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丁洪建 《甘肃科技》2014,30(17):35-37
白音昆地凹陷属于早侏罗世中期-早白垩世叠合断陷,发育经历了初始裂陷期、强烈断陷期、萎缩期。该区含有三套烃源岩,烃源岩厚度较大。通过对构造、储层等特征的分析,指出该地区构造、储层发育,生储盖配置良好,易形成自生自储的原生油气藏。初步探索白垩系腾格尔组、阿尔善组原生油气藏勘探领域。由于凹陷的构造、沉积演化与二连盆地区域的历史一致,抬升和沉降时期相同,又处于二连盆地西部的油气富集带上,资源背景良好,分析认为,凹陷具有油气成藏的多方面条件,勘探潜力良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辽东凹陷东部斜坡带进行石油地质学分析,发现在其南端周缘发育多套生油层系,储层储集性能较好,形成下生上储型组合,具备了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条件.该区周围存在多个生油凹陷,区域上发育古近系、新近系和前第三系3套储盖组合,基底活动形成的断裂及区域性不整合面形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综合认为该区存在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饶阳凹陷馆陶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层序地层格架下的砂体展布、储盖组合与油气分布。结果表明:馆陶组可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与7个短期旋回;馆陶组底部两短期旋回中发育辫状河沉积,其余地层为曲流河沉积,受控于物源方向、古地貌及断裂体系,河道砂体呈近源粗带、远源细带、北北东向弯曲展布的特点;馆陶组划分为Ng3-(3+2)/Ng3-1、Ng2-2/Ng2-1及Ng1/Nm底部泥岩3套储盖组合;断层纵向输导能力强、储盖组合配置良好的留路构造带为饶阳凹陷馆陶组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亚诺斯盆地的勘探潜力,需对盆地进行成藏组合分析。首先对盆地进行地质评价,然后进行成藏组合
评价,最后对每个二级成藏组合的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进行研究,指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亚诺斯盆地成藏条件
优越,根据储层含油气情况,将盆地划分为证实的中部、潜在的上部和下部共3 套一级成藏组合。根据盆地的构造、生
储盖与油气富集特征等6 项原则,进一步将中部成藏组合划分为上白垩统、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4 套二级成藏组
合。研究认为,盆地所有成藏组合内待发现可采资源量为3.06×108 t 油当量,以上白垩统成藏组合的资源规模最大。
对于盆地下步勘探,应以上白垩统和始新统成藏组合为主,内斜坡带和前渊带为主要目标区带。首次应用的成藏组合
分析步骤和划分原则等研究方法对其他盆地的成藏组合研究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大民屯凹陷剩余资源潜力,指出有利勘探区带,研究了大民屯凹陷的源控油气作用,即大民屯凹陷有效烃源岩对油气的来源特征、主要成藏期次、油气分布范围和资源潜力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气成藏体系和地质门限控烃理论,评价了大民屯凹陷各个油气成藏体系的排烃量、资源量和剩余资源量。大民屯凹陷划分为上、下两套成藏组合,10个油气成藏体系,总的排烃量为14.66×108t,资源量为6.34×108t,剩余资源量为3.098×108t,勘探前景较大;其中,最有利的勘探区带有3个,分别为成藏体系为Ⅰ、Ⅲ和Ⅱ,剩余油气资源量分别为1.163×108,0.567×108和0.409×108t。  相似文献   

6.
惠民凹陷下第三系湖相沉积密集段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沉积密集段作为层序地层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控制着盆地生油岩层的分布和厚度。为了更好地研究生储盖组合关系,预测隐蔽油气藏,利用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惠民凹陷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其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三、四亚段划分为3种层序类型,确定出断陷初期型、强断陷期型和断陷后期型3种类型沉积密集段,每一层序又可进一步划分成低水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和下降体系域(FSST)。不同类型的沉积密集段可控制着不同的生油岩层的厚度和油气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7.
系统总结了白北凹陷石油地质特征,明确了白北凹陷的油气勘探思路及下步勘探方向。通过精细的地层对比及构造解释分析,明确了白北凹陷自下而上发育完整的阿尔善组、腾格尔组、都红木组和赛汉塔拉组地层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总结了凹陷形成经历了断陷、断陷扩张期、断坳并存期、坳陷期等4个大的发展阶段直至萎缩抬升形成现今构造的演化规律,划分出了包括3个斜坡带(南部斜坡带、西部斜坡带、东部斜坡带)及2个洼槽(北部次洼、中心次洼)的5个大的构造单元。同时,明确了白北凹陷烃源岩发育较厚,有机质丰度高且已进入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油能力;且水下扇、扇三角洲、河道砂岩储层发育,叠合面积较大,具有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最终确定了白北凹陷的油气勘探思路及方向:以岩性油气藏为主,构造油气藏为辅,寻找物性较好的砂岩储层是取得勘探突破的重要环节;位于凹陷西部桑参1井附近的有效砂岩发育区是下步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8.
包家捷 《科技资讯》2010,(27):100-101
黔东地区位于雪峰隆起西缘(主要为黔南坳陷)",下组合"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本文通过对"下组合"石油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黔东地区存在两套海相"下组合",一套为以∈1jm暗色泥岩为生油岩,Z2dn藻白云岩为储层,中下寒武统泥质岩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另一套以∈1jm、S1-2wx2碳质泥岩、黑色泥岩为生油层,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组白云岩、O1h生物灰岩、S1-2wx3石英砂岩为储层,S1-2wx4段泥岩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的剖析,认为以中下志留统为目的层的麻江—凯里地区及以中下寒武统金顶山为目的层的瓮安地区是近期找油找气的有利地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体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结论:滨北地区浅、中两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天然气都没有进入成藏门限,石油只在成藏体系Ⅱ和Ⅲ进入了成藏门限,并有一定的可供聚集油量,其中,浅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12.66×108t和6.17×108t;中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5.09×108t和2.72×108t.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分布规律,在源断盖时间匹配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源断配置输导油气时期与断盖配置封油气能力形成时期,将二者叠合建立一套源断盖时间匹配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东二段储层的源断盖时间匹配有效性的研究中。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东二段储层封闭型和不封闭型断盖配置封气能力形成时期分别为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早期和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早期,均晚于源断配置在东一段沉积时期的输导天然气时期,不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而封闭型断盖配置封气能力形成时期为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早期,早于源断配置在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的输导天然气时期,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不封闭型断盖配置封气能力形成时期为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早期,与源断配置在明化镇组—第四系沉积时期的输导天然气时期同期,较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源断盖时间匹配有效性相对较好;这与目前南堡凹陷东二段储层中大量天然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源断盖时间匹配有效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卫星图像的分析研究,认为西藏高原内部存在巨大的地堑系,它表现为一系列受挽近活动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和谷地。本文概述了地堑系展布特征,结合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探讨了地堑系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研究最新进展和构造发展的阶段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构造、伸展构造3个方面对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内的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构造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基于这些资料,提出青藏高原内部变形的3个阶段:始新世(50~33 Ma),青藏地区总体呈刚性,变形集中在造山带的南北周缘;渐新世-中新世初(33~22 Ma),高原中西部以逆冲断层形式的散布式挤压变形,以东部大型走滑断层为边界的块体挤出与块体旋转3种变形方式共存;中新世初至今(22~0 Ma),高原块体的强度进一步变弱,以遍及高原整体的连续散布变形为主,出现共轭走滑断层与伸展构造.认为南北走向的地堑(正断层)是同样处于东西伸展应力体系下的藏中共轭走滑断层向造山带南北延伸扩展的产物.此外,还对造山带内会聚量的调节方式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估算.  相似文献   

