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三十年以来,衡阳文学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对历史的反思、个体情感的现代抒写、乡土诗意的激情进发等主题,在艺术上则表现了对现实主义的坚守与突破,既存在许多不足,但也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文学发展,衡阳本土文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90年理论创新的历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历史的阐发;就是在领导全国人民发展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批判理论得到与时俱进的运用;就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90年理论创新的历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历史的阐发;就是在领导全国人民发展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批判理论得到与时俱进的运用;就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批判德国机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在批判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过程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对所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极大的差异。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又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刘博 《科技信息》2013,(6):210-211
本文以《荒凉山庄》中的社会批判为着眼点展开描述。《荒凉山庄》中的社会批判以描写社会现实而展开,社会现实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外部表现与内在实际的分离方面。外部表象与内在实际的分离是《荒凉山庄》中的社会现实,也是各种社会弊病产生的根源。《荒凉山庄》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在于社会现实的描写同社会批判的有机融合。本文意在以《荒凉山庄》中的社会现实描写为着眼点,着重探讨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分析外部表象与内在现实的分离作为各种社会弊病所产生的根源,以此展示社会批评与小说艺术在作品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蔡和森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与批判;第二,对中国社会主义蓝图的构筑与设想;第三,指出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与方法.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已初步具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不仅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现代化事业,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新瑞 《科技信息》2010,(30):I0197-I0198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在他的小说中,狄更斯表现出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贫苦的工人阶级的同情,尤其是对儿童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而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在创作这些儿童形象时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狄更斯的这一艺术特色在大卫·科波菲尔、奥利弗·特威斯特、皮普这三个儿童角色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论面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扬弃与吸取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正是在对资本全球化社会的反思性批判中,使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出场。对启蒙现代性两大基石——抽象的人和绝对理性的批判与反省,造就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核心层面。我们要以马克思反思现代性的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哲学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周扬认为,中国现代理论工作是薄弱的,从外国搬来的,中国应当独立自主,建设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中,周扬批判修正主义,清算教条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思考和创造,其艰苦卓绝的努力对当下中国文论的特色化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将国人的痛感认知理解为“人”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标记。鲁迅笔下的人物用遗忘的方式消解现实困境,使得他们回避了基于痛感而衍生的反抗行为。面对着国民精神虚空的精神状态,鲁迅冷静地剖析了这种奴性人物的思维形态,建构了独特的批判视野,并将之纳入其思想改造的价值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先驱者和一个具有大心者,内心深处体会出了被世人所抛弃的种种悲苦与孤独。与尼采相比,鲁迅的这种"孤独的抗战"虽然充满了苦难,但正是这种心灵的苦难使鲁迅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的大道。  相似文献   

13.
鲁迅敬仰孙中山坚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伟绩,他赞颂孙中山是一位“永远的革命者”。在孙中山逝世后,有些人对其施行攻击,鲁迅则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进行了全面的衡量、公正的评价,对反动论客进行尖锐的批评。鲁迅还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他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清除封建残余势力,这是最大的失败;革命党人将革命果实送给袁世凯,导致了更多的革命者流了更多的鲜血;革命党人没有自己充足的武装力量,这加速了革命的失败。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合作,继承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将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语言艺术大师。鲁迅的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仅从修辞的角度讲,其语言艺术不仅涵盖了汉语全部的修辞技巧,而且尚有许多修辞现象至今没有得到总结与探究。词语活用是鲁迅修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抵包括:色彩的活用,词类的活用,搭配的活用,结构的活用等几种类型。词语活用常与各种修辞格相交叉,因而具有综合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1908年在《河南》月刊上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个人"、"个人主义"、"非物质"等一系列问题,他在其中提倡的个人观与清末思想界所提出的截然不同。本文概括了《文化偏至论》中鲁迅个人观的两大特点:"个人"与"群体"的对立以及"平等"对独异个人的伤害,这正是鲁迅的个人观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得到回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侧重表现出对城市女性的深切关注,其城市女性书写内容丰富,表达了鲁迅赞颂革命女性、同情风尘女子和警惕女性堕落的不同主旨,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以及鲁迅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7.
题吟关于鲁迅的旧体诗词,是建构与研究鲁迅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探索被忽视的旧体诗词中的鲁迅形象,可以丰富鲁迅研究。虽然书写鲁迅的旧体诗词很多,但鲜有杰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的艺术功力,更在于诗人对鲁迅理解的深度。只有对鲁迅具有独特的理解才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18.
2012年鲁迅作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郜元宝、李冬木、李宗刚、汪卫东、吕周聚、彭小燕、莫言、张钊贻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王本朝、孙玉石、李玉明、张洁宇的《野草》研究皆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杂文研究中,汪晖、汪卫东、符杰祥的阐释极为精彩.蒋晖的《科学史教篇》研究,杨义、张洁宇的鲁迅诗歌研究,薛羽、姜异新的鲁迅翻译研究,叶淑穗、符杰祥的鲁迅手稿研究,郜元宝、钱理群的鲁迅作品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1936年鲁迅逝世以前,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既有辱骂和攻击的一面,也有佩服和尊重的一面,既有仇鲁的一面,也有联鲁的一面,并非完全否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世界观的转变、思想觉悟的提高、宗派主义的克服,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郭沫若已清楚地认识到鲁迅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巨大价值和崇高地位,因而多次著文,对鲁迅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处处对鲁迅表现出真诚的崇敬。  相似文献   

20.
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为我们呈现了蒋少祖这一与高觉新、祈瑞宣等软弱的知识分子迥然有别的典型形象。处于时局动荡中的蒋少祖,表现出了成熟、沉稳,具有力量感的精神气质;同时,在其与民众关系的膈膜中,和与政治关系的疏离中,也衬托了其独立、孤独的精神内核。在蒋少祖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笔下孤独者的精神气质的再次复活。路翎延续了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现实困境和出路的思考,所不同的是,都曾在历史的重压下肩扛黑暗闸门的知识分子,在最终道路的选择上却出现了分野,这让我们从中领略了鲁迅的深刻和路翎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