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少功是对鲁迅十分尊崇的作家之一。在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中韩少功的“寻根”小说《爸爸爸》继续并扩展了鲁迅《阿Q正传》中对国民劣根性中存在的原始文化心态与思维模式的思考,并且在“启蒙母题”小说《马桥词典》中存在着鲁迅启蒙语言的双声话语特征;另外,韩少功的散文随笔对鲁迅杂文的思想和方法也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刻意地贬抑了"历史时间"对小说动作和人物性格的渗透和介入.这是指:由"历史"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的变迁,对鲁迅小说的动作和人物性格变动的推动力,几乎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的.  相似文献   

3.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空间须由此在的空间性来说明,而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在《存在与时间》之后,空间问题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空间”。  相似文献   

4.
一王富仁先生曾经指出,鲁迅小说与古典小说单一的、外部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公开矛盾冲突组成的因果链相比,有着两条辩证统一的因果链:一条是有形的、外在的,一条是无形的、内在的。(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这从情节线索的角度阐释鲁迅小说艺术是相当精彩的,但从故事结构或曰建构、形态的角度看,王富仁先生的概括还局限于一种“线性”的思维。事实上,鲁迅小说与古典小说相比,不只是多了一条线的问题,而是整个形态都变了,把故事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种呈线性推进的形态,变成了把故事设计为一个“圆形”的召唤性框…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创作思想、取材角度、艺术风格等三方面,对鲁迅与茅盾的农村题材小说进行了比较,从而探讨这两位现实主义大师在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两种风格各异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迄今汗牛充栋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革命、思想革命、主体意识这几个层面 ,而忽视了  形式意义层面。只有在研究路向上作出调整 ,走出鲁迅研究的本体迷失 ,才能真正还原鲁迅作为一个杰出小说  家的地位 ,也才能凸现出鲁迅小说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无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觉得有必要首先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这一命题作一点说明。严格地说来,鲁迅在有生之年并未完全中断小说创作,直到逝世前一年(1935年),他还写下了四个短篇小说:《采蔽》、《理水》、《出关》、《起死》。本文之所以还沿用这个不严密的命题,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鲁迅在创作了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小说后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段不短的停滞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这一点,我们不妨列出鲁迅一生写下的共34篇小说的大致写作时间(上面已提及的四篇不资):1912年,作文言小说《怀旧》;1918年4月——1922…  相似文献   

8.
谁也不能否认,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但当我们细案《呐喊》、《仿徨》时,便会发现:其中大多数人或者麻木不仁,或者狡诈虚伪,人们彼此隔膜,人情薄如冷纸。鲁迅对其则或“哀”或“怒”,看不出些许赞美和崇敬之意。这个“反差”表现了鲁迅“富热于冷”的写作手法。显示了小说深邃犀利的反封建主题,也为我们了解社会,认识了解人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1 项退结先生说,中国人性格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因素:“一方面他非常敏感,另一方面他对于情感的表示又极端的矜持。”人们的情感太脆弱,就筑起一道高墙来保护它,所以在社会上人们不轻易把真相表示出来,“凡是与内心生活有关的一切,只能够间接地或者以暗示方式说出”,“既使是在生离死别时,中国人一般也没有西方人那样露骨的表示。”①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中国人情感麻木、迟钝。但鲁迅写作的目的显然不在于诠释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矛盾,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笔下总有自已最熟悉、因而也最容易生色的人物.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显示了他对当时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系列人物的深刻认识.而在知识分子这一人物系列中,鲁迅对教师这个阶层体察得尤为准确细致.这无疑与他青少年时期同教师的接触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与他前后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教师生涯密切相连.教师,是鲁迅一生中从事过的两个职业之一(另一个职业是作家).对教师,鲁迅有着深刻的心理感受.多年来,学术界从这个角度来透视鲁迅作品一直注意不够.由此窥测到鲁迅作堂奥之一角,是本文试图达到的目的.鲁迅笔下的教师形象主要出现在他的小说散文里.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就是以塾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其中对比艺术的运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则对鲁迅小说中运用哪些对比艺术;如何运用的;以及运用这一手法有其深刻的动因等三个方面作了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一系列具有浙东乡土风味的小说对193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为年表四川作家群,在作家本身,年及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他们继承和学习了鲁迅年现实主义笔触作批判的武器,批判国民劣根性,表现乡土年民俗的特色,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世界的眼光和主体情绪。  相似文献   

