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果十大功劳(Mahonia bodinieri Gagnep.)枝叶的挥发油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并以气相色谱法确认主要成分。从小果十大功劳挥发油中共分离出50多个组分,鉴定了其中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0%以上。小果十大功劳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主要成分为棕榈酸(54.49%),含量较高的还有亚油酸(5.98%)、α-金合欢烯(5.51%)、亚麻酸甲酯(3.45%)、棕榈酸甲酯(3.36%)等。  相似文献   

2.
瑞香狼毒叶挥发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野生瑞香狼毒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干燥的瑞香狼毒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0071%,气相色谱分离的42个峰中,鉴定出18种化学成分,2种为植物挥发油中少见的胺类化合物,其中的肼基甲酰二苯胺含量达到了17.26%,推测其为瑞香狼毒地上部分刺激性气味来源成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SFE-CO_2)和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枸骨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离和分析这两种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比较两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从SFE-CO_2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检出80个成分,鉴定出其中的47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2.32%,含量最高的组分为蒲公英甾醇;从SD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检出48个成分,鉴定出其中的15个,占挥发油总量的78.91%,含量最高的组分为β-桉叶醇。两种方法提取枸骨叶挥发油的化学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因此可根据生产需要,选用不同方法提取枸骨叶中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产狭叶荨麻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黑龙江产狭叶荨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狭叶荨麻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测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确定相对含量.从黑龙江产狭叶荨麻挥发油中分离出95个色谱峰,鉴定出87种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8.46%.挥发油成分中主要有7-甲基-Z-十四碳烯醇乙酸酯(25.74%)、1-乙酰氧基-3,7-二甲基-6,11-十二碳二烯(5.9%)和Z,E-2,13-十八烷二烯醇(5.11%).为狭叶荨麻挥发性成分生理活性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黑龙江省丰富的狭叶荨麻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黔产石南藤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贵州产石南藤挥发油,利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出72种成分,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0.71%.其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主要有:α-桉叶醇、香桧烯、γ-桉叶醇、δ-荜澄茄烯、β-丁香烯、4-松油醇、二环大根香叶烯、榧烯醇、β-蒎烯、γ-松油烯、α-松油烯、橄榄醇、α-蒎烯、(-)-β-榄香烯等.  相似文献   

6.
杨海船    黄荣胜  张颖    李嘉  ** 《广西科学》2019,26(5):549-55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并鉴定黄根的脂溶性化学成分。从黄根挥发油中分离出74个成分,并鉴定了其中的36个成分。黄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十八碳6烯酸(7.52%),棕榈酸(6.34%),Phosphetane,2,2,3,4,4-pentamethyl-1-phenoxy-,1-oxide (6.05%)等。从黄根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64个成分,并鉴定了其中的37个成分。黄根石油醚提取物主要成分为反式油酸(18.85%),棕榈酸(17.66%),硬脂酸(4.49%)等。利用GC-MS分析鉴定黄根脂溶性成分,具有快速、稳定、重复性好的特点,可用于黄根药材成分的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三种唇形科植物紫苏叶、荆芥及广藿香用不同方法提取所得挥发油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差异,为其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提取法、冷浸法分别对紫苏叶、荆芥、广藿香挥发油进行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紫苏叶挥发油中共鉴定44种成分,其中7种为共有成分,主要包括石竹烯、细辛脑、芹菜脑、叶绿醇等,且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三种方法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62%,2.7%,3.03%;从荆芥中共鉴定出50种成分,其中9种为共有成分,主要包括L-薄荷酮、胡薄荷酮、植醋酸等,三种方法挥发油的率分别为0.42%、2.47%和2.5%;从广藿香挥发油中共鉴定30中化合物,其中9种共有成分,三种挥发油得率分别为1.12%,1.48%,2.56%。不同方法提取的三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得率的含量差异较大;不同方法提取的挥发油的主成分含量及微量组分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200多个峰,共确认了其中90种成分,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71.92%,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烯烷类等。  相似文献   

9.
两种不同方法提取铁牛七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SD)和超声萃取-水蒸气蒸馏(UESD)从铁牛七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比较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SD法共分离出69个色谱峰,鉴定出63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77.89%,主要是十六酸(9.09%)和6-氧杂-硫代-辛烯酸(7.85%)等;UESD法共分离出75个色谱峰,鉴定出68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88.69%,主要是十六酸(24.69%)和亚油酸(7.31%)等.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挥发油主要共有成分为有机酸和烷烃类化合物,但组成和含量有差异.UESD法提取时间短,得率高,且有机酸的含量高.  相似文献   

