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学生中的逆反心理对管理工作有着消极的影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应当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领导的职能作用,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创造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完成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教育行为的对象和主体,只有根据其特点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教育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青少年学生通常具有较强逆反心理,我们应当真诚地了解、理解、谅解学生,有效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并正确地处理好施教的种种辩证关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轻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在中学生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逆反心理现象,学生一旦形成了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叙述了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及疏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高校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从列举学生若干“逆反心理”的表现入手,分析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探索其解决的对策,指出科学面对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应当引起高校学生工作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激发兴趣,开展活动,寓教于乐,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循循善诱、平等的师生关系;实施“分层次、分等级”评价标准,使学生有成功感,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搞好英语教学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了解青年学生成长进步中的心理现象来了解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小因逆反心理而产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如何预防学生的逆反心理以及对体育课的消极情绪,本文从5个方面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便能更好地为教学眼务,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运动员的"逆反心理"与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运动员“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剖析了运动员“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探讨了矫正运动员“逆反心理”的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值生理与心理发育的阶段,同时亦是逆反现象频发的时期.本文立足于正视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的目标,分析了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依此结合案例,探讨如何开展逆反心理的转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学生存在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现象很普遍,这是让教师和家长都为之头疼的青春期教育问题。在中学生处于逆反心理的青春期时,作为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去帮助学生调整,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倾听,适时给予理解、宽容,正确引导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做学生心理上的朋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调整青春期逆反心理,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从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解释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倡导教育者应在了解逆反心理的基础上,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辅以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以积极姿态预防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与对策——以某中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华 《广东科技》2011,20(16):42-43
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对我们的教育管理存在很大的阻力。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产生,如何消除不健康的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研究,摸索一些好的方法去正确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是导致其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文章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过程出发来考察逆反心理的成因,提出要缓解或消除高职生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可以从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增强说服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有效性以及教师去权威化,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等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杨晓华 《科技资讯》2011,(23):185-185
逆反心理在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呈现出明显的特点,本文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心病还需心药医"的原则,着重从内因方面提出了用心理方式解决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姚子凤 《科技信息》2010,(26):I0289-I0289
当今中职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强烈,并且造成了许多不良社会影响,这就提醒中职教师要端正好自身心态;提高自身素养;和谐师生关系;通过有意活动的开展,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化消极为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疏导学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6.
杨永林 《科技信息》2010,(18):I0045-I0045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见的一个特点,当代青少年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有许多,而大多数逆反心理是消极和有危害的。本文对逆反心理机制、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消除逆反心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魏爽 《科技资讯》2009,(15):227-227
青少年逆反心理给教育工作、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主客观两种因素。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净化校园环境。创建优良的社会大环境、重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等几方面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8.
学生逆反心理,是教育者按一定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学生产生的一种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要的是做好学生工作,特别是要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应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防止并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我在教育学生时,是从以下几方面来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  相似文献   

19.
试析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的逆反心理是勇于探索真理的个体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超“度”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心理疾病的产生与客体所处的社会客观条件以及客体“自我”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密切联系。针对不同的逆反心理现象可以采用不同的对策加经消除和抑制。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的不平衡性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原因。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德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