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郭熙是北宋最杰出的画院派画家,他深得文人画家苏轼等人的推崇,在山水画史和山水画论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提出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山水画审美功能论揭示了一个道理,即自然审美中仍然包含着伦理道德追求。自然审美的根本动因是人性的本然需求,人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相处也是人性的本然需要,人们在追求山水之乐的同时,也可以追求伦理道德的满足。自然审美不但调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调节着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今天的生态美学所要思考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人在实践中构成自身,那么这个构成性的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的交道,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的交往。如果说“自然技术”意味着技术理解的一种可能性,是以“人与自然”为基础,那么在“人与人(社会)”的概念中则蕴含着另一种技术理解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被描述为“社会技术”。笔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分析这一技术,深入理解社会技术的本质和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以及认识、思维的主体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联系,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性,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又是内在统一的体现于人的活动中。因此,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便是以劳动为基础,在人的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人的各种属性和综合。  相似文献   

4.
纪占武 《科技信息》2011,(19):I0067-I0067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生命整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自然科学技术,在劳动分工中相应建立了一定的关系,形成了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全新的发展观,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5.
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却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本文从人类对自然控制的观念和现代技术对人类控制自然的影响两个方面出发,剖析了现代技术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问题)的关系是,自然因素提供社会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却反过来束约其本身的发展和自然因素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为了更好地理顺海南岛的自然因子与社会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海南开发建设,本文从发展与演变的角度进行具体的海南岛自然因子与社会因子的质和量的关系分析。文章的主体有一、人口的分布格局与发展规模;二、农业、工业的演变趋势与投资对策;三、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均衡状态探索。  相似文献   

7.
技术形成与技术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决定论对技术形成的解释造成技术伦理主体缺失,但在技术应用阶段转向技术个体伦理又面临诸多困境。从SST研究出发,关注技术发展涉及的诸多社会冲突,面对复杂的道德关系,技术社会伦理成为化解冲突危机的理性力量。我们需要培育和运用一种以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相结合为内涵的道德实践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但人最终是属于自然的.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一个统一体,即个体和整体、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然而,这样一个本来是较为简单而又普通的问题,因为人类自身的原因,时常处于模糊状态.  相似文献   

9.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解读 ,分析了技术的门类构成 ,在此基础上提出思维技术与人文技术的概念 ,并进一步指出 ,由自然技术、社会技术、思维技术及人文技术相互作用、整合而成的技术是具有内在整体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可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大量自然资源被非正常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四是价值偏见.因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寻找理想的"应然"和"必然"使人类把追求的目光投向了自然。儒家从天道皈依的角度论证了自然启示的真理性,道家则直接从思想层面论证自然的真理性,人与自然合一乃至混沌未分的状态被中国思想视为最高的境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未分到苏格拉底时期的分化,再到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合一,不论自然及其代表的神性与人是处于对立还是和谐的状态,它都是西方文化中知识和信仰的真理之源。中西思想中达到共识的自然的真理性内涵预示并保证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教育本质的问题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本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身心需要和人的现实规定之间矛盾的调合物。这是因为,教育的中心是人;人的身心需要与社会、自然之间存在着不适应的矛盾;而教育则正是解决这种不适应矛盾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熊豫麟  陈汉白 《科技信息》2008,(10):151-151
在介绍一种新医学模式-自然医学模式的同时,我们同样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在这一模式中的体现,因为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将发展出更加适合社会、更加适合人的新医学模式,而深刻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精髓是产生新医学模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生命教育立足于人的自然生命,发展人的价值生命,通过形成完整的人,从而引导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并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生命"和"教育"的角度探讨什么是生命教育,通过分析生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为理解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技术在人们的认知和实践中一直是控制自然的手段。但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技术负面效应的突显,人们开始将技术作为被控制的对象。将技术作为被控制的对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对技术异化的消解、是对人的主体性和工具理性反思的结果,也是技术哲学发展的最新阶段。将技术作为被控制的对象,有利于恢复文化与技术之间被破坏了的相互关系、缩短未来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响应人类未来命运的召唤、促进人的自由解放等。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个世纪以来,伦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从“人一社会”关系延伸至“人一自然”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人一自然”观,结合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明确指出“人一自然”观是环境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培养环境意识的核心是树立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观念;生态伦理学应该在人与自然谁为生态伦理之中心的问题上加强研究,以便为环境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文化景观由人们创造,被人们利用,但是如何保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并且与自然和谐共处呢?文化景观面临的挑战是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凌驾于自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之上。本书尝试接近这个复杂的事物,并提供理论背景、实践方针和实例。本书吸纳了来自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管理者、独立顾问和政治家的观点。怀着对农业特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自然和谐、社会公正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众多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然而,由于各种利益冲突,导致其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和谐原则,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遵循社会公正原则,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杨庆峰 《华东科技》2009,(12):73-73
怎样认识“科技、经济与社会”在具体社会实践中做到“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自然观点式的回答:“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由于这种回答貌似辩证式思维的假象使得很多人所接受了。但若是细细追问,却发现这种辩证式回答却无能为力,显得异常苍白。赵克博士的这本《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一书便是突破这种通常的自然观点束缚的表现,他力图抓住工业实验室这一特殊的实体来给予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