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肝病患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关键因子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血浆中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中重要标志物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ACL-ELITEPRO全自动凝血仪检测35例健康体检者和94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浆中FIB和D-D含量.结果与健康体检正常组相比,各肝病组FIB含量降低,顺序为急性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慢性肝炎组〉肝癌组〉肝硬化组.急性肝炎组和慢性肝炎组差别不显著,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差别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含量升高顺序为健康对照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癌组〈肝硬化组,各肝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癌组和肝硬化组分别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FIB和D-D含量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FIB和D-D可客观地反映肝病的严重程度.这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监测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对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的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6例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常规非手术治疗(抗感染、化痰、止血等)仍反复大咯血后行BAE,根据患者行BAE后的疗效分为4组,优效组(29例)、良效组(29例)、中效组(24例)及差效组(14例),比较4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结果 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随手术治疗效果呈下降趋势,优效组最高,差效组最低,且差效组与优效组和良效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均较术前升高,同时差效组明显小于优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效组、良效组和中效组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与治愈级别呈正相关,优效组浓度最高,差效组浓度最低,且中效组和差效组与优效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进行动态监测,不仅可以评估行BAE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患者的预后情况,还可为术后复发咯血的预测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抵抗素和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疗法治疗,不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辛伐他汀20 mg/次,每晚睡前口服,两组均连用30 d.观察两组疗效及患者治疗前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抵抗素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抵抗素及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两组HDL-C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结论他汀类药物对调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抵抗素及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效果,具有抗炎和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血管炎性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D-二聚体(D-Dimer)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联合超声(Ultrasound)检测在胎盘早剥(Placental abruption)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胎盘早剥组72例,高危组59例,健康组49例.所有患者均行产前超声检查,并测定血清D-二聚体、sICAM-1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sICAM-1联合超声诊断胎盘早剥的诊断效能.结果:胎盘早剥组胎盘增厚、胎盘边缘血肿、胎盘基底部不规则液性暗区和混合性强回声例数显著高于高危组和健康组(P0.05);胎盘早剥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sICAM-1的水平显著高于高危组和健康组(P0.05);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平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6.1%,显著高于3者单独检测及平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70.8%、62.5%、66.7%、73.6%)(P0.05),同时约登指数(0.639)和准确度(81.1%)最高;ROC曲线显示: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平行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D-二聚体、sICAM-1和超声单独检测,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联合超声检测可以提高对胎盘早剥患者的诊断效能,对临床诊断胎盘早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为研究ACVD的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对50例正常人和70例ACVD患者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用特定蛋白仪测定hs-CRP的含量.结果:急性期ACVD患者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恢复期明显下降,急性期与恢复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ACVD患者hs-CRP含量明显升高,恢复期明显下降,急性期与恢复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CH)和脑梗死(CI)急性期比较,两组D-二聚体和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hs-CRP联合测定,可作为ACVD患者病程判定和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探讨血浆内皮素(ET)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肝损害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10例慢性肝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浆ET含量。结果表明,各种类型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浆E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且与临床类型有关。ET水平与谷丙转氨酶(ALT)及血清胆红素(SB)呈正相关,与白/球比例(A/G)和凝原酶原时间(PT)呈负相关,与甲胎球蛋白(AFP)无显著相关性。提示ET与肝病的慢性化程度及肝损害程度有关,可作为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之一,D-二聚体水平增高反映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鉴于D-二聚体的形成原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现着重对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骨科敷药对尺桡骨干骨折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闭合性尺桡骨干骨折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骨科敷药对尺桡骨干骨折后患者骨代谢的改善情况.结果骨科敷药治疗组能够有效缓解骨折患者的肿胀、疼痛症状,在治疗周期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血清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降低D-二聚体水平(P0.05),但对血清钙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敷药可以通过调节骨折患者的骨代谢而发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同时通过降低血清D-二聚体水平而发挥抗凝血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42例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38例行常规保守治疗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TG,LDL,HDL及D-二聚体的表达情况,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程及Fontaine分期中均未见显著差异,提示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静息疼痛、足面溃烂、四肢发冷及间歇跛行中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症状中未见显著异常,在血清TC,TG,LDL,HDL及D-二聚体中存在显著差异.术后疗效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愈率、无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TC,TG,LDL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HDL水平,提高总体有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际和国内筛选蛋白所用的技术主要是噬菌体展示技术和酵母双杂交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在抗体的筛选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实验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展示出血栓病人的抗体,形成对血栓病人的抗体库。并从中淘选出能与血栓降解产物之一的D-二聚体有特异结合作用的抗体Fabp13。抗D-二聚体的Fab在XL1-Blue中得到可溶表达。再利用抗D-二聚体抗体进行竞争ELISA检验,证实p13具有抗D-二聚体的活性。从而我们筛选得到了抗D-二聚体抗体Fab p13。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反映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血栓性疾病中D-二聚体的含量都升高.近年来,D-二聚体的测定在脑梗死的诊断、排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和肺栓塞(PE)以及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相比于其他实验,简单快速且敏感.本文总结了D-二聚体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80例新生儿患者,以SIRS符合项数分组,分为SIRS2(符合2项)、S玎瑚(符合3项)、SIRS4(符合4项);对照组为同期病房中非SIRS新生儿,共50例。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危重症组(≤90分)和非危重症组(〉90分),其中危重症组63例,非危重症组67例。入院后24h内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结果SIRS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PT、TT、APTT均延长(P〈0.05),PLT计数降低(P〈0.05)。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PT、TT、API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PT、TT、APT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结论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越低,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
