧能力的目的。高原训练的优越性使欧美亚澳各国的公路自行车选手受益匪浅。贾维斯认为,高原训练是获取成绩的合理途径。据统计,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自行车运动员最近5年间进行了18次高原训练,平均每年3次以上。研究证明,高原训练能促进耐力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或)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其主要途径就是改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原训练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高原训练的基础理论和训练经验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但也暴露出高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高原训练的热点问题.文章就模拟高原训练同传统高原训练之间的关系,高原训练应以能力提高为重点,训练的控制不能简单地依靠机能监测和评价、适应期问题、高原训练中速度训练问题和种族差异问题等几个方面对高原训练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客观地进行分析,提出高原训练的针对性建议.加强高原训练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高原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原训练是目前国际间非常流行的一种强度训练,引起国际体育界的重视。我国在这方面有一整套训练手段,并取得成绩,笔者通过对部分参加高原训练的运动员进行测试,用测得数据对高原训练的强度安排,心肺机能,血乳酸水平,生理机制的变化来阐述高原训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信 《科技信息》2011,(10):I0256-I0256,I0258
从高原训练5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它起源于国外,并且在国际上发展得很好,好些国家运动成绩的取得都受益于高原训练。其实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体育训练工作者几乎一致认为:高原训练完全能作为提高体能类项目运动能力的重要辅助训练手段,国际体育科研也将它作为热点研究,纵观我国高原训练的发展历程,采用了高原训练手段训练的项目倒是30项有余,高原训练基地也建立17个之多,但是我国在高原训练的所获成绩却不怎么理想,本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榆中、多巴、海埂、兴隆、呈贡等高原训练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项目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揭示高原训练与自然环境的某些内在联系,对利用我国高原训练基地优势提高田径运动员成绩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充分利用我国高原训练基地优势提高田径运动员成绩的理论依据,从而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特点科学地选择和建立高原训练点,并为高原训练的地域性研究及运动选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娴 《科技信息》2012,(1):341-341,354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运动水平的提高,高原训练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本文从高原训练的特征、理论依据等方面对高原训练对运动机制的影响做了系统的阐述.指出高原训练对提高运动员技能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是高原训练全面兴起,并不断向世界范围内扩展、深入、系统研究的一个显著性标志。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高原训练由于其国家所受地域的局限和高原环境受外界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大,对其规律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近年来模拟高原训练被广泛应用。本文针对模拟高原训练的主要手段,即低压氧舱训练,间隙性低氧训练和超压加氧训练的基本思路、原理、方法及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国内外高原训练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高高原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为我国竞技体育服务,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与青海省体育局将于2009年8月在青海多巴联合举办"2009年高原训练国际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国内外高原训练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主题报告,并组织高原训练科技产品展示活动。  相似文献   

9.
对10名世居高原的竞走运动员26天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交替训练,以及20天平原训练期间肺通气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高原训练期间,肺通气能力随海拔同度的改变而发生。高原训练后期,最大通气量提高,每分通气量降低,表明运动员的肺通气能力朋所改善。平原训练期间,除肺活量无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高原测试值比较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许丽存 《科技信息》2012,(17):168+172-168,172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目前在很多运动项目进行了尝试。针对中长跑项目的特点、高原训练高原高度的选择、高原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和生化指标的评定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高原训练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正反两面的双重性。高原训练对中长跑运动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通过研究找出高原训练对中长跑的利与弊,以便在应用中更加有意识地开拓其积极的正面作用,要想方设法缩小其消极的负面影响,提高我国中长跑运动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运用调查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陈萍高原训练计划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陈萍高原训练安排的特点是上高原前强度小,训练量大,主要采用持续跑的训练方法;上高原后训练量略有减少,经过一周的适应期后训练强度增加,强度达到极限.下高原后的前一周以一般耐力训练为主,赛前的专项训练以无氧训练为主,运动负荷减少.  相似文献   

12.
关于体能性项目运动员高原训练中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高原训练内涵,分析了高原训练对于体能类运动员有可能造成的有利及不利训练后果,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体能类运动员高原训练进行高原训练需要注重四方面问题,即:所上高原的高度选择、高原训练持续时间、高原训练负荷安排和相邻两次高原训练间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文献法,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及零次文献,收集了国内外,主要是国内著名竞走教练多次进行高原训练的成功经验及全国许多竞走教练高原训练的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分析、归纳,加以总结,旨在为我国竞走项目高原训练提供训练参考,以期待我国竞走项目在2008年奥运会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模拟高原训练是在高原训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原训练方法,可以解决传统高原训练中的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就目前模拟高原训练的几种新的方法(高住低练法、低住高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法)对血液指标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原机场建设起步晚、发展快,高原地区航空运输的各项配套标准和体系尚处于研究和论证的起始阶段。针对高原航线的飞行训练完全依赖全动模拟机的程序性步骤练习,缺乏高原机场和航路的实际地景,无法满足机组的训练要求。本文依据高原航空运行特点,对高原机场虚拟飞行训练平台的开发做了初步的论证,着重阐述了视景仿真和仪表仿真这两大主要系统的功能和开发思路。该平台的运行可以满足高原机场及其应急程序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训练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竞技体育竞争的不断激烈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世界各国体育研究机构都把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加以高度重视。通过多年的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基础理论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就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加以研究,以寻求更好的运动训练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自行车高原训练可划分为适应训练、系统训练、结束前训练三个阶段,持续4-6周较为普遍和适宜。1600m-2400m为适宜高度,1800m-2300m为最佳高原训练高度。下山参赛可形成两个竞技高峰,训练安排的好,高原效应可保持1-2个月。  相似文献   

18.
钟娟 《科技信息》2012,(35):159-159,243
高原训练,一直是许多运动队获取佳绩的“看家法宝”,拥有得天独厚自然优势的云南省也因众多高原训练基地和无数体育队伍的到来而名扬天下。高处生活、低处训练法具有适应高原环境的一切优点,拥有避免出现与正常高原训练相关的潜力。高处生活、低处训练法为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海平面运动成绩提供了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平原训练对高原竞走运动员血象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世居高原的10名男女竟走运动员在26天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交替训练,以及20天平原训练期间血象值的测定和对比研究,探讨了高原运动员高平原训练期间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刘洋 《科技咨询导报》2008,(14):218-218
高原训练可划分为适应训练、系统训练、结束前训练三个阶段。下山参赛可形成两个竞技高峰,训练安排的好,高原效应可保持1~2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