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当代多元社会的代表,美国在“前多元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多元化的进程。虽然美国建国时是一个相对单一的国家,但随着移民的大量涌人以及黑人群体的形成,美国社会渐趋多元,并形成了以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和劳工运动为代表的多元社会演进路线。同时,尽管当代多元社会遇到的问题与前多元时代截然不同,但这些历史因素却构成了当代多元社会的历史背景,对现在的问题解决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前,攀枝花金沙江流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移民区,它的历史也注定是一部民族迁徙和移民的历史,由此而形成多元与独特的移民文化。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片土地又因为地下丰富的矿藏,再次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移民与世居居民之间的融合与碰撞,从而形成的新的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3.
张吕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66-68,91
本文对<新疆女性移民口述实录>一书内容进行评析,通过西部女性移民口述历史,探讨在新疆当代开发建设中,在历史的书写深处被忽略被遮蔽了的女性移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他们脱离自己熟悉的母体文化来到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环境中,跨文化适应便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近些年,多元文化教育被广泛地运用到学校教育中,以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社会的适应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针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现状,有必要借鉴多元文化教育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平阳木版画是一种民间年画性质的雕版画。在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它是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线画、宗教壁画等民间艺术的反映和延续。平阳木版画文化集丛贮存了可贵的人文知识、创作情感和科学技能,它的兴盛与发展的本土性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千余年来积累的"生活性"为基础和契机的,它蕴含着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原的精神营养。民间木版画是文化资源链接、交叉、重叠的研究课题,其艺术价值和相关学科的"文化集丛"对民间美术考古、文艺理论和在当代的美术创作及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图像与影视的历史关系研究中都有交叉的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区的文化有着显著的区域特色,这种特色是由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新疆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中央对新疆的特殊政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就清代而言,新疆的区域文化总体上呈现出多元性、移民屯垦与农牧经济并重、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南北文化差异显著、混合中西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女红,通过发掘传统意象符号体系及其设计话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并结合当代文化语境,不断探索其开拓与创新的路径。作为设计师,不仅需要从女红的意象符号体系及工艺中梳理其审美范式,抽绎出女红富有“魅力”的审美特征,同时需要立足于当代女红发展的多元“际遇”,阐释其符合当代文化情境的价值,探索其在当下融合文化传承、主体精神建构与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于一体的多元文化价值体系,对其文化与艺术“魅力”作出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跳端公"原本是在原生环境中由特定的人群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民间祭祀文化,并且在自我场域中不断发展。在后移民时期,"跳端公"面临文化生态失衡的危机,主要表现为生存空间的萎缩、传承主体的缺失和现代文明与民间文化间的冲突。文章以三峡库区后移民时期为历史背景,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移民后"跳端公"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文化主体、文化客体以及文化空间的非常态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推动"跳端公"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以其独特性、地域性和认同性得以存活。  相似文献   

9.
