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和谐社会”可以理解为社会诸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它自身需求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这就决定了道德资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道德作为伦理范畴,自身也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并通过道德原则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道德知识是人类道德实践认识的结果,是人类对道德的精神把握和对客观伦理关系的主观认识。它是指承载或表征主体际价值关系的符号。它不仅包括人们的道德观念系统,而且包括道德行为方式。道德知识不仅是群体类意识,也属于个体知识,它是一种整合性知识,具有主观性、控制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等特点。道德知识体现为伦理精神、道德规范与个人道德知识三种类型。道德知识的课程价值以个体生命实践为取向,具体体现在德育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伦理与制度的互相整合,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中极其突出的重要特征之一。汉代作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奠基时期,是伦理与制度稳定的互动关系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刘厚琴的新著《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是在其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增修而成的。全书27万余字,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该书以儒学被定为一尊后汉代社会中伦理与制度的种种关系为研究对象,对伦理与汉代制度关系这一课题作了一次新的考察,尤其是对于汉代伦理制度化的社会实践对伦理的反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阐释。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通观该书,主要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研究旨趣新颖和体例系统清晰。伦理、制度的内涵相当丰富,其整合互动关系也是多方面的,该书选取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以忠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与汉代政治制度的整合互动关系进行动态研究。以往学术界对汉代伦理与法制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孝伦理对立法的影响及其引经决狱司法实践上,而对宗法伦理与法制整合的复杂关系鲜有系统地探讨。孝忠伦理制度化之社会实践对孝忠伦理的反作用问题则被学术界忽视。该书正文分上下篇,上篇“伦理对汉代制度的影响”,分伦理与汉代法制、汉...  相似文献   

4.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的经典巨著,《资本论》在揭批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秘密之际,向世人展示了它深厚的伦理底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全景式的伦理构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拨开经济学迷雾,探讨了道德存在、形成及发展中的特殊性、历史性、客观性、规律性、相关性、独立性、反向性、没落性、必然性及目的性等十个重要特征,为我们创建具有高度伦理自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如下思考,即要建设高素质社会文明,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为引领,必须切实提高道德主体经济地位,必须对道德主体进行主动的伦理培育,必须在科技加剧对道德主体侵蚀、异化之际,重视人的道德防护和心理关注.  相似文献   

5.
技术形成与技术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决定论对技术形成的解释造成技术伦理主体缺失,但在技术应用阶段转向技术个体伦理又面临诸多困境。从SST研究出发,关注技术发展涉及的诸多社会冲突,面对复杂的道德关系,技术社会伦理成为化解冲突危机的理性力量。我们需要培育和运用一种以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相结合为内涵的道德实践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是进化的产物,人之所以独特,是因为我们有独特的脑,因自然进化而造就的脑,它是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地球上最为复杂和神秘的系统。人类是社会的动物,社会中人与人相处需要在共识基础上形成一些原则、标准、规则和信条,于是就有了道德。道德至少存在两千年以上了,之后又分化出伦理的概念。道德和伦理是与宗教和信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哲学本质、伦理与科技的辩证关系和道德整合对可持续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的研究,揭示出科技活动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求真和扬善的统一,伦理与科技具有相互联系、渗透、转化和促进的关系,道德整合给予创新主体价值导向、精神动力和创新活动的道德规约。  相似文献   

