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研究了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受阻过程、延误调查与计算方法,针对停车时间的点样本法和行程时间的车牌照法,结合我市迎泽街某交叉口的调查数据进行延误分析与比较,为信号配时优化设计提供了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2.
交叉口延误的概率统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交叉口延误具有随机性的特征,建立了交叉口延误的概率统计模型,同时考虑有初始排队存在情况下对模型进行修正,给出了通用性算式。对该模型进行了实用性分析,说明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效率。在算例分析中,对比了该模型与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中给出的模型的计算结果,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初步得出该模型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实测数据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受阻车辆总延误时间是反映交通流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观测数据的科学整理与简便计算问题更为重要。根据受阻车辆总延误时间基本原理,通过对观测的交通流数据分类整理,建立受阻车辆总延误时间数学模型,合理计算受阻车辆总延误时间。在实践应用中减少计算偏差,注重建立的数学模型的科学性、实效性、简易性。  相似文献   

4.
工期索赔值计算的动态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分析法是近年来提出的计算施工延误工期索赔值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某一施工延误发生前后网络状态差异的分析,来评定该延误对总工期的影响。作者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共同延误的概念,分析了共同延误作用下对总工期的影响和延误双方的责任分担。  相似文献   

5.
分区分层的动态最优行车路径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和Internet的路由策略研究了动态行车路径算法,定义了路网结构图中的连线及其交通阻抗,介绍了根据实时交通数据预测连线交通阻抗的方法,提出并举例说明了分区分层的动态最优行车路径算法.连线交通阻抗包括行驶时间、停车线延误和拥塞延误3部分:以平均车速预测行驶时间;根据车辆到达率和信号参数分析停车线延误;根据交通调查结果估算拥塞延误.将路网分成若干区域,利用Dijkstra算法计算区域内从任一节点到另外任一节点的最优路径,在此基础上计算路网范围内从任一节点到另外任一节点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车辆在钩形弯交叉口与相邻常规交叉口间的整体运行特性,建立了各条车道的车辆平均延误计算模型。以各交叉口的周期时长和相位绿灯时间为约束,钩形弯交叉口与相邻常规交叉口间的车辆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信号协同配时方案。以位于苏州市高新区内有轨电车沿线的两个相邻交叉口为例,采用实际数据验证所建立的方法,并设置钩形弯渠化方案。将设置的钩形弯交叉口与其相邻常规交叉口的信号协同作为改进方法,在VISSIM软件中对比分析改进方案与现状方案的车辆延误指标。实验结果表明,钩形弯交叉口与相邻常规交叉口的信号协同优化方法可有效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尤其是干道直行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可降低车辆的平均延误。  相似文献   

7.
在排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计算车辆在交叉路口的平均排队延误和交叉路口空量的模型,并分析了转弯流对交叉路口延误的影响,还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新兴的"检测数据驱动"方法进行延误测定过程中在输入假设、模型建立及算法容错性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基于两个检测截面交通参数的"总体抽样"动态延误测定方法.以每个信号周期为计算单元,研究了周期划分方法,车辆在"离去检测器"的首车到达时间、尾车驶离时间测定方法,"进入检测器"的进入时间上下限阈值确定方法以及相应的车辆引道延误计算方法.最后以上海市曹安公路-祁连山南路和武宁路-大渡河路两个交叉口直行车道组的引道延误动态测定为例,以人工实测的37个周期1 565辆车的引道延误数据为基础,验证了"总体抽样法"的精度.结果表明,在检测器精度为100%时,"总体抽样法"测算延误的绝对差为4.1s,95%的检测精度下绝对差仅减少0.1s.该方法对检测误差不敏感,可用于向信号控制系统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延误指标.  相似文献   

9.
针对美国HCM 2000基于车道组计算信号交叉口控制延误方法中对同一车道组内各车道使用不均衡情况的处理方式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问题,依托交叉路口实例分析了基于车道组和基于车道两种控制延误计算方法的差异,且对Webster延误计算公式以及排队论模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造成此差异的原因,得出了基于车道组和基于车道的两种控制延误计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并对普遍采用的控制延误计算方法及计算工具的开发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成果对于准确计算信号交叉口控制延误、指导相应的辅助计算工具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机场航班量不断增长,必然会带来机场高峰时段延误水平的增加。因此机场延误水平的科学预测对确保机场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根据航空器运行特性建立机场排队网络模型;然后利用Lempel-Ziv算法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航班时间序列复杂度,确定刻画航班延误的小时间尺度,由此确定排队网络模型参数,并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运用AirTop仿真软件以全天平均延误、高峰小时平均延误作为关键指标,仿真得出机场延误水平变化趋势。通过将仿真数据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机场排队网络模型能够较好的反应真实情况下的机场延误水平;而选用小时间尺度15 min进行机场排队网络模型参数计算,结果更贴近真实机场延误水平。  相似文献   

