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测定男性锻炼者练简式太极拳时的身体重心轨迹,发现练拳过程中身体重心位置随各组动作不同而变化,下移幅度不明显,但心率显著增加.本文提出,运动时身体重心轨迹的轻度波动可能是一种太极拳健身的运动学机理.  相似文献   

2.
以简式太极拳(简称“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开合动作频率和身体重心为指标,发现练拳时开合动作频率和、各相邻两组末动作的身体重心变化值的差数和都为0,即圆(O),与由阴阳组成的、以最简单线条结构出的圆——太极图吻合.从套路结构的运动形态,特别是运动学的空间特征方面,证实太极拳之所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正是因为在其形成发展中遵循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阴阳学说.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而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的发放效果是技击中能否制胜的关键.提高劲力的发放效果须首先尽量减少劲力在自身体内的无用消耗.减少劲力在自身体内的无用消耗,即充分利用太极拳技法特点,通过保持正确的身型、松静的身心状态及合理的运用呼吸,去除拙力,实现体内劲力最大限度的滋生、整合及发放.据此,从太极拳运动中人体自身内在因素人手,对影响太极拳整体劲发放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导致膝关节损伤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运动可引起多种膝关节损伤,这些损伤的原因主要与技术动作不规范、股四头肌力量不足、重心过低、疲劳过度有关.笔者分析了这些原因,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太极拳的健身作用、防止不必要的膝关节损伤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它以“全身运动”和“交替运动”为主要运动方式.多年来,人们对太极拳对人体的影响一直有着不同的争论.为了探究太极拳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促进作用及其机理,在查阅文献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太极拳教学、训练及锻炼的经验,研究证明,太极拳作为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在对人体中枢系统起着积极而疗好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可以提高心血管、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功能,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与新陈代谢的过程,对人体心理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调节.因此,从医学的观点看,它是一种很好的医疗辅助保健运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太极拳运动锻炼对中老年人体质健康的作用,随机选择实验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人,实验组进行太极拳运动锻炼2年以上.测两组体重指数、体质指数、静态心率(HR)、血压、空腹血糖(BS),血脂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过氧化脂质(LPO)等指标.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锻炼组体重指数、HR、血压、BS、LPO均低于对照组组(P〈0.01);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P〈0.01).  相似文献   

7.
定义了太极拳的核心区域,研究了核心力量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具体体现.太极拳通过立身中正、气沉丹田和圆裆开胯体现出核心区域的支撑能力和对运动中重心稳定的控制能力;通过中枢神经对核心区深层肌肉的支配控制和呼吸与动作的有效配合,达到增加核心区域肌肉力量和稳固重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0例健康成年人在简化太极拳练习过程中下肢关节角度的测量及分析,发现在整个练拳过程中,受试者下肢关节角度均值的减小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左右下肢关节平均屈曲30~40度即处于功能位,可以有效地提高下肢不同关节周围肌群的各种工作能力,有利于加强人体的行走和跑跳功能。另外,下肢动作弧度基本不受大腿长和小腿长的影响,正说明简化太极拳是适合于不同身高、男女老少皆宜的一项健身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9.
以20例88式太极拳锻炼者的血乳酸盐和心率为指标,论证88式太极拳是轻体力负荷运动,发现在持续20min太极拳运动期间无氧代谢也是体内供能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太极拳锻炼对人体有氧能力的影响和太极拳训练处方的制定提供依据.以MEDLINE、PUBMED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文献主要来源,搜集1990~2011年间公开发表的太极拳锻炼对人体有氧能力影响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合适的文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和相关数据提取.对所选文献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太极拳锻炼后,最大摄氧量加权均数差为1.25 mL/kg/min,95%可信区间为0.77~1.73 mL/kg/min,平均最大摄氧量增加了6.12%.结果表明:太极拳锻炼是有效改善人体有氧能力的干预手段;为期6个月的训练时间较12个月或3~4个月的训练时间更能有效改善人体有氧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上个世纪末以来在阐释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进行辨析,肯定"小腿疼"、"吃不饱"的外号"暗示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低下和生活待遇的低下"的观点,否定赵树理在创作中"怎么想就怎么写"的看法,认为小说"利用了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法,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的观点确有"拔高"作家创作意图的嫌疑。指出在解读《"锻炼锻炼"》时,注意到由于政治话语、启蒙话语和民间话语的矛盾、裂隙产生的张力,导致作品出现歧义和多义的现象,才能避免得出偏执一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练习技能     
通过堂上练习、课外作业的组织与布置、课外作业的批改与讲评等环节,阐明练习技能训练的要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了运动处方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分析运动处方在教学应用中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并分析国外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浅析运动处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运动处方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分析运动处方在教学应用中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并分析国外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新蝶呤的检测、运动后的变化情况及其生理意义进行综述,提出体内新蝶呤水平有价值作为监控运动训练期间免疫功能变化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运动与铁缺乏状况的全面分析,提出铁摄入量达到日常量以上是保证运动锻炼中铁营养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锻炼行为状况及其对锻炼坚持心理的影响,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学生锻炼自我效能量表》对广州市越秀区中学的学生锻炼自信心及锻炼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不同锻炼频率的锻炼行为之间在外部环境、身体感觉、社会支持,以及运动风险上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不同锻炼持续时间的锻炼行为之间在外部环境、身体感觉、社会支持,以及运动风险上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不同锻炼坚持时间的锻炼行为之间在外部环境、身体感觉、社会支持,以及运动风险上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不同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后大鼠骨骼肌HSP7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训练强度和不同训练量后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运动适应能力与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44只雄性2月龄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n=8),中强度组(n=8),大强度组(n=10),中运动量组(n=8)和大运动量组(n=10),在训练8周后处死取材并测定其血清肌酸激酶浓度及同侧比目鱼肌、红色腓肠肌和白色腓肠肌湿质量和HSP72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各训练组大鼠8周后血清肌酸激酶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尤以大强度组为高.(2)不同强度和负荷训练后都能导致大鼠骨骼肌湿质量出现一定的变化,但大负荷组相关指标出现显著异常.(3)大运动量组HSP72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训练组.大强度和大运动量都能引起HSP72在腓肠肌的过高表达,尤以在红色腓肠肌中表达为高,这实际上是一种骨骼肌自我保护机制的表现.不同类型骨骼肌HSP72异常表达变化早于骨骼肌运动适应能力的变化,提示骨骼肌运动适应能力与其HSP72表达变化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实施幼儿运动处方可使幼儿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以幼儿园作为平台,将幼儿运动处方培训和幼儿园家园共建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家长进行运动处方知识的培训,在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协作下,使每一名幼儿有一份“量身定制”的运动处方,通过运动处方帮助幼儿科学健身,培养幼儿的体育习惯,促进幼儿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作为一种自由基和信息传递因子,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运动训练也会引起一氧化氮合酶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