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铜陵江段豚类资源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铜陵江段是长江下游唯一常年能发现白暨豹Lipotes uexillifer,且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caenoides asaeorien-talis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利用铜陵白暨豚养护场现有的条件,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水域中开展豚类人工饲养是保护白暨豚和长江江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江江豚这一自古就被渔民们称为“河神”的物种,现在长江中也已不足2000头。由于人类的活动,白暨豚已不足百头并濒于灭绝。那么在不远的将来,白暨豚的今天是否会成为江豚的明天呢? 长江江豚在哭泣落日的余辉将江面照得鳞光闪闪,一大群淡水豚在江中翻跃嬉闹,不时溅起朵朵金色的浪花。其中大豚白色,小豚黑色,它们就是被渔民称为“长江女神”的白暨豚和“河神”的江豚。因为每一次白暨豚和江豚的欢闹嬉戏便会“引起”第二天的狂风  相似文献   

3.
这是历时28年积累,倾心30个月选编出来的一本书。书中,利用从数万幅照片中精选出的178幅顶级绝版照片展现了难得一见的白暨豚、江豚、中华鲟、扬子鳄的美丽身影,用镜头绘制出一幅幅长江生灵的自然画卷。  相似文献   

4.
长江江豚     
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是鼠海豚科仅有的一种,有3个亚种:分布于印度洋沿岸及香港的印度洋江豚;分布于长江、湘江和赣江的长江江豚;分布于韩国及日本的东亚江豚。  相似文献   

5.
白暨豚属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科,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的特产动物。50年代白暨豚的数量还较多,但随着长江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加剧,白暨豚的数量迅速减少。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调查,1986年为300头左右,1990年降至200头左右,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了。它正成为世界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濒临灭绝。白暨豚的保护问题一直引起国内外各方人士和我国政府的极大重视,我国把白暨豚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内外专家曾多次召开白暨豚保护的专题讨论会,在1986年召开的“国际淡水豚生物学和物种保护”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保护白暨豚的三大措施,1.建立两个“半自然保护区”,即湖北石首天鹅洲白暨豚半  相似文献   

6.
《科技知识动漫》2012,(9):26-27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  相似文献   

7.
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表明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一个亚种,其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栖息地正在丧失。我国已有长江江豚30年饲养实践经验,建立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同时开展长江江豚饲养下的行为学与繁殖学研究,是保护本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们能否帮助江豚摆脱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江豚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终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大型通江湖泊中。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人们对长江的利用和开发力度一直在加大,  相似文献   

9.
南京~湖口段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南京~湖口间421km长的江段有江豚约697头,其中以华阳至湖口一带密度最高.江豚的分布为聚集分布.此外,江豚还具有很强的趋岸性,88.8%的江豚出现在离岸500m的范围内.长江江豚的数量近年来有所下降.以本文中的平均密度粗略估计江阴至武汉段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为1481头,比张先锋等(1993)报道的该江段江豚的数量低171头.  相似文献   