8.
试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现代化"一词本身而言,不应当单纯地僵化地把它认作一种带有明显标志的、一成不变的形态,而应将其认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渐进过程。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文化命题———"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与西方的新教伦理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而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儒教伦理则是排斥或阻碍资本主义的兴起的。"对于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应作具体分析:即对历史和现代化进程,起过促进作用,但决不能否定儒家文化作为整体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经济体制和政治法律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严重阻碍作用。应取中西文化的各自长处,进行互补整合,建设一种适应现代化需要并能促其发展的道德文明与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世俗社会中,宗教以神圣的方式维系世界,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佛教一贯秉持"出世不离入世"的原则,其社会控制表现出强烈的人本精神、内化理念和包容意识。在当代中国,人间佛教通过有效的社会控制,在社会伦理、群体整合、个人心理等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伦理渗透到信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会道德建设和人际关系和谐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 ,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道德的进步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道德本身的困惑。构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三者统一的新道德体系 ,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将"忠"当成"教之本"与"行之先",体现了良好品格与工作态度。孔子"忠"的内涵甚广,包含道德教化、理智德性、个人品德、伦理实践。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孔子"忠"德能引领我们遵守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陶冶个人品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对天津市社区居民道德的基本状况,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认为天津市社区居民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是现代社会道德价值的基础,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正在逐步形成,但社会道德总体水平尚不尽如人意,融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道德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张宝林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3):40-42,47
春秋时期是伦理道德思想大力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而此时的伦理道德思想增加了新的内容,在西周孝悌、惠爱、恭谨、节性等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反映在《诗经》中,表现为“信、义、忠、孝、仁”等多方面的道德行为规范,通过《诗经》各类诗歌,从社会生活各个不同领域反映出来,显示出了它的社会作用。到孔子时进一步发展完善,进而形成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在相当的一些领域与地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价值错位与道德失范现象,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人民群众的企盼,“八荣八耻”是新时期每个公民的修德之基与立身之本。践行“八荣八耻”,加强教育是前提,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知行合一是基本要求,父母、教师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重点,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与制度,加大激励与约束力度是关键和保障。坚持教育、示范、导向、奖惩多管齐下,才能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关于道德起源的人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看来,道德是对人的一种约束性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产生的外在于人的工具。作为目的性的主体存在,人为什么要去遵守那些外在的工具性规范呢?为此,有必要重新解读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使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1世纪将形成一个与当代工业社会具有不同特征的现代网络社会。因为现代网络社会是由人主宰的社会;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既充满了人性,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既具有有序性,也具有无序性;同时还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现代网络社会不是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现代网络社会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问题与矛盾的真实社会.它同当代工业社会一样,需要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儒家音乐思想中蕴含着浓厚的伦理道德意识,其内容主要是以"德"为基础的为人之道、待人之道的礼乐观,"礼"通过伦理来约束、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而"乐"则是通过一定的"美"的形式,陶冶人的道德情感,影响人的道德意识。礼乐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关怀伦理学家认为,女性道德思维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它强调人际关系与责任而不是原则与权利的重要性;在处理道德两难问题中,诉诸特殊的境遇,而不是诉诸普遍的原则。这些特点使得关怀伦理成为不同于现代西方主流伦理思想(即正义与规则伦理)的“另一种声音”。而且这种“不同的声音”不仅仅来自于西方伦理传统的内部,而且也来自于西方伦理传统之外的其他伦理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不同的声音”也就是一种呼唤伦理学多元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社会诚信危机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最初是指祭祀时人对上天和祖先说的诚实话,它发达于古代的政治盟约,并成为人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当今市场经济,人们虽然十分注重“诚信经济”,但“背信弃义”现象却普遍存在。为什么曾经作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现在反而成为稀缺资源呢?政治信仰的动摇、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多元文化的冲击、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社会阶层的分化带来经济的鸿沟是直接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教育长期被“边缘化”。因此,解决社会诚信危机的根本出路除进行社会综合治理外,最终还得依靠教育。  相似文献   

20.
《孝经》作为传统孝道的经典,其孝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在历史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无疑也是当前重建孝道的重要理论资源。《孝经》的孝道思想主要由孝道理论依据、孝道宗旨、孝道规范等三大方面构成。关于孝道的理论依据,《孝经》不仅论证了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人伦规范,而且还从人性的方面对孝道根据进行了论证;关于孝道宗旨,"孝治天下"是《孝经》孝道思想的宗旨,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而以孝治国的政治主张是以孝道教化为基础的,并且提出以刑罚来维护孝道的推行,从而真正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孝经》的孝道规范,分为"事亲"的基本规范与"事君"、"立身"的泛化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