11.
间隙式交通流观测站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统计理论构造数学模型 ,通过该模型利用历年公路连续观测的数据及当年间隙式观测数据 ,动态地推断每天车辆到达的数量 ,从而达到将连续式观测站改为间隙式观测站以减少观测工作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P2P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形式不断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信息共享和直接交流的需要;但是同时也对其他网络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高效可靠的P2P流量识别技术的研究刻不容缓.分析常见P2P流量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跨层特征的P2P流量识别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交通控制子区划分主要将相邻的众多交叉口划分为若干个交通子区进行干线协调控制,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现象,但现有方法划分出的交通子区无法满足实际协调控制的准确性与鲁棒性。为解决这一难题,结合当前流行的划分技术,考虑4个影响因素:信号交叉口间距、交通流量、周期、通行能力,建立模糊C均值聚类划分方法,再通过实例,借助Vissim仿真软件,验证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Vissim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协调控制方法相比,方法可使系统车均延误时间减少27%,协调相位行车时间减少20%。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新的近地表问题解决方法——整体波场延拓法基准面校正(WEDD)。借助地震理论中的互换原理和观测面沉降概念,在基准面校正过程中将炮点和检波点的处理统一起来,并利用炮点-全偏移距域双平方根算子实现波场的单域整体延拓,最后提取目标深度的波场值完成参考面的重新定义。模型试算结果表明了WEDD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车辆在信号灯控制区域频繁启停造成的通行延误和通行效率低问题,提出了考虑信号灯状态的经济车速规划方法。首先,借助车路协同技术通过车-车、车-路交互获得车辆当前的位置和运动状态数据,以及信号灯相位信息,对近信号控制区车辆通行特征及路口可通过性进行判定,建立车辆通行引导控制模型;其次,对各驾驶行为下车辆时空轨迹进行分析,分别以路口停车次数及车辆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统一优化目标函数,利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求得最优经济车速,以向驾驶员提供车速建议;最后,为验证车速引导模型的有效性,利用PreScan、Vis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避免红灯停车,车辆行程时间可减少18.7%,停车次数在高车流密度下减少44%以上,车辆延误减少45%。  相似文献   

16.
采用子网流量组合优化的网络流量分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基于仿真的流量分割方法存在处理开销过大且仅能保证流层面流量完整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组合优化的网络流量分割方法.将流量经分割后得到的数据包总延迟次数作为优化目标,由此网络流量分割问题转化为二次分配优化问题;用子网流量作为基本单元进行分配,可在减小问题求解规模的同时保证子网流量的完整性.利用真实网络流量对所提方法的分割效果进行了验证,并与基于数据包和流的轮询流量分割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达到基于流的轮询流量分割方法的性能,数据包延迟较之不采用优化的基于子网流量轮询方法显著减小,性能提高近10%.  相似文献   

17.
电动汽车蓄电池参数集中/分布式检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测电动汽车蓄电池组各电池的端电压、工作电流和温度等工作参数,采用"部分"集中、"整体"分布的思路,将电池分成若干分组,每个分组集中检测,各分组分布检测,同时,采用"桥电容"技术解决了蓄电池组单体端电压检测中存在的参考点选择和被测电池与检测设备隔离的问题,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全隔离功能的集中/分布式检测法。经过试验,该检测法电压、电流和温度采集功能正常,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8.
The packet queueing dela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formance measures of a data network and is also a significant factor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scheduling buffer design for a network node. This paper presents a traffic queueing model for resilient packet ring (RPR) networks and a method for 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queueing delays in RPR nodes. The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average queueing delays of different priority traffic for different transit queue modes. The simulations show that, in the transmit direction, lower priority traffic is delayed more than higher priority traffic, and that Class-A traffic is delayed more in a single-queue ring than in a dual-queue ring. In the transit direction, the secondary transit buffer in the dual-queue ring contributes more to the traffic delay than the primary transit buffer in the single-queue ring, which in turn causes more delay than the primary transit buffer in the dual-queue ring.  相似文献   

19.
利用漯河市近几年声环境监测资料,对漯河市区交通噪声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了漯河市区交通噪声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车流量统计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研究了基于虚拟线圈的车流量统计算法和基于目标跟踪的车流量统计算法,综合了两种算法的优势,结合Canny算子边缘检测算法、均值背景建模法和背景差分法等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质心的车流量统计综合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综合算法在实时性和准确性方面均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