10.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aeorientalis)是江豚的扬子亚种,目前其种群数量已经不足1 400头,处于十分濒危的状况.其生态环境受到人为极大的影响,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好转的迹象,因此,迁地保护长江江豚被认为是最有希望避免其灭绝的保护策略.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室内豚池、石首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水域均构建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该文概述了40多年来国内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成果及现状,探讨了今后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应注意的重点问题.做好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建立更多的迁地保护区是根本措施;开展长江江豚繁殖学研究是主要对策;规范和统一保护行动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长江新螺段和长江天鹅洲两个白暨豚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比较研究,说明了两个保护区目前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可为白暨豚保护提供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和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均为水生哺乳动物,生活在长江中。白(?)豚食鱼,江豚以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为食。由于工业废水中有毒物质对长江的污染,水质中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白(?)豚、江豚体内积累。对白(?)豚和江豚肌肉中残留毒物的检测,可以反映长江相应江段水质的污染情况及其对此两种动物的影响;对白(?)豚和江豚肌肉中一些重金属元素的测定,可以探讨这些元素在这两种动物肌肉中的分布和积累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刊2007年第4期刊发了王克雄老师的《我们能否帮助江豚摆脱困境?》一文,7年来,王老师和他的同事一直在对江豚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和保护。曾经处于生存危境的江豚如今过得怎么样?它们是否会重蹈白豚的覆辙?我们还能在长江中见到江豚吗?
  为了解答上述疑问,我们再次邀请王克雄老师延续7年前的主题,为读者介绍江豚的生存状况和保护研究工作进展。希望此举能呼唤更多的人关注长江、关注江豚、关注更多濒危野生生物的命运,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http://210.45.168.34:8080/sswweb/index.asp),是我国长江江豚保护联盟,安徽省水产种质资源和水生动物保护技术支撑单位,拥有安庆西江长江江豚救护视频监控室、鱼探仪等仪器设备总价值600多万元。工程中心主任为于道平教授,骨干成员由张晓可等11人组成,平均年龄36岁,其中具博士学位者9人,具高级职称者6人,硕  相似文献   

15.
半自然条件下群体江豚的养护与行为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长江江豚目前数量不足 2 0 0 0头 ,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 ,其种群数量仍在进一步下降之中 ,拯救工作因此更为迫切。本文报道了 1 992年至 1 996年在我场半自然状况的夹江中生活的江豚群体的饲养和伤病防治工作以及生态行为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2017,(1)
正"阿宝"是一头长江江豚。2004年,阿宝从天鹅洲保护区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2011年它又回到了天鹅洲保护区。2015年,我们这些曾经与它在豚馆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和它在保护区再一次相聚。我们惊喜地发现,阿宝已经成为了四代同堂的大家长,见证了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和迁地保护工作的不断尝试和巨大进步。这么多年,阿宝一直牵动着研究人员的心,寄托着护豚人的希望和努力。可以说,  相似文献   

17.
长江江豚慢性皮肤炎症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刚捕获的营养不良的幼年长江江豚,在人工饲养环境中遭条件致病菌侵袭后,左侧胸鳍脓肿,溃烂,结果导致江豚严重脱水、消瘦.采取隔离观察,灌液和静脉注射左氧氟沙星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系统地开展白鳍豚的研究及保护工作,与此同时,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也随之受到关注。当时有关专家认为,威胁白鳍豚生存的几个主要因素,即酷捕滥捞、航运及水利设施建设、水体污染等,同时也威胁着江豚,由此导致了白鳍豚和江豚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直接威胁到种群的兴衰存亡。当时就有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江豚极有可能面临同当时白鳍豚一样的濒危处境。因此,江豚的保护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要尽早、尽快地开展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9.
话说江豚     
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长江岸边,或乘上长江轮船,就有可能在江面上见到一种体型如猪似鱼的哺乳动物,这就是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江豚(N eophocaena phocaenoides),它隶属于鲸目,齿鲸亚目,鼠海豚科。我国古籍中称其为“水猪”,民间俗称其为“江猪”、“江猪仔”、“海猪仔”、“海和尚”等。英国学者卡沃尔廷(Carw ardine M)所著的《鲸与海豚》一书中称它为新鼠海豚,又称露脊鼠海豚,黑露脊鲸。江豚的身体呈长椭圆型,身长一般为1.3~1.5米,大者近2米,是体型较小的鲸豚类。江豚的头部近圆形,额部前凸,吻短阔,无吻突;背上没有背鳍,因此江豚的…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2017,(2)
正2016年2月,我在南京江豚观赏地和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的定点观测点——南京下关码头段,拍摄到了我国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江豚。南京是我国唯一能在市区内近距离观赏江豚的城市。江豚离岸最近时仅有10米远,它们每隔一分钟就要换一次气,黑黑胖胖的背影不时地浮出水面或者潜入江中。因为江豚体形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