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双斑日照、胶南、吕泗和舟山渔场4个群体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4个取样点双斑群体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日照渔场群体和胶南渔场群体的欧氏距离最小,胶南渔场群体与舟山渔场群体间的欧氏距离最大,黄海群体与东海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判别分析结果支持聚类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由此认为,东海与黄海双斑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群体小黄鱼的遗传分化情况,本次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采自江苏吕泗(LS)、福建宁德(ND)、山东青岛(QD)和浙江象山(XS)的4个小黄鱼群体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3个形态比例性状中,只有一个性状在4个地理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对33个比例性状进行降维处理筛选出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5.17%,此结果小于85%,所以依靠筛选的6个主成分对4个小黄鱼群体进行区分无法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对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成功构建了4个小黄鱼群体的聚类树状图,对4个小黄鱼群体的亲缘关系远近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其中LS、ND和QD小黄鱼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而XS群体与三者的亲缘关系较远。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通过判别函数对4个小黄鱼群体进行判别,其中LS群体判别率最高(97.5%);ND群体判别率最低(80.0%),4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89.4%,说明通过判别分析对4个地区小黄鱼群体进行判别,具有较高准确性。本次研究采用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对4个小黄鱼地理群体的分析结果一致,均显示4个小黄鱼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但是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分化程度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3.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技术研究了黄海、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的群体遗传结构.在所分析的9个取样点177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37个单倍型.9个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56—1.00)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37-0.0058).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和FST显示小黄鱼的遗传变异均来自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问无显著遗传分化.Exact检验表明单倍型在两两群体间分布频率的差异是不显著的.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均表明黄海、东海的小黄鱼经历了群体扩张,扩张时间约为78—138ka前.研究结果表明,黄海、东海小黄鱼群体间具有高度的基因交流,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较强的扩散能力,黄海、东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黄海、东海小黄鱼群体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研究淇河林县段、淇县段和新乡市3个养殖群体淇河鲫的形态差异.对各群体淇河鲫的16项变量进行测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对各变量进行研究.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3.0.结果显示:体长/全长、体高/全长、头长/全长、眼径/全长、尾柄长/全长和背鳍基长/全长在群体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判别分析提取体高/全长、尾柄长/全长和背鳍基长/全长共3项变量建立2个判别函数,对判别函数的检验使用回代检验和交互检验,判别率分别为100%和97.5%.表明淇河鲫3个养殖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同群体淇河鲫的归属可以通过某些形态性状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四海区不同群体文蛤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采用9个形态性状对我国4海区7个野生文蛤群体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潍坊群体和山东日照群体形态最为接近,广东湛江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31.50%,主成分2为20.27%,主成分3为13.35%,累积贡献率为65.12%.判别分析结果表明,7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7群体文蛤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50.00%~96.67%,P2为60.00%~96.43%,综合判别率为77.14%.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天然分布区选择8个居群,代表山西省西南、东南和北部地区,对叶片、种子、果实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变异系数(Cv)在3.1%~26.5%之间,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营养性状变异度水平最大,平均变异系数(Cv)为20.1%;种子性状最小,平均为8.98%;西南地区果实性状有较高的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Cv)达到20.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居群间和地区间多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O.01);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地区间的差异没有明显的地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利用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本4个褐菖鲉群体耳石的8个形状指标和77个椭圆傅里叶参数进行分析.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褐菖鲉群体综合判别正确率为89.1%,各群体判别正确率在79.2%~100%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惠州和海口的褐菖鲉群体聚为一支,日本横须贺和伯方岛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1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6.25%.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日本褐菖鲉群体在耳石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浙江沿海蟹类系统发育情况,对5种常见蟹类(n=28)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扩增,获得650 bp序列片段,其中8个红星梭子蟹样品中检测出4个单倍型,锐齿蟳、锈斑蟳和日本蟳样品中分别检测出2个单倍型,绵蟹中检测出1个单倍型;碱基T、C、A、G和A+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3%、19.8%、26.5%、15.8%和63.8%,A+T平均含量(63.8%)明显高于G+C(36.2%),符合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碱基偏倚特性;5种蟹类种内遗传距离处于0.000~0.050,种间遗传距离为0.194~0.366,锐齿蟳与绵蟹种间遗传距离最高(0.366),锈斑蟳与日本蟳遗传距离最低(0.194)。通过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发现蟳属物种首先聚类,然后与同属于梭子蟹科的梭子蟹属物种聚类,最后与绵蟹科绵蟹物种聚类,与相应蟹类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采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我国沿海长蛸4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经比对获得了1个长度为512 bp的核苷酸片段,检测到48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9.4%,45个个体共检测到3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964 6,总体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32 9,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4个长蛸群体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82.07%的遗传差异存在于群体间,而仅有17.93%的遗传差异存在于群体内。聚类分析也表明4个群体可明显聚为2个类群,一个由大连、青岛和舟山群体组成,另一个由厦门群体组成;厦门群体与其它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达到0.094,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分别达到0.97和0.02,表明厦门群体与其它3个群体有着显著的遗传隔离,可能为亚种水平的分化。上述群体间的分化可能与长蛸自身的底栖生活方式、海区水文条件及地理历史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葡萄酒中矿物质元素含量与产地土壤中矿物质组成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检测葡萄酒中矿物质含量,以及相互比例,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实现葡萄酒的产地溯源。本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t检验、Duncan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PCA)、逐步距离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成功实现了对两个葡萄酒样品的产地溯源。  相似文献   

