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道德冲突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必经环节和内部动力。当前学生道德教育中漠视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知性道德教育目标导致道德冲突的僭忘;灌输性道德教育方式导致道德冲突的滞留;单一性道德教育途径致使道德冲突解决的断裂。本着"以人(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目标应由知性化到生活化;道德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道德教育途径由单一性走向整体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兴学科--道德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了大脑中与道德相关的神经网络,对理性在道德功能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特别强调情绪和直觉在道德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独特的道德发展观和整合的道德教育体系.该学科认为道德为大脑的功能之一,良好的道德需要健全的大脑、理性的思辨、健康的情感反应和敏锐的直觉判断,这些发现对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必须同社会发展相适应,调整和完善道德教育标准,形成多元的道德体系。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受教育的道德人格为目的,注重道德教育实践以形成个体道德的自律。  相似文献   

4.
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强制性、灌输性压抑了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封闭性、限制性阻碍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实践性和发展性.探究性道德学习则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并使学生学会了交往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易俐华 《吉安师专学报》2003,24(Z1):129-131
理想的人格要通过教育而形成,人格塑赖于科学的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立足于中学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两大阵地,面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我们要以这两大阵地为核心,积极改进教育方法,构建良好的中学道德教育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6.
西方道德教育从强调道德相对主义到提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一种反思.20世纪90年代,复兴的品格教育把古老的道德叙事这种道德教育方法运用到学校、家庭、社会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作为西方社会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道德叙事将给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针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分析了大学生三重道德困惑:物质商品的丰富与精神家园的贫困,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网络交往的亲密,自我认同的困惑与道德教育的薄弱.剖析了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大学生道德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了中国大学生道德培育的新模式——延展式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8.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目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造成这种道德教育低效的最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价值无根性,拯救无根性德育的得力之举是建立道德信仰。高校应从激发学生道德直觉和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出发,建立学生主体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9.
如何应对家庭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见仁见智。传统的家庭道德建设一般是以"孝道"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子女晚辈为主要对象。其建设理路的单一性和教育对象的片面性等不足所引起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没有把家庭道德教育放到家庭道德建设的整体平台上认识和把握。家庭道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的家庭成员,而不应仅是子女晚辈;建设理路应是社会相关资源的协调整合共同发挥作用,而不应仅是以孝道为主的道德说教。因此,家庭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应着力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整理家庭道德教育的"教材"、改善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道德教育环境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具有重视个体道德实践,体验内在价值和教育内容的核心概念高度化约,在受教育者中认同度高以及道德教育重视对普通人道德自主性的挖掘等显著特点.受这些特点启发,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网络数字化引发社会生活变革,网络道德在主体、行为活动、价值规范方面展现出与一般道德不同变化、困惑.网络道德具有新的相对独立的道德结构,其形式是虚拟的,内容是现实的、客观的.网络道德建设需要以一般道德为基础,结合网络及网络社会特点探寻反映网络伦理秩序现实要求的伦理价值规范以及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是时代的呼唤,是法制的发展。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所以,青少年德育教育是“以德治国”的基础。而当前学校的德育问题令人忧虑,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力,少数教师的德育意识不足以及德育教学中的知行脱节等,都将严重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德育政策机制,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德育研究队伍的建设,认真研究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旅游道德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旅游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即审美性,体闲性和异地性。本文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本身所固有的道德意蕴。指出旅游在培养人们的道德心理和道德人格,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儒家师德观与当今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这个话题常言常新,它不断吸收新的时代精神和理念。从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的师德教育观入手,我们可以正确认识当代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升到治国方略的新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对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高等学校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其中,加强师德建设,制定师德规范,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要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综合运用教育、管理、舆论、榜样、自律五种力量.  相似文献   

16.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中永恒的话题。近几年,许多学者都论述了道德法律化的相关问题。道德法律化就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的事实和过程。本文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在于道德功能的局限;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在于道德与法律的共性;道德法律化的现实性在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的分析来揭示了道德法律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是全体公民都必须共同遵守的,以此保证每个公民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充分认识社会公德的基本含义和形成过程,对社会公德在社会学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群体的划分,都有着积极意义,并对追溯当前社会公德下滑的内在机理,以及对社会良好公德的重新塑造,都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私德伦理主张"亲亲为大"的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血亲宗法关系的层次之分不能兼爱,强调为了孝道可舍弃公正,这不免给人们带来错误的心理和行为暗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我国传统社会主张家国同构、以家庭为本位,家庭私德是中国传统社会以及儒家伦理思想的主导性伦理道德,且与社会公德发生了冲突。随着血缘宗法制的衰落和现代文明的进步,我国已由熟人熟事社会跨入陌生人物的社会。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为基点,结合西方社会德性的涵养方法,型塑我国公民的现代社会公德观念,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19.
公德私德问题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学者们颇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公德私德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公德私德内涵及二者关系、公德私德的历史及现实状况和成因以及公德私德建设的未来走向几个方面展开.当前,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公德私德问题的研究既是伦理学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我国现代价值体系建构以及社会秩序规范与导向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思想不仅指导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并把它运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