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与动产善意取得在法律上的适用相比,不动产善意取得在法律适用中的难点在于:对“无权处分”的理解,对“善意”的认定,对善意“准据时间”的断定,对“价格合理”的判断及对“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之例外情况的处理等方面。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尚有不严密之处,司法解释或《物权法》修订时应完善之。  相似文献   

2.
善意取得制度是确定动产所有权归属的一种方式,一旦适用就可以确定善意第三人取得动产所有权,原所有人不仅不享有对善意第三人的追及权,也不得请求其返还原物,而只能要求过错人赔偿其损失,所以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关系到原所有人与善意第三人双方利益得失,判断什么条件下适用,这要求掌握好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要件,通过对司法考试案例及其它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将已熟知的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归纳成一条逻辑判断锁链无非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善意取得制度最早源于日耳曼法,它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保护交易安全的客观需要,善意取得制度的确立是人类私权历史上“动的权利”首次对“静的权利”获得的胜利,最大程度的保护了交易过程中买受人的权利,本文通过对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的研究,探讨在司法实务中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和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将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不动产物权,却没有对其核心要件,即善意做出单独界定,从而产生法律适用中的分歧。不动产善意取得之善意认定标准的界定应在秉承客观性、推定性和单一性的基础上有效区分动产善意取得;基于法理公平和经济成本分析,应将重大过失纳入善意的排除情形;为使实务操作更具可参照性,应进一步厘清各种善意排除情形的证明标准;基于不动产物权公示方法的特殊性和体系解释法的运用,应将善意准据时间确定为变更登记完毕之时或之前。  相似文献   

5.
论在经济交往中盗赃物的善意取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受物权法调整。我国现行立法对善意第三人的权益保护不周,尤其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善意占有人的权益常常受到侵害。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立法宜采“中间法立场”,兼顾所有权保护与交易安全,对盗赃物等占有脱离物,在立法技术上,采“例外规定主义”。  相似文献   

6.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经历了从“手护手原则”发展到《德国民法典》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真正确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以其特定的价值和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为基础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日渐频繁的交易的安全。而在我国,《物权法(三审草案)》中就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作出了初步的规定,但笔者认为该规定有瑕疵,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7.
善意、恶意是民法上的基本范畴,频繁出现于民法诸多制度中,在债权人撤销权这一制度中,善意或恶意也是判断债权人撤销权是否成立及成立后效力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之一,因此有必要研究债权人撤销权制度中债务人、受益人和转得人善意、恶意的各自判断标准和意义,这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第三人的交易安全,从而使债权人撤销权这一重要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能够得到正确的适用。  相似文献   

8.
缪素娟 《科技信息》2008,(9):233-234
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新颁布的《物权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物权变更制度。《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对善意取得制度做出了完善明确而具有一般性的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在无权处分情况下,善意第三人能够优先于原所有权人而取得物之所有权的制度规则。本文对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沿革,理论基础,构成要件,动产善意取得以及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物权方面所作的突破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善意取得制度传统上是动产的善意取得,不动产是否适用多受非议。但是,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是行得通的。占有是动产的公示方法,登记是不动产的公示方法,动产善意取得的无权处分人是占有人,相对应不动产而言,其无权处分人应为登记人,善意第三人出于对登记的信赖,从登记人处通过法定方法取得不动产,自应受到法律保护。我国对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在理论和立法上经历了从否定到承认的过程,《物权法》第106条明文规定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10.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维护交易安全和市场秩序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物权法》的出台,使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有了明确的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物权法》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为基础,对动产善意取得的概念、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明确善意取得的规定和相关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康德的伦理学及政治学说最根本的缺陷在于否定能动的意识获得的物质基础,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康德超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实质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康德的理想化、抽象的"善意"是其脱离社会物质关系的思想根源,康德的代表资产阶级的"虔诚的希望"———理想化了的"善意"———具有自由主义虚幻性。  相似文献   

12.
法律设立表见代理制度旨在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主要讨论了关于表见代理制度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对设立和完善我国表见代理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首先提出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此后,科尔伯格也对此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但无论是皮亚杰还是科尔伯格,其道德判断评估方法都较为主观且不易掌握。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莱斯特、林德和吉布斯纷纷发展了自己客观的道德判断评估测验,为推动道德判断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时代,利润最大化更是企业经营的永恒目标。通过分析影响报业企业商誉的各种因素,结合实例验证,探讨商誉对报业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影响,旨在为报业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5.
《担保法》第49条第1款限制了不动产抵押人的处分权利,但是其限制动产抵押人处分权利的做法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物权法》第191条第2款承认了抵押权及效力,但是就动产抵押而言则是一种退步。未进行任何理论创建而统一规定动产抵押与不动产抵押是上述矛盾的根源。将动产抵押从《物权法》中剥离出来制订一个特别法,将导致物权法重大的修改,或是将动产抵押的标的物范围限制至特殊动产,则过于狭小的适用范围将严重减损动产抵押制度的意义.其实动产抵押与不动产抵押存在共同的基础,即抵押人处分权受限制,并且抵押权追及力本身即已包含善意判断,基于此理论可对《物权法》进行最小的修改,从而维系一般抵押权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事人约定一方的履行为另一方履行的条件的,可适用先履行抗辩权制度予以调整。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应以先履行方可能履行为要件。先履行抗辩权行使的限度应依诚实信用原则进行解释,并结合后履行方合同目的的实现程度进行具体判断。  相似文献   

17.
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时依法必须移送的卷证材料中,由于起诉书、证据目录和证人名单指代明确、争议不大,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以及“六机关”《规定》对其作了大致相同的规定,但就“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而言,由于“主要证据”的内涵、外廷和判断标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曾经对其作了截然不同的规定,即使是在“六机关”《规定》出台之后,两者仍然存在不少分歧.  相似文献   

18.
透过2005年连战访问西安后宰门小学和2011年陈光标在台湾高调行善两个案例,从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导致两岸善意得不到有效传播的文化原因:中国大陆比较侧重长远的民族利益,而台湾相对注重直接的局部的利益;大陆表达方式的热情直率而台湾的含蓄委婉,等等。指出日本文化和西方文明对台湾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岸在文化取向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并建议采取“入乡随俗”、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等对策和具体措施,以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往往假定参与者知道其他参与者类型的概率分布,然而很多时候这种概率分布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获得,参与人只能主观判断确定概率分布.论文使用粗糙集方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参与人依赖对其他参与人类型的信息判断,计算其他参与人类型的近似精度,以此建立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粗集模型并定义粗糙静态均衡,最后通过古诺竞争模型说明该模型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