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辽宁省兴城沿海的腹足类,前人已有零星报道。但至今尚缺乏较全面的资料。兴城沿海是渤海内湾较高纬度的海区,其自然环境比较特殊,搞清这一局部海区腹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规律、区系特点,对于研究黄、渤海及我国海洋贝类的区系组成和分布,可提供某些补充,对于发展海洋养殖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兴城沿海的自然概况辽宁兴城沿海他于我国渤海北部辽东湾的西岸,其海岸线约北起121°E、40°43′N,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1984——1985年对尖刀蛏Cullellum scalprum(Gould)的分布及生活习性研究的初步结果。尖刀蛏在亚热带的福建沿海12个县市和浙江沿海广泛分布,以霞浦县福宁湾产量较大。这一结果与张玺、黄修明(1964)报导的“其分市北界在我国汕头附近”不一致。尖刀蛏在泥和泥沙底质内营穴居生活,主要栖息潮区为中潮区至潮下带,属广温、广盐性贝类。食物以硅藻为主,胃含量较大,在2——6月,随水温的升高、海区浮孵生物的曾加,其摄食强度增强。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增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浙江沿海双壳类软体动物152种,分隶于35科3目,其中42种为浙江沿海首次记录。对其区系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广温广布种51种,分布于黄渤海,能进入东海北部的温带种15种,分布于东、南海的亚热带种49种,主要分布于南海的热带种36种;因纬度的不同,浙江南北沿海的双壳类分布具明显差异,随纬度降低,热带性种类增加;整个海区表现出亚热带性质。根据贝类栖息环境的不同,可分为:岩石生态相、沙质生态相、泥沙质生态相和泥质生态相等四种生态型。文中还例举了浙江的重要经济种类和养殖种类,并提出了开发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4.
贝虾混养池底栖动物调查及有机污染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999年和2000年分别对一贝虾混养池的进水区,静水区和出水区的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得底栖动物15种,其中3种为优势种,栖息密度以多毛类占优势,采用综合生物污染指数评价水体质量显示该虾池水质有机污染严重,尤其是静水区,另外两年的结果显示2000年水质有污染加重的趋势,对于污染来源和预防及底栖动物结构改变的原因本文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5年11月对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19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10个主要类群,包括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双壳类、介形类、端足类、异足类、涟虫、腹足类和有孔虫.其中线虫的丰度占绝对优势,达154.05 ind/(10 cm2),占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55.98%.接下来依次为介形类58.37 ind/(10 cm2),有孔虫30.59 ind/(10 cm2),及多毛类15.09 ind/(10 cm2).而生物量位于前四位的分别为介形类、有孔虫、双壳类和多毛类,线虫因个体干重较轻,其生物量仅列第五位.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19个站位的分布有所不相同.其中高丰度区主要分布在芦潮港至小洋山间的海域,而高生物量区主要分布于大小洋山港附近海域,两值分布的规律性都不强.分析认为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可能将原本一体的生物分布带分隔成了若干不相连的生物分布岛.这一现象同时体现在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的分布及相似生境聚类分析(UPGMA)的结果上.部分主要类群分布在不相连接的站位,同时聚类分析的结果也将相差较甚的站位聚在一起,并且其间无规律可觅.但总的来说,介形类和有孔虫的高丰度区主要分布于洋山港区附近的深水区,线虫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这符合它们大体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高山带繁殖鸟类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长白山高山带鸟类的生态分布做了深入的研究。它对于了解长白山动物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动物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方面资料在我国尚缺。对长白山高山带鸟类生态分布的研究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7.
