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牦牛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畜种,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表,其稳定的遗传基因也存入了国家生物基因库. 白牦牛产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当地藏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依靠.白牦牛养殖是天祝藏族自治县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2.
白牦牛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畜种,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表,其稳定的遗传基因也存入了国家生物基因库。白牦牛产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当地藏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依靠。白牦牛养殖是天祝藏族自治县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后被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辖22个乡镇,192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23万,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汉、土、回、蒙古等16个民族居住的少数民族地区。地处甘肃省中部,祁连山东端,青藏、黄土、内蒙古三个高原的交汇地带,是河西走廓门户。县境内海  相似文献   

3.
大型有蹄类动物的放牧和小型哺乳动物的挖掘行为,会改变它们栖息地的植物群落,从而影响物种分布和种群大小.高原鼠兔的分布与高山雪雀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牦牛的放牧与高山雪雀的分布间则存在未知的关系.在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镇念村,研究者采用了最新的野生动物监测和研究方法(占据模型中的多物种多季节模型)来探索这一问题.研究目的集中在观察牦牛放牧和土地利用与高山雪雀分布的关系.结果发现,白腰雪雀对高原鼠兔洞穴的平均利用率为82%;棕颈雪雀和白腰雪雀对高原鼠兔洞穴的占据率随着离牦牛夜宿地距离变远而显著减少.在研究地点,白腰雪雀对牦牛夜宿地的利用率高,而棕颈雪雀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天祝白牦牛初乳中常规营养成分随胎次及泌乳天数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1胎牦牛初乳中蛋白质含量低于其他胎次,差异不显著-p>005-, 干物质含量低于其他胎次,除第1, 4天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 乳糖含量始终高于其他胎次,差异不显著-p>005-; 第1, 5胎牦牛初乳中脂肪含量低于其他胎次,差异不显著-p>005-; 所有胎次牦牛初乳中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白牦牛初乳中蛋白质、脂肪、干物质和灰分含量在泌乳的第1天最高,随着泌乳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乳糖含量在泌乳的第1天最低,之后逐渐上升. 掌握牦牛初乳基本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以探索牦牛的泌乳性能,还可以为开发利用牦牛初乳产品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天祝白牦牛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P、ALB、GLO、A/G、LDL-C水平在雌雄天祝白牦牛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GLO、A/G、GLU、Urea、CREA水平在7岁和10岁的天祝白牦牛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采用凝胶电泳方法分离牦牛乳上皮粘蛋白MUC1,通过比较乳MUC1的多态性发现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牦牛和西藏牦牛共5个牦牛群427头泌乳牦牛乳MUC1存在9种MUC1类型,蛋白质分子质量范围为163—208ku,普遍大于普通乳牛;群体遗传变异分析表明牦牛乳MUC1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存在品种间差异,基因杂合度较大,根据乳MUC1基因频率可将5个牦牛品种明显地聚为两类,提示牦牛乳MUC1存在地方类群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乳中多种维生素HPLC法同时测定的相应色谱条件和样品前处理方法,对天祝放牧白牦牛在不同季节和放牧地分泌乳中维生素含量的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白牦牛乳中维生素的含量受不同放牧季节的影响变化较大,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在夏季牧场含量最高,分别为46.10单位和104.22μg/100 mL,维生素B1、B6和B11的含量在白牦牛不同放牧季节无显著差异(P>0.05),而放牧季节显著影响乳中维生素B3和B5的含量(P<0.05),白牦牛不同放牧地对乳中维生素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新书新碟     
《科技潮》2007,(1)
新书上架《触摸科学——亲身体验科学实验》出版:科学出版社编辑推荐:这是一本奇妙的书!它让我们把数学公式统统丢到一边,按照简单的说明去亲手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趣味实验,让我们惊奇地发现:科学竟然这么有趣!仅凭身边那些不起眼的材料,我们就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和奥妙。本书适合所有具有探索精神的读者阅读,特别适合那些喜欢动手做实验的青少年。出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编辑推荐:1972年6月,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出土了一件硕大的牦牛青铜器。它是我国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1990年,该文物被…  相似文献   

9.
本文参阅了近百年来有关牦牛资料和选育方面的研究、报导等50多篇文献资料。介绍了关于牦牛起源驯化在考古、地质方面的发现和资料;又从历史、地理、畜牧学等文献资料中撷精采粹,着重介绍了中国牦牛在欧洲和北美洲的驯养时代,以及中国牦牛资源、分布、类型、选育、改良等方面的简要史实。我国牦牛5000~10000年前由古羌人在藏北高原上从野牦牛驯养而来:19世纪初,中国牦牛第一次进入欧洲,本世纪初去到北美;20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牦牛资源研究,80年代初完成;我国牦牛分青藏高原型和横断高山型两个生态类型,第一次写入《中国牛品种志及图谱》的有四川九龙牦牛、西藏高山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和四川麦洼牦牛五个地方品种;四川在牦牛选育和种间杂交改良中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牦牛是我国高原地区的一大珍稀畜种资源.因其生活在高海拔、高寒的特殊环境,所以相比于其他普通畜种,牦牛蛋白产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和特点.一直以来,蛋白组学相关方法和技术是研究牦牛蛋白及蛋白产品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查阅大量与牦牛蛋白质相关的文献,然后分别从牦牛蛋白组学、牦牛功能蛋白、牦牛蛋白产品这三个方面对目前牦牛蛋白质的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分析、综述并对以后关于牦牛蛋白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苏普 《科技潮》2000,(4):47-49
中国是世界繁育牦牛历史悠久、拥有牦牛头数最多的国家。西起帕米尔,东至岷山,南自喜马拉雅山,北抵阿尔泰山,在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牧养着1300万头牦牛,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2%。牦牛是惟一能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而延续  相似文献   

