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格局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有重要影响.通过对遥感影像解译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鄱阳湖季节性水位涨落产生的湿地覆盖空间分布具有相似关系,同时也与河流三角洲的空间形态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所有的影响因子中,鄱阳湖水陆相互作用过程和人类活动既是典型湿地覆盖动态变化的两个主要影响因子,也是目前湿地土壤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堑秋湖"是鄱阳湖区广泛存在的一种传统捕鱼作业方式,由于其不合理的捕捞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诟病;然而,在秋冬季退水后,鄱阳湖湿地显露滩地上大量子湖泊,在"堑秋湖"之后,形成大量软泥和浅水区,这些区域有利于越冬候鸟觅食栖息。根据鄱阳湖湿地景观分类和湖底高程等数据,结合秋冬季遥感影像,对"堑秋湖"在枯水期所提供越冬候鸟栖息功能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堑秋湖"使鄱阳湖在枯水期平均提供667.5 km~2的候鸟栖息面积,最多能提供925.9 km~2;2)枯水期,"堑秋湖"水位高于同期鄱阳湖星子水位,使之维持了更多小区域湿地,对越冬候鸟栖息地发挥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的通江特性增强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对鄱阳湖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解译1976年和1999年两景遥感影像,分析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地覆盖变化,进而探讨湿地覆盖变化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三角洲发育、鄱阳湖水位季节性涨落及其相关的气候条件导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物多样性季节性变化是鄱阳湖典型湿地覆盖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利用MODIS17数据研究鄱阳湖湿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气温和水位变化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植被NNP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NPP时空变化特征为:1)从量的角度来看,其年际变化较小,季节性变化较大;2)时空间分布上,其季节性变化较大,而变异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枯水期的水面淹没范围内;3)主要影响因素为气温、水位,其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且受水位变化的影响大于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水位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出现了低水位提前并持续时间延长、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问题.本文应用CoupModel生态水文模型,模拟鄱阳湖湿地优势种灰化苔草呼吸量(碳),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与苔草呼吸量(碳)的关系,研究鄱阳湖湿地对水位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0—2011年间9—11月的鄱阳湖湿地优势物种苔草生长期累计呼吸量呈下降趋势,且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比蓄水前减少了3.5%,减少趋势显著.根据鄱阳湖水位变化的特征,提出了高、中、低3种水位调控方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了3种水位调控方案下,鄱阳湖湿地9—11月苔草生长期累计呼吸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水位调控方案可明显恢复三峡水库蓄水后的苔草呼吸量,对湿地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具有明显作用.研究结果为制订适宜的鄱阳湖湿地生态水位调控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徐跃 《大自然》2013,(2):28-31
2012年11月16日,千岛湖湿地首次出现了白鹤的身影。作者作为一线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亲身见证了它的光临。越冬种群过于集中是白鹤被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名录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年10月,世界99%以上的白鹤会飞往江西省的鄱阳湖越冬,停留约150天后返回西伯利亚繁殖、度夏。近几年,浙江省频繁出现越冬白鹤,说明浙江湿地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通江湖泊之一,其水位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认清水位变化特征及规律对鄱阳湖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鄱阳湖星子站1970-2015年水位监测数据,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法以及累积距平法定量分析了鄱阳湖水位的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并对水位的突变状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近46年间鄱阳湖月均水位年内呈现出单峰型变化;年际间虽然水位波动较为频繁,但总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鄱阳湖水位在2003年开始发生突变,突变后月均水位和年均水位都较突变前发生显著下降,鄱阳湖面临的洪水威胁相对减轻,而枯水威胁则有所加重.  相似文献   

