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喜福会》是一部关于中国母亲与美国化女儿之间的冲突的小说。移民身份的双重性使得该小说中的母亲与女儿们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而且还令她们面临身份危机。而这种母女双方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境地和身份危机导致了她们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屠鲁英  司敬国 《科技信息》2007,(18):204-204,71
《牛虻》是一部充满强烈情感冲突和震撼力的悲剧小说。本文集中围绕主人公牛虻与蒙太里尼、与琼玛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隐藏在人伦冲突背后的无可逃脱的人性的两难,正是这绝望的两难构成了小说持久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小说《喜福会》写的是有关四对母女之间的冲突。由于深受不同的文化影响,母女之间的冲突频繁发生。本文主要探讨了琳达与韦弗利这一对母女之间的冲突,指出他们母女之战是源于她们不同的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4.
阿米塔夫的小说《阴暗的界线》如同当时多数印度英语小说,热衷于讨论南亚的政治问题,特别是民族冲突与宗教暴力。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并没有将南亚的动荡完全归咎于殖民统治,而是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其根源。作者从个体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人与人隔阂以及群体之间的偏见的产生来思考民族冲突与教派暴力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话语结构学说,对Austin的小说《傲慢与偏见》第3部分第14章中的人物之间的权势关系进行了会话分析,揭示在这个片段的冲突话语中3个人物之间失衡的权势关系的语言学根源,由此加深对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谭恩美的小说所关注的。母女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她们的文化冲突。从冲突到融合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谭恩美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的魅力。在谭的小说里,母亲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载体,是过去和现在的桥梁。通过谭的小说,中国文化和传统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7.
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一直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沃克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人格结构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发展体现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人物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对待方式,从而凸现主题.  相似文献   

8.
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把自己和母亲黛西真实的人生经历作为小说<喜福会>的创作背景和题材,并试图通过这部小说,打破女性的沉默和身份危机,调解母女之间的冲突,探索死亡与迷信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灶神之妻》和《灵感女孩》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它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二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母女之间的情感冲突,并指出冲突的原因,提出理解是缓和母女感情交流的关键所在。小说虽叙说的是一个特殊家庭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民族身份和信仰的几代人从冲突走向融合的故事,但折射出来的道理与寄予的希望却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亲子冲突这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这个现象进行思考,试图通过解释其发生的根源来论证其普遍存在的必然性。本文介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死亡本能这个概念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然后通过分析《玛莎·奎斯特》这部小说中亲子冲突的描写,寻找到亲子冲突和死亡本能之间的联系。认为亲子冲突这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是因为它体现了死亡本能和生命本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和谐--最高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中国人最高的审美理想,其表现是:认为美存在于和谐之中,美的本质是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要使家庭和谐,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追求和谐的艺术,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和谐,艺术的作用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进行调节,使人的心理与社会关系和谐,文艺作品追求和谐的美。  相似文献   

12.
家庭暴力是一个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批判继承我国传统家庭道德中夫妻之间的“爱”与“敬”,亲、子之间的“慈”与“孝”,兄弟姐妹之间的“友”与“恭”,对于有效防治家庭暴力、维护家庭和睦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为之振奋和奋斗的政治主题。壮族伦理道德传统悠久而影响深远,其和谐伦理追求蕴含着构建和谐家庭、增强民族团结、协调社会矛盾等时代意义和价值,为实现“家庭和谐、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之和谐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持。  相似文献   

14.
《朱子家训》是体现朱熹思想的重要文献,《朱子家训》的理论基础就是由朱熹继承和发展北宋理学而建立起的庞大系统的程朱理学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宋代的新发展。《朱子家训》的核心思想是促进家庭和谐,基础是实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目的是实现当时社会的整体和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朱子家训》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统治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对家庭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的论述在今天仍有可以借鉴的实践价值及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和而不同”的文化政策使得国家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中的“修齐治平”思想在历史上长期浸润广大壮族地区,并形成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良性互动。“修齐治平”中的齐家思想在既是“异域”也是“旧疆”的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并以自身独特的口述传统演绎这些至今还发挥作用的家庭伦理。具体而言,壮族政治伦理之齐家思想包括男女婚嫁观、夫妇恩义观、父慈子孝观、妯娌手足观和邻里和睦观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以《颜氏家训》为基础,论述颜之推的和谐观。从家族、个人、社会、文化等角度,结合颜之推个人生活经历,分析其和谐观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以期对现实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传统五伦源于上古尧舜禹时代,并以婚姻而建立血亲关系。它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伦理规范为纽带从家庭、家族、氏族扩展到国家、社会和自然。五伦源于古人对"天地人合一"及其自然之道的认识,以仁心与睿智界定了人与人之间"两两的义务与责任",从而构建了"仁"的道德规范,其是家庭和睦、氏族和气、社会和谐的基础。当今,随着全球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了,但五伦大道所折射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仍具有深远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家庭暴力与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为家庭成员之间实施的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不法侵害行为。家庭暴力的成因包括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家庭暴力严重侵犯了妇女的基本人权,破坏妇女的健康,阻碍妇女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安宁与稳定。我国法律为妇女权益提供较全面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中国人的“家”始终是与血缘、乡土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重视家庭,强调家族观念,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有积极作用;但过份强调血缘、乡土地缘关系,把家庭模型的人际关系过分扩张,则会产生“惟情”现象。要了解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就必须读懂中国人的“家”字。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单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和睦、安宁的家庭关系,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生活幸福的重要内容,更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深入,社会道德风气发生了显著变化,并直接影响到家庭伦理,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根基,增加了家庭的破裂,弱化了家庭成员的责任。在今天全国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强化家庭责任,从责任角度解读传统家庭伦理中形成的这样一种规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