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平 《科技信息》2013,(16):217-218
祭月仪式是壮族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月神崇拜的体现。当下的祭月仪式已脱离原生越巫所具有的原生宗教样式,其所承载壮族人情感体验的涵义被道家文化冲击而被遮蔽。祭月仪式上师公所用的《解单丁独甲书科》充满了道家文化元素,但其内容表达了生命健康成长的祈求,这与月神崇拜所体现的人丁繁衍的情感诉求相契合。解读《解单丁独甲书科》可以给探讨壮族月神崇拜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平花腰傣地区普遍有祭奄的习俗,奄被当地人供奉为保护神,窀神崇拜和祭奄仪式是花腰傣社会中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花腰傣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和花腰傣人的农耕文化、婚恋文化、祖先崇拜、民族凝聚力等紧紧相连。它满足了花腰傣对农业丰收的诉求和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凝聚了民族向心力。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弥勒县西山红万村的彝族支系阿细族,一直保留着一个古老的祭祀仪式--祭火,这是阿细族最隆重的节日.在这重要的节日里没有任何女性参加,世人称之为"男人节".然而,女性虽然不能参加仪式,但从祭拜女神、乔装女性等方面表现出她们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从祭火中女性实体的缺失谈起,从社会历史角度如母系和父系社会的发展,宗教角度如女神崇拜、男神崇拜、女性不洁观念,阐释了阿细女性在祭火仪式中地位既高且低的原因,并从经济学和民俗学视角,挖掘了这种复杂的女性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上古先民始祭桑树和谷类植物,继而再祭桃苇、菖蒲等草本植物,是农业兴起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植物崇拜。在祭农神中,首推"社祭",而主要祭物为"稷",后演化为"社稷"概念,并出现了真正有姓与氏的农业神———神农氏的神祉。  相似文献   

5.
端午节起源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认为 ,端午节源于南方“龙图腾祭”仪式 ,但经对北方端午登山习俗的考证得出结论 ,它是起源于中原华夏族的祭天祈年仪式 ,后与南方楚越文化交融 ,演变为赛龙舟祭屈原的节俗。  相似文献   

6.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属于原始的多神崇拜。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祭之可得福。明末清初迁移到文山州的仡佬族,他们虽然人口不多,但一直保留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作者在收集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参考有关文献,对这里的仡佬族宗教信仰及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虞祭考     
虞祭作为一个先秦儒家礼仪,涵盖了礼器陈设、与祭者位、设馔飨神、三献之礼、侑食辞神等具体仪式内容.虞祭在《仪礼》、《朱子家礼》及近现代关中地区丧葬礼俗中的沿革不仅在细节上反映古老的民俗信仰与文化,而且在总体上以教化的方式通过生者与死者层面实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家族模式的功能秩序与亲情伦理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女娲、伏羲神话是中国神话史上流传最长、演变最多的神话,较早时期各自独立叙述,女娲神话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显示出一种农耕民族"地母"和女性始祖神的特质。伏羲神话的流传地区似乎与女娲神话流传地区相近;以后,逐渐靠拢。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他们互相联系的最早文本是出土于南方的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这就似乎为这样一种假说提供了证据,即伏羲、女娲相互联系起来以至与洪水兄妹婚神话三者联系起来可能是在南方完成的。于是,女娲在作为女性氏族首领、地母、造人神、高禖神等等之后,与伏羲连称并列,更明显地突出了其生育崇拜的意味,与伏羲一道成为整个人类女性和男性始祖神,以至阴和阳的象征(在北方地区)。当其随着民族的迁徙流传到南方以后,与南方各民族的洪水神话结合起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神话中藏葫芦避洪水繁衍人类的姐弟或兄妹。  相似文献   

9.
广西那坡县黑衣壮神灵崇拜呈现为多层累结构,具体表现为把自然神灵崇拜例如黑神、火神、树神、石神、花神等与祖先神灵崇拜、道教神灵崇拜等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为神庙的建造、在神庙举行的活动、安花仪式活动以及抹黑、画脸、巫傩等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盘瓠神话是著名的南方少数民族族源神话,其中的人犬婚姻、葫芦崇拜和后代族内婚配有南方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民族神话天然地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相同的文化认同维系着民族情感,盘瓠神话自然也是如此。同时,审视异域神话,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神犬图腾的神话信仰也广泛存在于世界其他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11.
石萍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113-113
傩是一种"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的仪式,仪式的过程具有祭祀、驱鬼和祈福的作用,而傩戏具备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特点。广阐宫为新化县传承五代之久的巫傩老坛,与当地梅山文化密不可分,结合当地人们熟悉的故事内容和新化方言来演唱的傩戏曲目,通俗易懂,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仪式"一直是文化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仪式与原始舞蹈之间有着密切且深刻的联系,从而有助于我们诠释仪式的人类学本体性意义。在广西特有民族(壮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京族)舞蹈中保留着最为"原生态"民族舞蹈表演,以此达成人与神沟通、人与人之间交流,他们是上演于现代社会的少数民族仪式操演。  相似文献   