10.
水蒸气蒸馏法从四川杜鹃的花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从四川杜鹃的花挥发油中总共分离出53个组分,鉴定出51个组分。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个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挥发油主要组分是石竹烯(12.48%)、愈创醇(8.83%)、α-蒎烯(8.32%)、β-蒎烯(7.78%)、β-紫罗兰酮(6.83%)等。  相似文献   

11.
GC-MS分析秀丽海桐叶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秀丽海桐(Pittosporum pulchrum Gagnep.)叶中的挥发油,应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成分分析。结果从秀丽海桐叶挥发油中分离出51个组分,确认出其中的37种成分,其主要成分为α-蒎烯(29.27%)、β-蒎烯(17.84%)、坎烯(3.90%)和桃金娘烯醇(3.60%)。确认的37种成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鉴定出来。  相似文献   

12.
洋葱中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洋葱中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液,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联用技术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出44个峰,鉴定了28个化合物.结论:主要成分是酸类、甾醇类,烷烃,醛和杂环化合物,其中酸类、烷烃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黔产栀子花挥发油化学成分SPME-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黔产栀子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栀子花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共鉴定出32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1.74%.结论栀子花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是芳樟醇(27.73%),戊烯酸叶醇酯(24.38%),惕格酸己酯(11.42%),α-法尼烯(5.20%)等.  相似文献   

14.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干花豆(Fordia cauliflora Hemsl.)叶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从干花豆叶挥发油中分离出28个组分,首次鉴定其中的22种成分。干花豆叶挥发油的主要成为:4-乙烯基愈创木酚(22.4%)、甘菊烷烃(16.1%)、2-甲基-6-羟基喹啉(8.1%)、2,5,5,8a-四甲基-3,4,4a,5,6,8a-四氢-2H-1-苯并吡喃(7.5%)、3,4二甲氧基苯乙烯(3.3%)、杜烯(3.2%)、香橙烯(3.2%)。  相似文献   

15.
对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Lour)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蓼蓝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离出112个成分,确定了4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2.37%.蓼蓝挥发油成分质量分数w大于2%的为:6-甲基-2-羧酸吡啶2.64%,2,4-二甲基环己醇2.32%,3-甲基苯甲醛6.27%,2-甲氧基-4-烯丙基苯酚26.64%,4-甲基-5-氨基乙烯基-6-羟基-2-羰基-3-吡啶甲腈2.26%,3-氨基-2-环己烯-1-酮3.24%,6,10,14-三甲基-2-十五酮2.0%,十六碳酸7.93%,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1-醇4.81%,9,12,15-十八碳三烯酸-2,3-二羟基丙酯4.31%.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2-甲氧基-4-烯丙基苯酚.  相似文献   

16.
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花椒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制备 ,色谱 -质谱联用仪分析了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从中分离出 80余种化合物 ,共鉴定出 5 6种 ,占挥发油总量的 95 .99% ,其中 5 2种为萜类化合物 ,杀虫活性组分 β -水芹烯含量高达 2 3.12 % ,里哪醇含量为 3.5 1% ,表明同时蒸馏萃取法是提取花椒杀虫活性组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GC-MS联用技术结合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HELP)对大茴香和小茴香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此外,程序升温保留指数用来辅助定性.共定性出17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大茴香13种,小茴香11种,分别占二者挥发油总相对含量的89.43%和99.53%.共有组分7种.大茴香和小茴香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茴香烯,含量分别为70.72%和85.82%.  相似文献   

18.
以川西若尔盖草原所采的鲜大蓟为研究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进行超临界C02萃取,大蓟挥发油提取率为3.0%.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该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共鉴定出其中41个化学成分并测定其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99.65%.其中, 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酯(30.81%),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16.60%),邻苯二甲酸单产-2-乙基己基酯(15.96%)为主要成分.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该挥发油对8种供试细菌和7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ligniere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25%;对变形杆菌(Proteus hauser)和卡拉双球菌(Diplococcus catarrhus)的MIC为5%;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MIC为2.5%;对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MIC0.625%;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MIC为1.25%.  相似文献   

19.
刺槐花样品微波辅助提取所得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从延安地区刺槐花挥发油中分离出57种组分,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峰总面积的82.01%;鉴定出其中的成分有醇、烯烃、烷烃、醛、酯、酮等十多种化合物,其中烷烃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7.40%,烯烃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6.74%,醇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5.87%,酯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2.35%。  相似文献   

20.
清香木叶与黄连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SD)提取清香木叶和黄连木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清香木叶和黄连木叶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鉴定出清香木叶挥发油的28种化合物和黄连木叶挥发油的59种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油总质量的99.54%和83.71%。清香木叶和黄连木叶挥发油都含萜烯类化合物,但清香木叶挥发油以芳香族、萜烯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三类化合物约占其挥发油质量的95.2%,黄连木叶挥发油以烷烃类、醇类、萜烯类、芳香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五类化合物约占其挥发油质量的7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