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是《尔雅义疏》阐明字词之间音形义关系的常用术语之一,在方法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它在术语性质和具体结论方面也存在不少疏误。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的疏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权威性语文辞书《现代汉语词典》,其释义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该书所涉古词语占全书相当比重,但其释义问题较多,可以说古词语是其释义的盲区。这也是该词典研究的冷角。今选明显失误的若干条进行辨正,按致误的主要特征分为四个小类:一、不明古名物而误;二、混淆近似事物而误;三、不解词素义而误;四、不辨旧注,未利用文物考古资料而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促进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广雅疏证》"某犹某也"共有43例,可从来源、音、形、义等方面对其进讨论。文献来源较为复杂,声韵关系以双声叠韵或准旁纽叠韵为主,形体关系以结构相异为主,形体相关的情况也占较大比例,词义关系多样,有本义、引申、假借、同源、反训、义远等关系。这显示了《广雅疏证》"某犹某也"音义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广雅疏证》十卷,清王念孙著。王念孙,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开始致力于《广雅》的疏证,每天疏证三字,寒暑无间,至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冬,完成前九卷(第十卷用儿子引之的稿子)。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写成自序,作为疏证《广雅》的小结。《广雅疏证》是王念孙潜心研究的结晶,是他毕生学术思想的体现。学者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段玉载誉之为“不朽之作”。《清史稿·儒林传》:“(念孙)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  相似文献   

5.
阴法鲁先生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经过修订,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注释和译文仍有疏误。对这些疏误,作者认为主要是未审词义及不谙语法所致。并不揣浅陋,予以辨析匡正。  相似文献   

6.
《尔稚·释诂》第一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是说前十一个词都是“始”的意思。这样释义,在今天的读者看来,笼统而又模糊,有极大的词义浑沦性,读罢不得要领。《尔雅》全书都呈现出这种词义上的浑沦性,如互训:“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释宫);反训:“故,今也”(释诂);递训:“煽,炽也;炽,盛也”(释言);二义杂训:“乱,治也;纵、缩,乱也”(释诂)。这种颠来倒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难分的浑沦释义法使《尔雅》成为一个巨大的词义迷宫,使后世的语言研究者无论如何努力也寻不到清楚明晰的出路,只能喟叹《尔雅》“解释词义往往过于简单笼统。  相似文献   

7.
阴法鲁先生主编的《古观止译注》经过修订,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注释和译仍有疏误。对这些疏误,作认为主要是未审词义及不谙语法所致。并不揣浅陋,予以辨析匡正。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说文解字》增字足义的释义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其类别、特点等,发现增字训释的价值与规律,由此可以更全面理解此种释义方法。  相似文献   

9.
声训之出现甚早。《尔雅》就把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手段来运用。汉代学者运用声训所取得的训诂成就,把音义关系研究推进了一大步。戴侗等人运用声训把词的语源义探求与同源词揭示结合起来,拓宽了声训的用途。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运用声训广泛剔发词的音近义通现象,大量揭示同源词,创造了训诂学史上的最辉煌的业绩。王念孙以声证义,主要的根据是声纽。  相似文献   

10.
《比雅》是清代亁嘉时期学者洪亮吉所著的一部仿《尔雅》而做的雅书著作,类聚同义词、反义词和类义词,搜录古书训诂和解释意义相类的词语集成一书,释义体例独具特色,是一部词义辨析词典;《比雅》保存有大量周秦两汉时期的字义,这些字义可作为语料补正《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释义方面的阙失,为大型辞书的编纂提供必要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
清代钱绎的《方言笺疏》①是注释汉代扬雄《方言》的集大成著作。钱氏注意吸收清乾嘉以来段、王等朴学大师“因声求义”②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紧紧抓住语音的线索,扣住词义的关联,“以声韵为经,以词义为纬”③,对《方言》中涉及到的同源词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分析论述。该书论及同源词的地方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同字形的同源词这种同源词是用同一个字形表示的,由同一来源发展而成的词。一个很词产生后,词义因引申而分化成为许多义项,这些义项之间有明显的联系,但又未造新字形,于是形成了…  相似文献   

12.
能否准确处理同名异人和同人异名的问题,是衡量人名索引编制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前不久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的拙撰《<汉书人名索引>疏误考辨》(以下省称《考辨》),即主要就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汉书人名索引》(以下省称索引)这方面问题而论的。其实,该索引存在的错误甚多,现除就误分误合外,并就其“一人而屡误分误合”、“漏收人物”、“漏收出处”、“出处相羼入”、“姓氏失于考索”、“异称收列未齐备”等方面的疏误,作进一步考辨。  相似文献   

13.
词在储备状态下具有泛指义和特指义,但进入具体语境后却只能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因此,在成语解词和释义时必须辨明泛指义和特指义。以“节用爱人”“根深柢固”“乌合之众”“画龙点睛”“咬牙切齿”“画蛇添足”为例,说明目前出版的成语词典和综合性词典往往不注意辨别泛指义和特指义,或误以泛指义为特指义,或误以特指义为泛指义,而这些都不利于对词义的正确理解和语义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4.
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14年8月出版的《邓小平传:1904—1974》,是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的超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但是,这部大传也存在若干严重的疏误,其中既有某些史实不准确或表述不严谨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图片选用错误或文字说明不贴切等问题。为了增强领袖人物传记的严肃性和可信度,有必要对《邓小平传》中的若干疏误进行有理有据的辨析。  相似文献   

15.
虽然《广雅》是因循《尔雅》旧目,篇内义类的排列顺序也大致相当,但后出转精,《广雅》由于是要增广、扩大《尔雅》所未悉备的内容,两书并不完全雷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范围也有广狭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误漏颇多。对“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数句的《疏证》补正如下:1.《疏证》谓《诗品》“尚规矩”之评本于《晋书.陆机传》“士衡‘服膺儒术,非礼勿动’”。按当本于《抱朴子》佚文及《陆机别传》等。又《疏证》谓“尚规矩”是褒义,不妥。2.《疏证》校释“不贵绮错”,前后矛盾。3.《疏证》未笺“直致”语源。4.还分别补述了陆机诗“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的种种表现等。其中,特别指出“尚规矩,不贵绮错”的实质,是只知“通”而不知“变”。  相似文献   

17.
《小尔雅》是《尔雅》后出现的一系列雅书中最早的一种。今本《小尔雅》十三篇,是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小尔雅》的体例与释义方式在《尔雅》的基础上有继承也有发展。从训释条例、训释术语及释义方式三个方面去探究《小尔雅》的编排体例,更深刻地认识古人的训释方法,从而为辞书编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再版后,不少语言工作者陆续撰文,纠正了许多词语注释方面的错误。本文拾其余绪,对那些尚未得到指正的词语和通假字注释方面的疏误再予例析、补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鄞言发微》的(一)、(二)删压而成。由于其(三)已先此发表,故序之为(二)。本文以上引姜先生的论点为指导,探索语词音、形、义的核心的问题。实践证明语词的核心是词义,也就是使用者所要表达的内容;音形不过是语词的躯壳而已。词义的探求以《尔雅》的训释法为主,兼及形、音两训。实践又证明,类比义训法之简捷、可靠和易于接受不是形、音两训所能比拟的。可惜的是,自明清的《骈》、《通》、《别》、《叠》诸雅以后,近代已罕有这类词书问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毛传》、《郑笺》二者是否易字说的角度切入 ,通过部分实例的辨析 ,探讨单音语词训释歧义产生的原因 ,从而增深对《郑笺》词义训释的理解和研究。并试图对少数实例的训义去取阐述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