明确滨海湿地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对于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5年至2015年5期遥感数据分析杭州湾滨海湿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结合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1995—2015年湿地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景观格局变化较大,其中建设用地增量最多,水域面积持续下降,大量沿海水域滩涂被围垦转换为其他用地类型;2)研究区总体生态风险呈好转趋势,但局部地区生态风险仍然居高;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区面积持续下降,分布呈现不断向海域推进趋势,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区面积上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中部;3)研究区各时段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并在空间上聚集.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景观类型较为单一、人为干扰小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化较快的西南地区和围垦速度较快的沿海区域.热点和冷点的分布与研究区区域地理环境具有较高的耦合性,整体生态风险地域性增强.研究结果可以为杭州湾滨海湿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底栖动物生态研究及其底层鱼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谢钦铭  李云 《江西科学》1995,13(3):161-170
研究了鄱阳湖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生态特点并估算了底层鱼类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鄱阳湖底栖动物种类丰富,平均总生物量为246.426g/m^2,平均栖息密度为721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极不均匀,呈E=P核心分布,局部区域的水动力特点、水生植被类型、不同沉积物类型都影响底栖动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渤海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内海,面积大约为97,000平方公里,水浅,平均深度仅26米。因受大陆气候影响较为剧烈,并接纳河川淡水的流入,故盐度低(28—31‰),水温的季节变化幅度大。沿海滩涂广阔,有很多可供贝类养殖的良好场所。搞清这一海区贝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规律等,可为研究我国的贝类区系区划以及开发、利用贝类资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作者多年来带领学生在这一海区进行海滨无脊椎动物实习,搜集了一些贝类标本,1984年5—7月又在整个渤海沿岸选择了大连、金州、交流岛、将军石、鲅鱼圈、营口、塔山、兴城、前所、北戴河、歧口、下营、黄山馆、龙口、蓬莱、长山岛等16个点进行了集中的调查。现仅将双壳类和腹足类报告如下。1 种类组成及分布  相似文献   

10.
海潭岛潮下带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5月至1991年2月在海潭岛潮下带采得1148号多毛类标本,经初步鉴定计有130种,隶属于35科86瞩,出现频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占优势的是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花冈钧毛虫、双形拟单指虫、独毛虫、短叶索沙蚕、锥唇吻沙蚕和大海蛹。多毛类区系组成特点以热带、亚热带种占优势,年平均生物量为2.13g/m ̄2,年平均密度为136个/m ̄2。多毛类的分布取决于许多因素,底质、盐度是制约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和水动力扰动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浙江沿岸人工鱼礁拟投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生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3年7~9月在浙江沿岸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拟投海域开展的本底调查所获的大型底栖生物等资料,对各人工鱼礁拟投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调查共鉴定176种大型底栖生物,主要为沿岸广温广布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90%以上,构成了浙江沿岸人工鱼礁拟投海域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各拟投海域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布不均匀,最高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57.23 g/m2和872.5个/m2,最低仅0.23 g/m2和35个/m2.大部分拟投海域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较高,表明其群落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鸳鸯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鸳鸯在长白山地区的习性、分布、数量、食性和繁殖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鸳鸯是我国重要保护动物之一,对它生态学的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作者从1962年以来在长白山从事鸟类学研究期间,曾对鸳鸯的生态作过一些零星的观察,1977—1978年又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现将所得资料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的定量框采样法,采用孔径为0.5mm的网筛,于2010年1,4,7和10月在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4种植物生境定量采集,获得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数据,运用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4种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4.77g/(m2.a),其中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为7.44g/(m2.a),其次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生境,分别为4.30,3.94和3.40g/(m2.a).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是4种生境中最高的,为1.84,其次是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生境,分别为1.14,1.00和0.89.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高是因为其栖息密度以个体较小的寡毛类占优势,占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85.30%,且小个体的多毛类,如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比例高,分别占多毛类栖息密度的52.7%和24.9%.个体较小、生命史较短的种类P/B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高压水枪以及连片集中式人工挖掘方式的人为物理干扰在海草区采集滩涂经济动物的行为对海草群落及底栖动物造成的生态影响。【方法】对广西竹林海草床5种生境展开调查和采样:(1)未受人为物理干扰的海草区;(2)未受人为物理干扰的裸滩;(3)刚刚遭受人工挖掘影响的海草区;(4)刚刚遭受高压水枪冲击后的海草区;(5)遭受高压水枪冲击5d后的海草区。