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类主体性为核心及文化系统为基础的视阈来审美观照"诗意地栖居"中所包含的合理人性因素."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对人性正常化的解读,海德格尔对"诗意地栖居"的阐释是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现象的人性根底.诗性·人性的共通性才是"人诗意地栖居"存在的审美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陆群伟 《科技信息》2011,(3):252-252
语文是一种无比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诗歌的教学,更是融教学内容诗意和课堂教学诗意为一体的教学,应以文本为基础,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其中,走进文本,感悟诗意,让诗意的激情唱响语文教学。《沁园春.长沙》一文的教学就是诗意语文课堂创设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语言问题无疑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而对语言的划分亦标示了其思想行进的站点,具体表现为自然的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诗意的语言.自然的语言首先是诗意语言的开端,但却成为遗忘并被耗尽的诗歌.形而上学的语言首先表现为陈述,其次表现为生产和设定.根本上却是对自然语言一种形式化的强迫.诗意的语言一方面在现实中遭遇语言的沉默,另一方面却是试图对作为纯粹语言的自然语言,亦即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的内部言语活动的生成一方面是诗意的无意识和意识中生命运动形式活动的必然产物,特别是作家诗意的深层心理结构是内部言语活动产生的基石;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没有脱离第一信号系统的不成熟的语言,具有前语言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授课的重点之一是"诗意",这样能够是课堂增加活力。语文教学当中应该用"诗意"做中心,让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打造诗意般的学习与生活。本章重点阐述了怎样打造语文教学里的"诗意课堂"。以学生诗意的启发为重点,同一时间注意教师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抒情型话剧体式专注地在理想和情感的层面上结构艺术世界.选择诗意的人物和人物诗意化处理,生活图像理想化、人物关系心灵化和戏剧冲突情感化的追求,对诗和诗意化语言的刻意借用,以及经常给剧作涂抹上或浓或淡的传奇色彩等等,共同构成了这类话剧体式的艺术特征.抒情型话剧体式在五四话剧体式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后的现代诗歌写作,开始立足于语言本体,语言是这一时期诗人和诗作自始至终集中关注的核心问题.现代诗人对语言的重新认识和反思,在诗意追求中显示了一种深刻的语言焦虑.不理解这个时期现代诗歌诗意表达的语言焦虑,不认识其中语言表征的矛盾与混乱和它对意义失落的无限追寻,就不能有效的理解和阐释当代诗歌面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8.
浅谈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园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介绍了现代人居环境设计,包括安全的环境空间设计、系统化的生态设计、诗意化的环境景观设计以及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景观.  相似文献   

9.
记录乡村发展政策,展现农村与农民精神与生活变化,是近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主线;从人民生活中攫取诗意,为作品提供丰腴内涵,是此类题材诗意美学体系构建的切入点。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独特的乡村诗意与文化品格通过影像表现出来。基于当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美学追求,探讨了乡村振兴政策与电视剧诗意建构形成同频的创作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时间早早的,怎么就迟了?这句话充满了诗意.其实,这就是一句诗,是我抄到这里来的.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是真正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美在艺术上表现出朦胧美、意境美和诗意美.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城市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主要的栖息地。长久以来城市文学对城市的想象和建构一直都有悲剧化和悲情化叙述的倾向,但人类一直没有放弃在城市中寻找诗意的可能。城市中的“人”与“诗意”是城市文学想象与构建的一个重要且颇具争议的话题。通过对城市中的“人”与“诗意”的讨论,我们力图用一种新的创意和想象,来建构新的诗意,实现人类在城市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最生动的阐释,也是人类在自然中理想生存的抽象概括。张泽忠老师在其小说中为我们呈现了人类“诗意栖居”的所在。在这个诗意的家园中有作者永远怀念的侗乡风情,更其有意蕴丰富的生态情怀。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一方面它再现文化,同时也直接创造文化.它的文化功能体现在揭示人的生存境遇,追问人的存在意义,构筑人类的诗意理想.  相似文献   

15.
河南作家李佩甫在《城的灯》中描述了刘汉香充满诗意的悲剧人生,即对爱情的诗意追寻、对苦难的诗意解读、对挫折的诗意抗争、对理想的诗意守望,从而折射出她一身诗意千寻瀑的个性魅力。在她身上,不仅带有传统的古典的爱情悲剧的意味,而且洋溢着鲜明而强烈的当代气息。其独特的形象意义还在于:她是照亮当代中国工农业之间由7中突对立走向互融共生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6.
蒙星宇 《广东科技》2011,20(2):78-81
本文研究医学院的文学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可行性、终极目标、教学方法.梳理医学与文学的渊源与融合,论证了医学院文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医学院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自觉人生的诗意,通晓生命的道理、懂得生活的情趣.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论述了医学院的文学教学方法的三部曲:精选文学作品,展示诗意之美;生动演绎、调侃解...  相似文献   

17.
“诗意”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对其具体内涵历来都不甚明了。本文从中外文学史上的一些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分析中得出了三点结论:一是创造诗意的途径:对人的性格(包括心境和意绪)与命运(包括环境、遭遇等)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象征与暗示。二是诗意的美学内涵:蕴涵着有利于人类整体生存发展趋向的精神激励信息。三是诗意的美学效果:人类情感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缤纷花朵,使人赏心悦目,感情激动。  相似文献   

18.
王金霞 《科技信息》2006,(12):464-464
曾经读过一位语文教师谈语文教学的文章。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同时,语文的希望、语文的出路还是诗意……没有诗意的语文课是苍白的、枯燥的、令人厌恶的语文课,是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读罢,很是感慨,可以说与我心有戚戚言!实际上此言也道出了为什么一些教师的语文课总是让学生昏昏欲睡,而有的语文课学生认为更像是一堂政治课的原因。究其根本,就是语文教师并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语文这一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他们课上那照本宣科式的介绍,极其条理和客观的分析,严肃…  相似文献   

19.
乔和鸣 《科技信息》2010,(17):155-155,420
英语的一词多义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甚至于把想象的结果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用诗意眼光看待词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会在读取词汇时,体会到词义之间的诗意的内涵。此外,英语词汇的诗意中包含着通感现象,这是诗歌写作的手法和形式。此文把词汇中的多义加以构思,写成短诗,并加以对构思的解读。以此来体会英语词汇的诗意的韵味。别有洞天地重新审视我们学习的英语词汇。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自然之子,大自然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也是他灵魂安顿的精神故乡,他的生活是诗意的,他的诗意是生活化的,他真正做到了“诗意地栖居”。而这种回归自然、审美地享受平凡而美好人生的生活方式,正是中国文人乃至现代人保持自然本性、摆脱社会文明异化所强烈渴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