12.
肉质性状是畜禽最主要的经济性状.为阐明九龙牦牛(Bos grunniens)肉质的特性,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九龙牦牛(n=107)肉的部分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0.5岁犊牦牛背最长肌的蛋白质、肌内脂肪(IMF)和肌红蛋白(Mb)含量、剪切力等均显著低于成年牦牛,而这些指标在成年公牦牛与成年母牦牛之间差异不大.不同年龄成年九龙牦牛背最长肌IMF含量接近,提示其IMF沉积受年龄影响相对较小.另外,牦牛背最长肌剪切力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与成年黄牛相比,牦牛背最长肌IMP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熟化后p H下降幅度小.本研究还建立了九龙牦牛肌肉双向电泳方法,为阐明肌肉差异表达蛋白提供了方法.九龙牦牛肉的蛋白质、IMF和Mb含量以及剪切力等与黄牛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牦牛分布在西部地区海拔3000公尺以上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辽阔的高寒草原上,数量有千万头以上,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最多的国家。牦牛是当地人民(主要是藏族)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种,因而,加速牦牛生产,特别是提高其生产性能,对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加速牧业学大寨的步伐尽早实现牧业生产机械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牧民家庭自制牦牛酸奶以及牦牛奶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共轭亚油酸的含量.结果显示:牦牛酸奶和牦牛乳中检测到14种主要的脂肪酸,相对比例高的包括豆蔻酸、棕榈酸、油酸和硬脂酸,占总脂肪酸比例的90%以上.牦牛酸奶中总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31.7%,共轭亚油酸含量为0.981±0.481mg/g,高于普通牛乳和酸奶.牦牛酸奶与牦牛奶中各种脂肪酸的比例基本接近.提示在酸奶制作过程中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由于特殊的环境,形成了一些极具特色的原始生态地方畜禽品种,如藏獒、藏猪、藏鸡、日土绒山羊、白牦牛等.在它们的形成过程中自然选择远大干人工选择,因此对原生地依存度极高.由于现在保种育种工作乏力,特别是受市场利益所驱使,这些品种面临着流失、退化和灭绝的危险.如何能做到适度开发又积极保种,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 牦牛是我国高寒牧区的特有家畜,不但是国内皮革、毛纺、食品等工业的原料来源之一,也是该区广大牧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发展牦牛业对繁荣牧区经济、改善牧民生活、支援国家建设、消除各民族之间经济上的差别都具有重大意义。全国现有牦牛1300多万头,占世界牦牛总头数的85%以上,占我国养牛总数的16.67%(我国现有牛只7800多万头).甘肃现有牦牛81.35万头,在全国牦牛分布的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内蒙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一对特异性引物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进行了扩增,应用PCR-SSCP方法对其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麦洼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有AA型、AB型和BB型三种基因型,九龙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只检测到了AA型、AB型两种基因型.在两种牦牛品系中,AA基因型频率最高,A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群体中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431、0.1411,麦洼牦牛多态性能高,遗传变异大.  相似文献   

18.
放牧条件下牦牛泌乳若干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草季节放牧条件下78头四川麦洼牦牛泌乳生理特性作了研究.麦洼牦牛需有犊牛的吮乳刺激才能引起排乳反射,一般为两期,全奶牦牛潜伏期分别为48.8±14.1和56.1±15.1秒,差异极显著(P<0.01).Ⅱ期乳脂率和乳脂小球数极显著高于Ⅰ期.全奶牦牛的日挤乳量为1324±473ml,Ⅰ期占73.8%.泌乳一年以上的半奶牦牛有些Ⅰ期即可将乳排尽,排乳反射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全奶牦牛,日挤乳量为576±37lml,Ⅰ期占83.7%.半奶牦牛的乳蛋白和乳脂含量均高于全奶牦牛(P<0.01).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月7日至14日在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镇念村,以牦牛白天取食和夜宿地作为采样点,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白腰雪雀(Pyrilauda taczanowskii)的生态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者分别对高原鼠兔、白腰雪雀的数目及高原鼠兔的洞穴数目进行统计,并分析了高原鼠兔与白腰雪雀之间的生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与白腰雪雀在数量上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牦牛和犏牛乳中两种乳清蛋白的含量,采用C18柱建立了检测牦牛乳和犏牛乳中α-乳清蛋白(α-La)和β-乳球蛋白(β-Lg)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试验动物包括放牧全奶麦洼牦牛(n=40)、半奶麦洼牦牛(n=27)和犏牛(n=36),分别从其全乳中制备乳清后,用HPLC方法测定两种乳清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全奶牦牛、半奶牦牛和犏牛乳中α-La平均含量接近,约为0.86 mg/mL;β-Lg含量分别约为7.10 mg/mL、9.64 mg/mL和6.96 mg/mL,在半奶牦牛乳中含量极显著高于全奶牦牛乳和犏牛乳(P<0.01),而在全奶牦牛乳和犏牛乳中的含量接近.β-Lg的色谱图为单峰或双峰,未见明确规律.进一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牦牛乳和犏牛乳中β-Lg进行基因分型,表明牦牛中均为EE型,犏牛中为AE和BE型,BE型频率为0.694 4.HPLC可以分析牦牛和犏牛乳中α-La和β-Lg含量,但无法对β-Lg进行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