13.
银川市区地震地质条件与城市规划中的防震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银川地堑新生代的基本构造特征;对银川市区附近的地震地质环境和活动断层分布以及历史上遭遇过的地震灾害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银川市城市发展规划中应注意的防震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隆起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技术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隆起抬升期次及演化过程.对渭北隆起不同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表明,渭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主要抬升过程,主要发生在146~ 125 Ma,107~83.8 Ma和40 ~ 27.3 Ma.结合前人对该地区原型盆地、构造变形特征等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末之前渭北隆起应为大型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整体以沉降沉积为主,此时尚未隆起;渭北隆起的形成和演化可分为晚白垩世整体抬升阶段和始新世~渐新世以来的断块翘倾两大阶段.晚白垩世渭北地区整体抬升主要受控于秦岭造山带中晚燕山期的抬升过程;始新世-渐新世以来的断块敲倾作用阶段,与秦岭造山带始新世以来的快速隆升,以及渭河盆地新生代的快速断陷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北麓挤压隆起山地边缘不对称地堑发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构造、沉积和地貌的野外调查与新分析研究了河西走廓压性山地边缘发育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构造地貌-喇叭形不对称地堑。它在呈弧形的山地边缘平面上为喇叭形河口,实际上是发育在特定的构造部位、由断层围限的不对称地堑。  相似文献   

16.
大同盆地晚新生代环境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同盆地是一受北东向主干断裂控制的不对称地堑盆地。盆地基底形态控制了晚新生代沉积的厚度、结构和分布规律。大同盆地古湖泊在上新世早期即已存在,并被盆地中部呈北东走向的玄武岩垅岗分隔成南北两部分;由于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变化的影响,早更新世早期湖泊发育达到全盛期,然后几经扩张与收缩,于晚更新世早期逐惭消亡。河流与湖泊的相互消长在盆地内沉积了一套河湖相地层,其物质来源主要是东北部火山岩和变质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山西地堑系的形成机制及构造地貌,地震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山西地堑系是中国东部重要独特构造地貌类型之一。中国有史以来记载了17次8级以上大地震,而华北断块就有6次,其中3次集中于汾渭地堑。地堑系的形成大致分为3个阶段;(1)燕山期在NW-S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使区内岩石破裂;(2)新生代以来,在NE-SW向主压应力作用下,断裂倾向一则,形成半地堑系;(3)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俯冲作用,在断块下陷曲率最大处产生张性断裂,整个断块不均匀下陷,形成完整断  相似文献   

18.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渭北隆起发育时限及其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渭北隆起残存地层展布、沉积特征及构造变形等研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认为渭北隆起后期经历了明显的改造,在早白垩世末以前应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总体以沉降接受沉积为主,此时隆起并未发育;而其整体作为正向构造单元应始于早白垩世末以来(约114~83 Ma),大致与鄂尔多斯盆地的消亡时间同步,且经历了早白垩世末—古新世的整体抬升剥蚀和始新世以来的断块翘倾剥蚀两大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火药和火器均发明于中国,然而10世纪中国所制早期火药硝石含量低,且制成膏状,不能成为发射剂,因此早期火器借手动机械力发射。11-12世纪南宋成功制成高硝固体火药,并首次用于制造小型烟火。宋金交战时,固体火药和烟火用于改进老式火器,结果南宋初出现某些新型火器,如1128年制造的铳炮、1138年制出的火枪或喷火枪,是后来一切筒形火器的祖先。作为铳炮和火枪的杂交产物,1259年突火枪出现。这三种武器的出现引起南宋以来火器史中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