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印染厂污水处理站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五株有脱色能力的菌株(T1、T2、T3、T4、T5),其中T4菌株降解能力最强.实验表明,当培养温度为34℃,pH值为7.0,投菌量10%时,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可达84.5%.另外,混合菌的脱色效果要优于T4单菌株,脱色率可提高至87.6%.  相似文献   

2.
投菌法在焦化废水降解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投菌法用于焦化废水降解的效果,从武钢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8个能以萘或吡啶为惟一碳源的优势菌株,对其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和脱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试验了它们对焦化废水的降解效果。结果是CN3,CN4和DB2对焦化废水的降解率分别33.6%,32.3%和26.4%;在活性污泥中投加优势菌株后,降解率分别达到51.8%,49.1%和38.6%,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降解率提高了16.3%,13.6%和3.3%。研究表明,应用投菌法有利于提高焦化废水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B1(AFB1)降解菌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飞  周伏忠  孙玉飞  宁萌  常丽 《河南科学》2011,29(12):1447-1450
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培养基进行初筛,然后将菌株与黄曲霉毒素B1(AFB1)共培养后测定AFB1降解率的方法进行复筛,最后筛选出4株高活性AFB,降解菌;其中G3-21和T1-4-1对AFB1降解率可达到65%,Y2-30和T1-3-7对AFB1的降解率达到45%以上,形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G...  相似文献   

4.
高效原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原油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中分离到3株高效原油降解菌,其中LSD-3在原油浓度为120mg/L的废水中,经过5d的培养,原油的降解率为69%左右.并对单菌株和混合菌种降解原油的能力做了比较,发现混合菌种比单菌株对原油具有更好的降解能力,达到75%以上.同时对混合菌种降解原油的最适条件做了研究,确定了混合菌种降解原油的最适条件为pH值7.5、矿化度7800mg/L、温度40℃、好氧、原油浓度为50~150mg/L.  相似文献   

5.
优势黄杆菌对蒽、菲、芘混合物的降解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索混合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特征,利用两株优势黄杆菌,对混合蒽、菲、芘进行了降解研究.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混合多环芳烃的降解56.3%~69.6%在前10h内完成,其生物降解进程和单基质相似,但降解效率低于单基质.混合体系中蒽、菲、芘在不同菌株作用下有按特定优先顺序降解的特征,但两株黄杆菌(FCN1和FCN2)的混合菌并不促进混合多环芳烃的降解.降解130h后,体系中蒽、菲、芘消除,但总有机碳去除率仅达到60.1%~72.7%,说明部分多环芳烃转化为中间代谢产物.菌数测定表明,FCN1和FCN2利用多环芳烃及其降解中间产物繁殖生长,菌数最高时分别增长200倍和100倍,但菌数增长滞后于多环芳烃的浓度变化.研究表明,混合多环芳烃之间具有降解竞争抑制特征,且其生物降解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从海南澄迈油井周围污染的土壤中采集样品,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经初筛、复筛得到13株具降解石油性能的微生物,其中J-2、J-4、J-12、J-13菌株在培养10 d后,其石油降解率分别可达到27.92%、37.36%、30.98%和14.10%.选择这4株菌进行2株菌、3株菌、4株菌的混合培养,构建了11个降解石油的微生物体系,研究发现J-2与J-4混合菌群降解效果最好,高达71.58%,明显优于其他的混合菌群体系和单菌株的降解效果.根据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对这4种菌株进行鉴定,初步确定为粉红头孢霉属(Cephaesosp),青霉属(Penicillium),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相似文献   

7.
外加氮源强化石油降解菌降解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从天津、大连和上海附近海域筛选出的石油降解菌T4、R4和D3,研究了外加氮源对单一菌株和混合菌株降解柴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外加氮源有效地促进了微生物对柴油的降解并增强了微生物细胞表面疏水性,R4和D3的最优氮源为NaNO3,T4的最优氮源为NH4NO3,最优碳氮比均为20:1;细胞表面疏水性与柴油降解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分析微生物代谢产物发现其具有明显的脂肽结构且添加氮源后疏水基团含量明显增加.外加氮源可以使混合菌的柴油降解率大幅提高,其中复合菌T4/R4、T4/D3、T4/R4/D3表现出了高于理论值的协同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水中原油生物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自行分离的两株原油降解菌SYl和SY2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加任何营养盐下,菌株SYl和SY2的原油降解率分别达到41.3%和42.6%,实际海水的盐含量、温度、pH值和氧溶解量能够满足菌株降解原油的需求,并且具有较宽的底物利用范围.建立了菌株SYl和SY2降解原油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基本符合Miehealis-Menten方程.  相似文献   

