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芳 《泰山学院学报》2004,26(2):108-111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中热点问题之一。两者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彼此结合起来能相互促进: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道德内化的效果,为德育提供新的途径,完善德育内容,改善德育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两者有机结合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学素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价值参与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杨玉凤 《科技信息》2010,(24):I0078-I0079
毛泽东的德育观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德育首位论、德育目标论、德育原则论、德育内容论、德育方法论。梳理和学习毛泽东的德育观对于高校抓紧抓好大学生德育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既定的德育目标,必须树立全员德育的“大德育观”,德育应覆盖所有的教学活动、所有的教育管理活动,而学科教学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和主要渠道。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物理教育教学要重视物理学科德育,通过挖掘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丰富德育素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要认真研究德育内容,力求将德育内容渗透到物理教学中,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中学地理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课程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教师在课程实践中对课程所形成的基本认识、看法和态度,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结构、功能、目标、内容、资源等各个要素,以及对课程设计、实施、指导、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的认识和看法.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应树立新的地理课程本质观、地理课程结构观、地理课程设计观、地理课程实施观和地理课程评价观;应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察和教育反思等途径来转变课程观.  相似文献   

5.
对德育问题的两点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工作投入强化而实效不力的成因,若从课程层面反思,则隐性德育课程问题上的疏忽无疑是其深层次内在根源.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德育课程,它包括正式课程与校园文化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而德育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若从目标层面反思,则德育程度目标的匮之无疑是其内在深层次根源.故在继续发挥内容目标的传统与优势的前提下,德育程度目标的导入并与内容目标相匹配,至少在德育目标的可接受性与可操作性、层次性与累积性、以及共通性方面会有所建村.  相似文献   

6.
融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于一体的“大德育观”在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具有现实合理性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是高校德育目标的最新宏观定位 ,目前 ,亟待将之进行目标的微观细化 ;“灌输论”的地位及坚持“灌输论”的现实紧迫性 ;德育的时效要通过落实德育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具体说来一是按需施教 ;二是采取适当的德育教育模式 ;三是注重德育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7.
日本高等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德育,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目标要素占据核心地位。日本高校的德育内容,根据其德育目标,围绕培养合格公民、陶冶人格而安排。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经济意识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构成日本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日本高校的德育方法是综合教育法和体验教育法。以上对我国高校德育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概念界定的立体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课程是学校作为整体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总和,是学校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获得整体性教育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隐性德育课程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德育内容的系统构建.目前高校德育内容存在着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及理想教育的倾向.针对存在问题,按系统论的要求,对高校德育内容构建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二是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三是要做到社会适应性与个体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学校的教育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现的。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革命陛变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变革。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实践者,必须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职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职德育问题形成的社会因素和高职德育自身的因素,明确了解决高职德育问题的对策在于从德育观、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方法及德育制度等方面开展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2.
德育一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工作方法等三个方面,浅谈德育创新。提出当前中小学德育,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注意德育目标的发展性,不断优化德育内容以及加强德育工作方法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日本高校德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高等教育厍来十分重视德育,在高校德育体系中,目标要素占据核心地位,日本高校的德育内容,根据其德育目标,围绕培养合格公民,陶冶人格而安排,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经济意识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构成日本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吴国荣 《广东科技》2013,(16):227-228
根据新课程理念,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主要研究了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英语教师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现状及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新课程理观,让门门课程都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德育功能。地方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与城市人文精神相契合,要加强校际、校内协同,深入挖掘、弘扬、创新区域传统优秀文化独特的内涵和德育功效,共建区域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加强优质思政内容供给,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本文以宁波帮精神为例,阐释了宁波帮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构建了课程思政赓续宁波帮精神的实施路径,帮助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城市未来建设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6.
《纺织材料学》是材料结构和性能特征及影响功能性质的机理结构间的相互关系等,是一门基础平台课程,专业知识内容丰富。基于协同育人的教学目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程建设现状、德育目标,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内容与课程的融入点和结合点,融会贯通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模块,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纺织类专业人才,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并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分析了工科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所面临的师生认知偏差、课程德育目标缺位、思政元素挖掘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同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以网络工程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为例,从纠正师生认知偏差、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德育目标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并结合专业特点探讨了在工科类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探索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设定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探索分析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职业生涯教育为载体,采取职业生涯教育过程阶段化、教育课程模块化、教育训练一体化的有效措施,从而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角审视高师几何学科课程教育教学,提出了几何学科教育的知识目标包括:几何学科系统观教育目标,空间观教育目标,实用性教育目标,审美观教育目标;能力目标包括:数学思维能力目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目标,几何教育阐释能力目标,教育实践与研究能力目标;以及几何学科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目标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构成体系之一,在体育新课程改革深化落实过程中出现各种目标泛化现象,深入剖析其泛化的原因以及重塑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将有助于深化体育新课程落地生根.分析认为,导致体育教学目标泛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外教育思想的照搬移植、新课程改革的迎合求全、体育课程主体价值的虚化、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等,建议从树立正确课程观,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位指导思想;深刻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厘清体育新课程的内在目标体系;统筹把握体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合理分配与设计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坚持课程目标设置科学原则,协调处理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等方面,重塑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