"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电影,讲述的都是发人深省的文化伦理故事。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传达的存在就是合理、宽恕敌人就是宽恕自己的文化伦理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泛化了当下的时代话语和人们的生活态度;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阐述的大家都是亲人、谁也没有敌人的观念,则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主题的合理延伸和合法演绎,二者传播的理念具有同质异构的特征,都指向人类的文化伦理追求,都蕴含着文化伦理的力量和光芒。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动画与伦理的共赢,做到了时代性、民族性与当下性的深度统一,也对如何营造和形成中国原创动画电影的独特话语方式及其民族化表现模式,作出了引人关注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蒋素琼 《科技信息》2010,(34):I0157-I0157
2010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在德国试图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努力"彻底失败",反映了在经济紧张时期,德国社会反移民情绪的上升。本文简述德国穆斯林移民的历史,分析德国穆斯林与德国主流社会的关系、德国多元文化失败的原因以及穆斯林移民完全融入德国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中国”是以文化为中心坐标横跨地缘、超越政治的文化群体概念。“文化中国”的人文走向表现为文化中国与多元世界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东西文化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内结构多元文化的沟通与超越、文化中国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沟通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取消"农民工"称谓是一种社会话语实践。结合历史和文化的语境,该话语清楚地显示了在不同时期谁在/不说话,说什么和怎么说。取消"农民工"称谓的真正话语主体是学术界和网络媒体,在整个话语传播过程中,缺乏农民工自身的话语。取消"农民工"称谓的话语为农民工构建了同一文化体下的他者身份。同时,话语主体还通过一系列的话语修辞策略构建了一个"边缘群体"的农民工形象,印证了取消"农民工"称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广泛流行于西域新疆的阿凡提故事,是在本土民族文化的"就近差异"中形成的一种强势的民间"群体话语",与其诸多民间口承文学密切相联。它表现的诸多平民价值观,已成为西域新疆诸多智者故事和笑话的"核心";它在简单中生成的丰富和复杂,渲染的乐观和诙谐,在通俗中寓意的深刻和严肃,已形成一种独特的"史诗性",并与内容深广、规模宏大的新疆经典的英雄史诗和长篇叙事诗相得益彰。由此揭示了不同文学类型存在的差异的相对性,以及由"差异"衍生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文学审美的绝对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命历程的视角,以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一个广东三峡移民村落的个案研究,发现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促使移民背井离乡、中国宏观社会结构与全球化资本两者联姻,使迁移事件对移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冲击,进而影响移民的生命历程,同时微观的移民也不是被动者,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实践回应国家的政策,使其生命历程呈现出多彩的一面。国家、全球资本、移民不同主体在相同时空中互动,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当代社会变迁图景。  相似文献   

15.
大庆作为一座因油而生的能源城市,有着移民文化的典型特征。诞生于这片神奇土地的大量诗歌,作为审美对象,在承载、彰显多元文化的同时,也表现了深刻的生命体验、独特的意象雕刻、高度的精神观照等审美特性。随着审美意蕴的多元生成和不断升华,大庆诗歌也获得了强劲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移民运动使得我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现象,对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国边疆地区的移民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以及教育观和生活观三个方面探讨了边疆移民对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现今散居中亚各国的维吾尔人主要是一个多世纪来由我国新疆迁居中亚的移民及其后代。长期以来 ,由于资料零散、国家关系等诸多原因 ,在我国少有学者对这个具有独特历史经历的群体进行系统的论述。最近李琪著《中亚维吾尔人》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全书 2 2 0页 ,17 5万字 ,定价 2 3元。该书以大量中外文献史料为基础从维吾尔研究的历史继承性与时代特征 ,新疆部分维吾尔人迁居中亚的阶段、形态及原因 ,中亚维吾尔人百年历史人口的变迁 ,中亚维吾尔人口城市化问题 ,中亚维吾尔人百年历史变迁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从新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观众研究、文化研究和非主流美学研究等方面论述西方当代电影理论中存在的一种关注个体和尊重差异的精神趋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将电影研究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感受联系起来,探索观众的多元认知,质询电影"再现"的真伪,鼓励文本的多样阅读和互文本的"对话"关系,并尽可能地尊重他者和另类群体在电影表意中的声音,向欺骗性的和支配性的电影结构和观念发难。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媒介及全球文化语境下,古诗词视觉文化产品显现出重要的话语功能,因此,对古诗词视觉话语生产规律的探讨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通过分析古诗词的当代话语空间与视觉话语生产现状,基于视觉转换对古诗词话语生产策略与文本重构规律进行探索,并分析古诗词视觉情境创造的特点与图像语篇建构的相关要素及问题等,探索出古诗词视觉话语生产的基本规律,使之能够有效提升古诗词的传播效能,在彰显其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受众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并保证价值观的输出,最终更好地实现古诗词的当代社会文化功能,促进古诗词资源的当代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