计算分析各生境海草群落的覆盖度、直立茎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人为物理干扰短期内显著地降低了海草床的覆盖度、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改变了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同时降低了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结论】人为物理干扰(高压水枪的使用等)短期内对海草群落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都有较大的负面生态影响,长期的生态效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建议执法部门加强对滩涂采集经济动物方式的管理,尤其是关于高压水枪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5—2020年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调查资料,对比分析6年间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丰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5种,其中多毛类50种,软体动物20种,甲壳动物36种,脊索动物5种和其他类群4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92.2%,三者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2.11 g·m-2,平均丰度376个·m-2,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31.47 g·m-2),丰度以多毛类占第一位(224个·m-2).从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来看,2016—2018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乳山近岸海域存在轻度污染,其他年份为清洁海域.在6个调查年份中,共出现了20种优势种,优势种年际变化较大,多次出现的优势种只有7种,对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乳山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向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比均衡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青岛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并对该海域进行底栖生态评价,2018年11月与2019年4月于胶州湾女姑口潮下带海域设置12个调查站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要素调查。秋、春两个航次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82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29种、节肢动物甲壳类29种、软体动物18种,这3个门类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92.68%;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密度665.83 ind./m2,平均生物量358.65 g/m2,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两个航次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的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其次为小型贝类及多毛类,优势物种表现出小型化趋势。基于栖息密度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盐度、水温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及多变量AMBI (M-AMBI) 分析显示,胶州湾女姑口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钦州湾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10月在钦州湾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采用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情况。结果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8种,其中多毛类35种,甲壳动物7种,软体动物10种,棘皮动物2种,其它类群动物4种。底栖动物的群落优势种为蛇杂毛虫(Poecilochaetus serpens)和色斑刺沙蚕(Neanthes maculata),二者累计贡献率达到55.15%。底栖动物的栖息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密度以及3个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均形成以S6站为高值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分布趋势。钦州湾底栖动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局部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轻微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18.
多毛纲环节动物是形态学分类鉴定极为困难的一类海洋生物。本研究旨在构建浙江沿海常见多毛类的DNA条形码数据库。2015年1-10月期间,针对多毛类环节动物在浙江沿海潮间带进行了多次定性采样,并对样本进行了形态学鉴定以及线粒体COⅠDNA序列分析。从形态学上共鉴定了8个多毛类物种,隶属于4个科,即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威氏围沙蚕P.wilsoni、独齿围沙蚕P.cultrifera、杂色伪沙蚕Pseudonereis variegata、双管阔沙蚕Platynereis bicanaliculata、短毛海鳞虫Halosydna brevisetosa、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四索沙蚕Lumbrineris tetraura。共得到长度为680~930 bp的13条DNA序列,其中2条属于P.wilsoni、2条属于M.sanguinea的片段,这两个物种的序列还未在BOLD中收录;1条H.brevisetosa的COⅠ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上的同名序列差异较大。计算得到样本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2.8%,科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3.9%,科内种间距离远远大于种内距离;从而印证了COⅠ可作为多毛类动物分类的条形码。此外,本研究还设计了一对多毛类动物COⅠ片段的特异性引物,而且适用于扩增A+T含量较高的多毛类物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对大连沿海石槽潮间带的六种骨螺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测定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六种骨螺无论从觅食高度还是从栖息底质来看互相间竞争强度均较大,而疣荔枝螺与其它五种螺相比较,竞争强度较低而生态位宽度值较高这是竞争促使其利用不同资源的结果。实验结果还证明,选择觅食高度和栖息底质做为分析贝类空间生态位的生态指标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垂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首次生态定量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蜱螨(螨类)亚纲和弹尾(跳虫)目是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的主要优势类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土壤动物的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土壤动物具有表聚性,但是在不同季节,由于受气候条件、土壤环境、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