12.
刘柏君 《新余高专学报》2015,20(1):103-104,138
鲁迅的小说是复杂的,因此对鲁迅小说研究的视角也必须是多维的,从鲁迅与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关系入手,讨论分析了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3.
鲁迅《野草》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含蓄委婉地记录着鲁许之恋的历程和心理流程,从中概括出鲁迅的三种爱情心理:怕爱而不敢爱的悲观心理、对攻击者的反击与复仇心理以及要爱而坚定地爱的心理。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不难发现悲观情绪构成了《野草》的一大主流爱情心理,渗透在鲁许之恋的各个阶段中。随着爱情的发展,悲观情绪发生积极向上的变化,寄予着希望与决心。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翻译活动明显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在鲁迅早期的翻译作品中,归化策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他中后期的翻译作品大多采用异化,甚至是极端异化策略。通过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鲁迅翻译策略及翻译策略转变的深层次原因,论证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是受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在翻译过程中,大胆吸收具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系的某些词法与句法,尤其是借鉴印欧语系通过词尾变化显示词类与句法功能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底的”、“地的”、“的地”、“底地”等复合助词.尽管有些助词由于其书面形式与口语不一致而没能通行开来,但鲁迅这种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与力图丰富与发展汉语语法的胆识与魄力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此外,对助词“的”的频用、叠用,以及将“的”字用于数量词之后和“的”字与中心语组合等等,无疑都显示了鲁迅语言的独特风味.  相似文献   

16.
朴素、平实是鲁迅小说艺术又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该风格表现为:"小"处着眼,"广"域取材,"俗"中见雅。其特征为:民俗性和时代性。素朴之美渊源植根于生活,成长于对中外作家作品的借鉴,成熟于鲁迅精神的思考和锤炼。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以严肃文学的立场来看待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的。他认为,通俗文学不同于平民文学,并不要求它像平民文学一样表达纯粹的平民的思想感情,也不必像严肃文学一样,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的认识和发现,但一定要以“劝善”和“娱心”为主旨,要求其故事应有“劝善”的“暗寓”性,对它的一些“粗俗”描写,他并不全盘否定。鲁迅不像那些精英文学(严肃文学)作家那样,一味去指责通俗文学,而是在强调严肃文学的政治影响功能的同时,强调通俗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以及娱乐功能,反映出他注重功利性和包容性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一种精神的存在强度不仅表现在其对当时世俗所具有的批判力,更表现为其对后世的精神感召。鲁迅刚肠嫉恶的心性遭遇颓废不振的心灵现实时不可避免地表现为精神脱困式的悲剧性批判,而正是这种悲剧性的生命态度蕴蓄着其批判性的感召强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伤逝》,自发表来一直为人们关注,也获得了高度评价。可是相关的评论文章多停留于宏大话语和文本"外部"问题的探讨上,很少从细部去阐述鲁迅作为"伟大文学家"之所在。潜心细读《伤逝》,它那玄妙精巧的双层标题、独特精深的单句开头、显隐交织的"手记"体叙事视角、意蕴丰赡的开放式结尾呈现了经典文本的建构策略——以现代叙事解构传统,彰显了鲁迅先生作为现代小说奠基人精湛的叙事技巧,也见证了他不愧为文学大师的美誉。  相似文献   

20.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即明治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在日本文艺界,正是自然主义文学占据主流地位、覆盖整个文坛的时期。鲁迅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弃医从文,放弃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转向他当时认为比医学更能改变人的内心世界的文学。因此我们有必要剖析自然主义对鲁迅产生的影响,本文着重在鲁迅作品中寻找自然主义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