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穆旦诗里不但包含着“现代意识”,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意识”,正是丰富的“历史意识”使得穆旦作品的现代意识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其他“九叶诗人”的诗作。  相似文献   

3.
“末代诗人”的灵光──试论徐志摩爱情诗创作的基本动因王建军“爱情诗”是徐志摩生前新诗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徐志摩创作爱情诗的基本动因,对我们重新认识新诗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对此,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考察。“诗人徐志摩始终是‘一个生命的...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诗人痖弦的诗歌里,诗人利用独特的艺术手段呈现了生活与生命中多样的“痛苦”,而这“痛苦”的背后有着精神荒芜、信仰丧失、文明冲突等深层的原因。通过诗人探寻“痛苦”的心路历程,可以窥见诗人自己的人生指向。  相似文献   

5.
美国诗人在译诗和创作中都试图重新塑造中国女性形象。在译诗中,美国诗人或变“恋女”为“色女”,或变“小妓”为“淑女”,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形象的颠覆。在创作中,美国诗人则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把中国当代女性塑造为或丑陋、或猎物、或古代女子等形象。他们对中国女性的这些重塑与其说是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不如说是基于种族歧视和美国诗人骨子中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
:“九叶诗人”穆旦因其创作实绩深厚而成为中国诗坛上一颗最亮丽的星宿。近年来诗界对他进行了严肃、认真、虔诚的研究 ,从多方面考察了他的诗歌艺术。穆旦生命中的独特的品质由他生命的高蹈意志和生命的悲剧意识构成 ,正是这两者共同演绎了诗人丰富而痛苦的一生 ,以及形成了他那独具个性的诗歌品质。  相似文献   

7.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新诗创作并发表诗作的诗人,可称为“初期白话三诗人”。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草创期,“初期白话三诗人”的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对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的诗人。就他的创作和理论看,他倡导的“风骨”与“兴寄”成为自此以后唐诗的两个重要质素。开一代诗风,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本文旨在从其倡导的“风骨”与“兴寄”的内涵入手,来探讨其创作理论和实践在唐诗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来学界论道咸宋诗派及同光体之“不俗观”,往往多从诗学理论的角度阐发,其中尤以何绍基、陈衍等人的诗论为主。事实上,作为被后世同光体诗人追封为“鼻祖”的道成诗人郑珍,其《巢经巢诗钞》的创作,恰是其“不俗观”最为活泼、生动的诗性载体。表面上看,郑珍的思想称不上理论与系统,但这种“在创作中见主张”的形式,不仅更符合诗人的身份气质,也显得更有血有肉、气韵生动,包孕着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与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0.
长于立体形象建构的诗人穆旦,往往善于把自己丰富深沉的思考转换为一种具有质感的形象。在《冬》这首诗中,诗人便使“冬”这个单纯意象作为自己的抒情触媒,来自由而谨慎地表现自己对于社会深沉的忧虑,对于生命存在虚妄与残忍的焦灼以及对于生命悲剧的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一直被历朝历代尤其是现代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其内涵也被诠释者不断地改写、填充,并对其进行了现代转换。本文拟回归到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历史文化语境,从孟子的阅读视野中寻求其内涵及其接受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2.
古今人们对李商隐《锦瑟》一诗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风流说,有失恋说,有奏乐说,有客思说,有自题说,有悼亡说,有自伤说,有政治说等。笔者以此诗为既悼亡、亦自伤之政治诗。自古以来误解此诗有其主观原因,亦有其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赏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独特格调。从诗人的怀才不遇的愤懑到瑰丽奇特的“天马行空”式的构思,从诗人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气质到诗人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从诗人出类拔萃的材质到娴熟驾驭语言的能力,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人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耀眼的火花。  相似文献   

14.
李贺的咏马诗蕴含着诗人浓郁的“宝马”情结,诗中的“宝马”意象异彩纷呈,凝聚着诗人强烈的身世之感,流露出浓重的孤独情调,是诗人一生心志、理想、乃至生存状况的典型写照,也是诗人寂寞哀怨、困顿躁动灵魂的映射。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指出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天命观;同时更强化了人的主体性和道德伦理的自觉性,从而形成了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6.
司空图诗论中,“格”是个重要概念.它首先是指作品风格,也有品格、人格的含义在,或者说是作品的思想意蕴所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精神气质.与司空图诗论中另一重要范畴“味”相比,“格”更有决定性意味,值得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春夏秋冬的气候的变化,引起文人各自不同的反应。不同意象的选择受到作家情感、人生境遇的制约,也受到审美情感的和平与强烈所影响。当诗人的审美情感比较清和时,所选择的意象相对来说较温馨,而当诗人的审美情感比较强烈时,所选择的意象往往力度较强。杜甫的春秋咏时诗通过不同的意象,体现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感情。  相似文献   

18.
游渊 《开封大学学报》2011,25(2):37-39,42
古诗的风格是诗人审美观、价值观和创作个性的表现,翻译古诗必然要释译古诗的风格。在古诗翻译中,要将译者的风格与诗人的风格统一起来,以诗人风格为重;要真实地描写诗人所写事物,认真分析诗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抓住诗人的创作个性来揭示其艺术面貌,妥善处理诗人特有的语言表现方法。总之,要努力保持古诗的风格,创造出原汁原味的译品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9.
穆旦作为诗人在中国新诗史上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动荡和异化的时代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甚至剥夺诗人说话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现世社会和人性中弊病的追问和揭露致使他缺席于时代合唱之潮流。他对民众苦难的关注,对文明社会的虚伪的嘲讽,对内部精神世界的审视,以及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思索,无不显示了他对现世的强劲的介入精神和可贵的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