9.
从印染厂采集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1株快速降解甲醛的菌株并命名为 W1,通过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初步鉴定 W1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以海藻酸钠为包埋载体固定 W1菌株进行降解甲醛的初步研究,采用不同海藻酸钠浓度、菌悬液添加量配制成不同的包埋载体,利用 L9(33)正交试验对 W1菌株降解甲醛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其甲醛降解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为(NH4)2 SO42.4 g/L, MgSO4?7H2 O 0.2 g/L,微量元素母液0.1 mL,pH 值9.0,30℃恒温培养,在此条件下甲醛48h内的降解率达80.3%.通过对甲醛降解菌 W1固定化的研究,为生物法去除甲醛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油田污泥中分离到两株能有效降解石油烃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氧细菌。x-1菌株,呈粗杆状(1.0~1.2)×(2.2~3.7μm),两端圆,主要成连也有成对,周生鞭毛。x-3呈短粗杆状(1.0~1.3)×(1.6~3.4μm),两端圆,成对或成短连,也有单个。经初步鉴定均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研究了影响菌株降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确定两种菌株的适宜降油条件,其中x-1菌株在35℃,pH7.5和油浓度5000mg/L的条件下以及x-3菌株在25℃,pH7.5和油浓度1000mg/L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石油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1.
添加混合菌剂对石油污染土壤的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甘肃华庆油田污染严重的土壤中富集培养、筛选分离得到A6,A5,D4,F1和F2共5种菌属的降解石油菌,在实验条件下向土壤中添加上述5种菌不同浓度的混合菌剂,并对土壤中的脱氢酶活性、土壤溶液电导率、氮磷的变化对石油污染土壤的降解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土壤中石油含量为50 g/kg时,加入高效降解菌的石油降解率比没有加菌剂的降解效率高,添加2%,4%和8%菌剂48 d的降解率分别为68.01%,80.42%和78.47%,均大于CK(没有任何组分)的降解率45.50%,4种处理中4%菌剂的修复效果最显著.添加的有机肥中氮和磷的含量是影响石油降解率的主要因素,只有加适量的有机肥如4%才能使降解效果最好.混合菌株降解石油表现出先降解高碳数正构烷烃为低碳数正构烷烃,高碳数正构烷烃中奇数碳向偶数碳正构烷烃演化的规律;原油中类异戊二烯烷烃在混合菌7d的作用过程中发生明显降解,菌株能较好地促使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立体构型中不稳定构型向稳定性构型转化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固定化Brucella sp.GXY-1降解苯酚的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孔网状载体固定苯酚降解菌——布鲁氏杆菌(Brucella sp.)GXY-1菌株,并对固定化菌的制备条件及固定化菌降解苯酚的特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固定化菌株的最适温度为25~35℃,最适pH为7.0左右,摇床转速为150r/min,最大耐盐度为2%,比游离态菌株更能适应环境变化.固定化菌降解苯酚的速率明显高于游离菌,降解过程符合Andrews抑制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qmax=2.932h^-1,Ks=286.227mg/L,Ki=97.720mg/L.  相似文献   

13.
通过筛选陕北地区的高效石油降解菌,为后续的土壤修复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本研究的石油降解菌分离来自延安市延长县某油井的土壤样品,通过以石油为唯一碳源,进行筛选、富集培养和平板划线分离,得到可降解石油的菌株,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其对富集培养基中的石油降解率。利用PCR扩增技术对筛选的石油降解菌的16S r DNA序列进行扩增,通过对16S r DNA序列的测定和NCBI数据库集进行基因序列比对确定其种属;在被石油污染过土壤中加入筛选出的石油降解菌进行修复试验,经50 d的修复反应,测定石油降解菌对油污土壤中石油的降解效率;最后通过种植小麦检验石油降解菌的降解效果。共筛选出3株高效的可降解石油的菌株:W1、W3、N4,三株菌均可以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环境中生长,它们在富集培养基中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42. 55%,37. 18%和33. 57%,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三株菌进行鉴定,结果是W1菌株为假单胞菌属,W3菌株为芽孢杆菌属,N4菌株为红球菌属。在菌株对油污土壤修复的研究中,菌W1和菌W3分别对油污土壤进行50 d的降解,土壤中石油量得到很大程度的降解,W1菌株的降油率为52. 20%,W3菌株的降油率为47. 84%,修复后土壤的质量对于小麦的生长没有影响。通过本研究课题,为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同时为陕北地区的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的筛选及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胜利油田油水样中分离到一株高温条件下能够利用烃类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菌株A2,经鉴定属于Petrobacter.该菌株对两种原油的降解、降黏和降凝结果表明:对孤岛油的降解率较高,为39.81%,对甘17油的降解率达22.60%;对孤岛油的降黏率可达37.95%,对甘17油的降黏率为25.00%;A2可将孤岛油和甘17油的凝固点降低2.5℃.通过菌株作用岩石表面,表明该菌株对玻璃试片作用后其接触角降低最为明显,高达72%,接近于对照菌样的5倍;石英和灰岩的接触角也分别降低了68%和24%.表明A2具有一定的改变岩石表面性质的能力.增油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A2菌在中一驱Ng3油藏条件下,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9.3%.现场实施后取得了降水增油效果,试验区含水下降2.1%,累积增油0.36×104t,提高采收率0.21%.  相似文献   