11.
利用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本4个褐菖蚰群体耳石的8个形状指标和77个椭圆傅里叶参数进行分析.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褐菖铀群体综合判别正确率为89.1%,各群体判别正确率在79.2%--100%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惠州和海口的褐菖鼬群体聚为一支,日本横须贺和伯方岛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1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6.25%.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日本褐菖触群体在耳石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深入了解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为南黄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6月、8月和10月3个航次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LUSTER)、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单因素相似性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similarity,One-way ANOSIM)以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ilarity percentages,SIMPER)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LUSTER和nMDS排序发现在20%的相似性水平上,不同月份的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5个群落。One-way ANOSIM分析表明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月份间差异显著。SIMPER分析表明不同群落的贡献种不同,黄海冷水团群落贡献种为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其他群落的贡献种以多毛类动物居多。【结论】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过去半个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主要以黄海冷水团群落、混合群落和广温性群落为主。棘皮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取代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成为黄海冷水团群落最主要的优势类群,多毛类动物取代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成为混合群落和广温性群落的主要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刺鲳的资源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5艘深水流网资源信息船1998年8月~2001年3月连续渔捞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鲳是本海域深水流网渔业的三大优势种之一(方头鱼占首位,刺鲳和白姑鱼年间变动量相互交替),占年总渔获量的8.68%~27.16%;周年数量分布集中在夏、秋季,全年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夏末初秋.渔获物重量分布以舟外渔场最多,为49.71%,其次是鱼山、鱼外、沙外、江外等渔场.  相似文献   

14.
针对暴雨和冰雹2种强对流天气的区分问题,研究了主成分分析联合线性鉴别分析对雷达图像中提取的冰雹及暴雨特征降维和去相关的作用,设计了基于聚类评分的暴雨/冰雹分类模型,采用K均值聚类评分的办法确定具有高分类性的主成分,并以此主成分设计分类器对暴雨和冰雹进行区分.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联合线性鉴别分析进行特征处理能够在降维的同时保留大部分分类性信息,基于聚类评分的分类模型有利于提高冰雹识别的命中率并降低其误警率,且对一般类型公共数据分类问题有效.  相似文献   

15.
2016年春季日照港岚山港区近岸海域渔业资源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岚山港区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及分布情况,探明该海域渔业资源变化及人类活动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5月日照港岚山港区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并结合2012年5月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6年5月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46种,平均渔获量为27.63 kg/h。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绯魚銜(Callionymus benitegu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比较2012年调查数据分析日照港岚山港区海域渔业资源种类和渔获量变化均不大。[结论] 近几年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不大,受人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水域春、夏季鱼类群聚结构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5月和8月进行的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选取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水域(27°00′~31°00′N,121°30′~126°30′E)为研究海区,通过聚类分析和非参数多维标序方法(NMDS)分析调查海区鱼类群落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海区大致可分为两种群聚类型:近海群聚和外海群聚,且两种群聚类型具有较稳定的空间格局。近海群聚的特征种类为带鱼、刺鲳、小黄鱼等;外海群聚的特征种类为带鱼、鳄齿鱼、六斑刺鲀等。单个环境因素(水深、底层温度、底层盐度)中,鱼类群聚与水深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浙江中北部海区13个人工渔礁拟投放点的拖网调查,从而获得了各拟投放点的水生游泳动物组成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浙江中北部人工渔礁拟投放区海域共捕获水生游泳动物50种,分别隶属于3门,3纲,14目,34科。其中,鱼类26种,虾蟹类20种,头足类3种,其他甲壳类1种。各类群的资源重量密度指数和资源尾数密度指数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P1号站和P7号站。水生游泳动物的优势种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常见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狼牙鳗鰕虎鱼Taenioides rubicundu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长蛸Octopus variabili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刺鲳Psenopsis anomal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南沿海锯缘青蟹群体的形态判别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测量了福建连江、浙江宁海、福建厦门、广东深圳、海南三亚、广西北海6个样地锯缘青蟹群体的23个形态特征值,用SYSTAT统计软件对这6个样地的锯缘青蟹群体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并建立了判别公式.聚类分析把宁海群体、连江群体、深圳群体、北海群体、三亚群体划为一组;厦门群体划为一组.判别分析可将6个锯缘青蟹群体完全分开,平均拟合概率为88.89%.其中连江群体、宁海群体、深圳群体、三亚群体、北海群体及厦门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0.5%、85.7%、90.5%、76.2%、90.5%及100%.6个锯缘青蟹群体的形态特征比率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9.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种群年龄结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从标本室随机抽取的31个褐家鼠标本,测其头骨的12个指标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5个年龄组,为有效控制其种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