观察大鼠自由进食高脂类食物后的血液流变及D-二聚体定性指标的变化趋势.选择大鼠随机分组,喂食高脂类食物,分别在10d、30d、60d、90d采静脉血抗凝,以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检测血粘度指标,免疫凝集法作D-二聚体定性检测.进食高脂类食物初期,大鼠的全血高切粘度指标呈显著下降,纤维蛋白原呈显著升高;持续进食高脂类食物后,全血粘度指标开始平稳上升,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60d、90d组中个别大鼠血浆D-二聚体检测出现阳性,提示大鼠血循环系统可能有血栓形成.平衡的脂肪类供给对大鼠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益,而长期进食高脂类食物将对大鼠的生理功能产生强烈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此类并发症的防治水平。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我科住院确诊的43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病例(ARF组)和同期住院的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43例(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RF组病人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浆自蛋白浓度、血肌酐浓度、血尿素氮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分析ARF组中、重度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ARF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于对照组(P〈0.05);肾间质改变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ARF组D-二聚体阳性率较对照组增多(P〈0.05);血浆纤维蛋白定量也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PNS合并ARF病人肾小球病理改变较重多伴肾间质病变、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及血浆自蛋白浓度较低等。因此,对PNS合并ARF者宜尽早行肾穿刺活检术,以便明确其病理类型,根据病理特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大大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早期干预,预防其发生和发展,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和死亡。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进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科PICU的13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分析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与性别、年龄、WBC、PLT、CRP、血糖、FGB、DD、器官衰竭数的关系。结果:男女之间死亡率(x2=0.300,P=0.584),死亡率随着器官衰竭数的增加而升高(x2=33.186,P=0.000);死亡组白细胞高于存活组(t=-2.813,P=0.006);死亡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存活组(t=-4.59,P=0.000);死亡组血糖明显高于存活组(t=-4.695,P=0.000);存活组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死亡组(t=3.736,P=0.000);存活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死亡组(t=-7.87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存活与死亡组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9,P=0.662);各年龄组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2.397,P=0.494);随着白细胞数的增加死亡率明显升高(x2=8.308,P=0.016);随着血小板的降低,死亡率升高(x2=20.32,P=0.000);随着CRP值的增加,死亡率明显升高(x2=32.954,P=0.000);血糖〈3.6mmol/L和血糖〉20mmol/L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x2=27.066,P=0.000);随着纤维蛋白原的降低,死亡率明显升高(x2=20.379,P=0.000);随着D-二聚体的升高,死亡率明显升高(x2=40.07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危重症时要严密观察白细胞数,CRP值,D-二聚体值,防止低血糖和高血糖,早期干预,避免器官衰竭数增加,对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D-二聚体(D-dimer)的检测是一种对继发性纤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验项目,被认为是目前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等方面颇具价值的指标。D-二聚体检测在血栓、DIC、恶性肿瘤、脑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临床的判断,而D-二聚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D-二聚体(DD)的变化规律,观察HIE患儿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检测60例HIE患儿(轻、中、重度各20例)血浆中vWF及DD值,并与20例正常新生儿脐带血进行比较。按临床分度标准将HIE患儿分为轻、中、重三组。轻度组DD及vWF平均值分别为:(0.0591&#177;0.0078)mg/L,(50.78&#177;6.06)%,与正常对照组平均值(0.0378&#177;0.0070)mg/L,(33.57&#177;6.15)%比较,DD值无差异(P〉0.05),vWF值有不同(P〈0.01);中度组DD及vWF平均值分别为:(0.1857&#177;0.1183)mg/L,(94.58&#177;5.67)%,与正常对照组平均值比较均增高显著(P〈0.01);重度组DD及vWF平均值分别为:(0.9264&#177;0.0633)mg/L,(228.35&#177;38.2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高显著(P〈0.01);轻、中、重度三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且两两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vWF与DD间具有直线相关性(r=0.960,P〈0.01)。轻度HIE患儿血管内皮已有损伤,但凝血功能尚正常;中、重度HIE患儿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功能异常,反映血液高凝状态,其异常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对解放军总医院4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79次血浆置换。比较了血浆置换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常规变化等。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氨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提高(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经肺动脉置管介入治疗肺栓塞(APE)的优势.方法选择确诊的APE患者共50例,根据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外周溶栓组(n=20)和介入溶栓组(n=30);介入溶栓组采用介入治疗,外周溶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动脉栓塞阻塞体积及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_2)情况.结果治疗前,介入溶栓组与外周溶栓组血栓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血栓体积均明显下降,其中介入溶栓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介入溶栓组患者D-二聚体下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明显短于外周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溶栓组平均PaCO_2及PAOI明显低于外周溶栓组,PaO_2明显高于外周溶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介入置管溶栓治疗APE可彻底清除大部分肺动脉主干内血栓,较快缓解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失代偿,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其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病史5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48例,年龄38-78岁,本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均有血管并发症;相应年龄对照人群48例。分别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清空腹血糖(GLU)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FI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Am较正常对照组缩短。上述指标的变化与空腹血糖水平无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紊乱,而凝血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患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