8.
沉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距离武汉市区仅48公里,是我国离大城市最近的一处重要湿地,同时又是湖北最大的一个典型泛水湖泊。夏季沉湖面积可达58平方公里,水深1~3米;冬季随着湖水排江,除湖心、渠道保持水面约13.3平方公里,水深约0.5~1米以外,其余则形成大片沼泽草甸,构成了浅湖与沼泽草甸相连续的湿地生态系统,为越冬水禽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湿地鸟类各生态类群与栖息水位之间的关系,通过样线法、样方法、样点法,基于涉禽跗蹠长度,对扎龙保护区湿地繁殖期鸟类栖息水位的利用偏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鸟类繁殖期共发现记录鸟类62种,隶属13目31科,包括6个生态类群,其中涉禽、鸣禽和游禽具有种类(82.26%)和数量(97.79%)上的绝对优势.涉禽、鸣禽、游禽不回避任何水位生境(游禽除外,回避疏林和草甸草原),但利用偏好存在差异;其中,涉禽对水位的利用率与水深成正比,对各种水位的芦苇沼泽和湖泡具有绝对的利用偏好(95.64%),更倾向于芦苇沼泽(超过70.00%);游禽对深水位的湖泡和各种水位的芦苇沼泽具有绝对的利用偏好性(95.67%),更倾向于湖泡(近75.00%);鸣禽对不同水位的芦苇沼泽和湖泡的利用率超过60.00%.繁殖期涉禽、游禽、鸣禽的偏好利用水位生境类型的利用宽度存在差异,游禽涉禽鸣禽;三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水位生境利用重叠,深水位的湖泡和不同水位的芦苇沼泽是三者重叠的偏好利用区.基于此,建议保护区将芦苇沼泽与湖泡、涉禽和游禽及鸣禽作为繁殖期的重点监测区域和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鄱阳湖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调节与影响,通过对鄱阳湖区的自然环境、水量水位变化特征、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的分析,总结出鄱阳湖生态环境基本特征,以此来反应鄱阳湖生态环境现状和流域内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且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近期变化来分析流域内的环境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的湿地。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就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公众对鄱阳湖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对公众的鄙阳湖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水资源生态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峡工程现有调度规则的前提下,建立了反映水文情势变化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鄱阳湖区间分布式水文模型、湖区二维水量水质模拟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三峡工程运行后对鄱阳湖防洪、水资源与水质生态等方面的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防洪影响方面,三峡水库预泄期鄱阳湖水位抬升,低水增幅大于高水增幅,而三峡水库蓄水期鄱阳湖水位降低,低水降幅大于高水降幅,总体上对鄱阳湖防洪影响有限;在水质影响方面,鄱阳湖区水质浓度与五河来水的流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关系密切,受长江流量影响的关系并不大;在供水影响方面,三峡工程运行将对鄱阳湖枯水期供水形势产生较大影响;在生态影响方面,三峡工程运行后对鄱阳湖植被面积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大小与月份的不同有关,并将导致鄱阳湖不同区域湖滩草洲显露日期提前和显露时间有所增加,这将对鄱阳湖珍稀候鸟栖息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具有相对完整的水陆相生态系统.鄱阳湖湖控工程实施后,湖区水位将常年维持在16.0~18.0m之间,对鄱阳湖区水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就实施湖控工程对湖区水生生态系统、鱼类、水生植物、水生哺乳动物等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分析认为:实施湖控工程后湖区水体初级生产力将得到提高,水生生物资源量会有所增加,但生物多样性会降低;苔草类植物的减少将影响鲤科鱼类卵的附着孵化;建闸将季节性阻隔鱼类和江豚的洄游通道.  相似文献   

14.
湖滨湿地是陆地和湖泊水体的连接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通过对长江中游湖泊龙感湖湖滨湿地和湖泊沉积物中化学元素和生物硅藻的研究,表明湖滨湿地对入湖物质具有明显的拦截作用和生态功能,由于人类活动对龙感湖湿地的破坏,减弱了湿地对流域物质的拦截,造成了湖泊生态功能的退化。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该区水资源的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针对该区域没有分县水资源数据的实际,采用面积分摊的计算方法,获得各县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水资源总量数据,并进行空间分布格局的初步分析,试图为规划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滇池是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滇池湿地公园是极具特色和影响的生态资源。采用影子工程法、替代法、成果参照法等评价方法,评估了滇池湿地公园的生物栖息地功能价值、降污净化价值、旅游休闲价值、科研教育价值、调节空气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物质生产价值、涵养水源价值、保育土壤价值。结果显示,每年滇池北岸西区湿地公园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约为16.44亿元,其中生态栖息地价值最大(为11.97亿元)。  相似文献   

17.
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柱  黄精明 《江西科学》2001,19(3):181-184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它又是通过吞吐型湖泊,对长江洪水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调蓄功能。因此,在鄱阳湖区实施生态建设,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保护与合理利用其湿地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对于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如何通过生态建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与调蓄洪水、控制水旱灾害和血吸虫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这一课题提出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8.
湖泊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具有强大的水质净化能力。作为一种典型的湿地,湖泊湿地同样在水质净化方面有强大的生态效益,在维护湖泊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对湖泊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展开深入的探讨。在简要概述了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湖泊湿地在湖泊水质净化中的功能,并对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继而对湖泊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应用多源遥感影像提取鄱阳湖形态参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的洪水多发地带.利用遥感影像自动、快速、准确提取鄱阳湖形态参数(水体面积、水位高程值),实时监控鄱阳湖水情空间动态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在Radarsat SAR和Terra Modis遥感影像上提取水体,测量计算了遥感影像上的水域面积.将遥感测量结果与利用鄱阳湖历年的水位高程与面积水文统计数据拟合模型测量结果进行交互验证,误差绝对值小于0.70%,最终建立了一个具有较高精度的鄱阳湖主体水域水位-面积分布数学模型.为利用遥感影像实时监控鄱阳湖水情空间动态变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手段,对湖泊、水库的泛洪监测、调洪功能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湿地洲滩土壤碳、氮、磷是重要的营养元素,其分布特征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2014-2017年对鄱阳湖湿地洲滩前缘浅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全氮、全磷观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洲滩前缘浅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年际变化特征不同,有机碳变化不显著,全氮、全磷变化显著; 浅层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的高程梯度变化极显著; 浅层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年际变化极显著,氮磷比不显著; 浅层土壤碳氮比高程梯度变化不显著,碳磷比、氮磷比的高程梯度变化极显著.浅层土壤氮磷含量较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