15.
农药杀虫单降解菌的固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杀虫单高效降解菌进行固定化试验,采用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混合进行包埋,设计正交试验,考察固定化菌体对土壤中杀虫单的降解能力,并与游离菌进行相对降解活性的对比.得到最佳的固定化条件为:聚乙烯质量分数为10%,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1.5%,氯化钙质量分数为1.5%,菌质量分数为2%.  相似文献   

16.
陕北油田降解石油微生物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陕北油田的渣油、含油污泥和污水中富集、分离,并筛选出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菌株13株,经初步降解试验,筛选出对原油降解率高的DYT2-2和DYSHX1 2株石油降解菌菌株。通过对其降解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2个菌株对原油的降解能力在含油浓度ρ=14.29g/L的摇瓶试验中,其降解率高迭98.2%~99.5%。此结果表明,这两种降解菌对原油的降解效果高于目前已有的报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从新疆油田油井旁土样富集、筛选得到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HL-6,经初步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研究表明,使用乙醇作为碳源制备液体种子液是可行的,之后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先后对菌株生长的培养基组分及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HL-6的最适生长条件为:碳源(柴油)浓度为0.5%、氮源选择(NH4)2SO4浓度为8g/L、磷源为KH2PO4:Na2HPO4摩尔比为3:1、酵母粉浓度为0.03g/L、培养时间为3d、培养温度为20℃、pH=7.6、装液量为30mL、接种量为1.5%、摇床转速为150rpm.验证实验和预期一致,优化后降解率达到89.80%,比最初的78.50%提高了14.4%.  相似文献   

18.
生物滴滤塔处理甲醛和三苯混合气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物滴滤塔处理甲醛和三苯混合气体的影响因素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室温、pH值为6-7的条件下,当进气流量为600L/h,表面液体速度为3.14-3.93m/h时,生物滴滤塔对低浓度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混合气体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相应的去除率分别在99%、73%、91%、88%以上.生物滴滤塔中的微生物对去除甲醛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富集实验,经单菌对比验证,有4株菌降解效果显著.经16SrDNA测序和生理生化鉴定,可基本确定菌株J1和B4为Pseudomonas sp.,菌株JB2为Bacillus sp.,菌株E5为Arthrobacter sp.  相似文献   

19.
海洋菌对对硫磷的积累与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了3株海洋菌对对硫磷的积累与降解,结果发现,对硫磷在三株菌中标记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菌株4307、菌株4320、菌株5621。菌株4307的标记率普遍在70%以上,菌株4320则表现了明显的时间变化,随着时间的增长标记率不断减少,由0.5小时到24小时的标记率分别为:68.63%、56.47%、53.06%、31.96%、17.17%、8.98%。菌株5621的标记率远远低于上述两株菌,平均值在8小时内才30%左右;对硫磷在菌株中的结合态比率比较低,在菌株4307中平均值只有4%左右,在菌株4320中表现出时间变化,随时间的增长,结合态不断增加,由0.5小时到24小时的结合态比率分别为:6.19%、6.90%、12.25%、14.15%、26.94%、28.27%,菌株5621也表现出时间变化,但是增幅没有菌株4320明显;在降解方面,在菌株4307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母体对硫磷由开始时的100%,逐渐降到24小时的82.6%,降解物对氧磷,也由开始的0增长到后来的11.8%。在菌株4320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对硫磷的降解情况,在4个小时内,60%的母体就已经发生了降解,到了24小时,母体只剩下3.9%。菌株5621对对硫磷的降解情况也比较明显,24小时内母体就只剩下56.5%,原点未知物增加到32.8%。同时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降解率、标记率这两个指标进行着同步变化。标记率越大,降解程度就越完全,并推测在这些海洋菌含有能降解对硫磷的胞内酶。  相似文献   

20.
除油好氧降解菌的筛选与除油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降解含油废水中石油烃的好氧降解菌株,选用炼油厂石油废水处理站曝气池活性污泥作为菌源,采用平板分离,得到39株菌。利用得到的菌株对含油废水中的CODCr和油进行降解效果试验,并进行混合菌的联合试验,确定出混合菌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为优势菌属。通过单株菌与混合菌降解试验的比较,结果表明全混合菌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单株菌,从而说明共代谢作用增强了微生物的降解能力。试验表明,经过驯化后的混合菌,其降解效率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