13.
佤族猎头与剽牛——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的典型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猎头祭鬼和剽牛祭神的仪式和内容,为我们展示出了原始宗教仪式的典型方式,即有血(猎头)有肉(剽牛)。人头祭是人对神最彻底的信服,牺牲肉体,奉献头颅;剽牛祭,对神最虔诚的态度,献上最好的食物牛肉和牛头。猎头祭鬼和剽牛祭神,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在原始宗教仪式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九歌》这组祭神乐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礼魂》,现一般都依从清人王夫之的《楚辞通释》,认定是前十篇共用的送神曲。其余每篇祭一神,共祭十神。这十神可分为天神、地祗和人鬼三类。《湘君》和《湘夫人》是《九歌》中最有名的两篇,所祭的湘水神属于地祗一类。楚人把湘水神想象为两个,并视为一对配偶,这本是民间常有的事例。可以肯定,人们在初始祭祀时,湘水神必然是抽象的概念,并无具体的崇拜对  相似文献   

15.
汉族是一个没有统一宗教的民族,但民间信仰却异常丰富多彩。而民间信仰中最原始的自然崇拜,诸如动物崇拜、植物崇拜、风雨雷电崇拜、山川水火崇拜、日月星辰崇拜等还在民间广为流传。众所周知,自然神是中国历史上最普遍崇拜的神。自然崇拜不仅是在汉族民间延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6.
后稷是周人传说中发明农业的文化英雄,后稷神话体现了高襟崇拜、社稷崇拜、始祖崇拜等郊祀制度的基本类型。后稷的感生神话孕含了原始农业祭时代的高襟求子秘仪;姜媚、后稷之得名与原始祭祀中的农业神话关联很深,成为社稷崇拜的对象;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至为密切,后稷又被尊为“天官”、“灵星”以配上帝;在武王伐商之后,后稷由周人庙祭的始祖而成为郊祀对象,与祖先仪式性的沟通成了国家宗教的中心。周人赋予后稷的诸多宗教功能用来证明王权来源之神圣性及统治的合法性,这一点在出土儒家文献中有简要的阐明。后稷神话与仪式已经孕含了后世国家祭祀礼仪的雏形。  相似文献   

17.
殷商时期人们尊崇的鬼神非常多,但对祖先神的崇拜却尤为突出。这种崇拜主要表现为他们频繁而复杂地对其祖先进行祭祀活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表明,殷人对自上甲以来的先公先王先妣进行祭祀的形式大致有四种,即单祭、合祭、特祭和周祭。对祖先进行频繁复杂的祭祀活动又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灵魂的认识和由此而形成的灵魂观念。  相似文献   

18.
壮族先民把对自然崇拜的神灵附于古树林木,并继世举行祭祀仪式,自然生态获得保护,今大部份壮族聚居区仍保留其俗。文章对马关县阿峨新寨祭布洛陀神树作调查,发现壮族祭树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遗存的萨玛节,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的学术观点为:1.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并口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2.萨玛节为萨玛神祭祀仪式演变形成。基于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只关注文明史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信息环节的表述,本调研报告定位为对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元素的发掘:1.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2.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3.于人类文明整体视城及价值体系检视萨玛神记忆基础的原生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调研结论认为:1.萨玛神原型带有新、旧石器时期狩猎及农耕文明“大母神”和“地母神”的记忆痕迹,是人类“圣婚”时期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神圣象征;2.每年岁首农历正月、二月和岁暮九月、十月举行的祭祀仪式,从属岁时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生命循环再生与谷物丰饶,萨玛节由此演化形成;3.由岁时仪式衍生的萨玛神民间信仰及其祭祀仪式,可在岁时仪式活动中找到源头性依据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20.
人神之间:胶东渔民祭海仪式的象征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崇拜是胶东沿海渔民的民间信仰,祭海仪式在海神信仰中最具象征意义,是渔捕文化的特殊形态。它探讨了胶东渔民信仰的四类海神及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祭海仪式且运用仪式与象征理论,以田横祭海仪式为例将渔民的祭海仪式的过程性分析置于人神交叉网络中,阐释祭海仪式这一文化行为的象征意义,对了解胶东区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