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一种空时多级干扰对消阵列接收机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一种应用于CDMA通信系统中的空时多级结构的接收机.由于环境中存在着判决统计偏差,在一个多用户的环境中,一个PICs(并行干扰对消)系统中的加权系数的表示式,需要进一步的修正来满足环境的变化;结合自适应天线技术,在精确的获得信道知识和不精确估计这两种情况下,对系统的性能做了仿真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证实了这种结构的接收机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多用户检测技术是CDMA系统抑制多址干扰,克服远近效应的关键技术.采用RBF神经网络作为DS—CDMA系统的多用户检测器,给出在同步高斯信道条件下RBF神经网络多用户检测器原理图,并分析了利用RBF神经网络进行多用户检测的原理.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讨论的RBF神经网络多用户检测器能够得到优于匹配滤波器接收机的误码率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3.
一种空时多级干扰对消阵列接收机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一种应用于CDMA通信系统中的空时多级结构的接收机。由于环境中存在着判决统计偏差,在一个多用户的环境中,一个PICs(并行干扰对消)系统中的加权系数的表示式,需要进一步的修正来满足环境的变化,结合自适应天线技术,在精确的获得信道知识和不精确估计这两种情况下,对系统的性能做了仿真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证实了这种结构的接收机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MC—CDMA系统采用多用户检测器的性能,多用户检测器采用解相关—并行干扰抵消体制。在同样的慢瑞利衰落多径信道条件下,与Hara提出的单用户检测体制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上行和下行信道的情况。仿真结果显示在无信道估计错误时,在下行信道,单用户MMSEC检测性能较好,但在上行信道多用户检测器的性能远远好于单用户检测器。文中迈进一步仿真分析了信道估计错误对检测器的影响,发现对于较大的信道估计错误,多用户检测器比单用户检测器更敏感。结论是MMSEC只适用于下行MC—CDMA系统,而多用户检测器是上行MC—CDMA系统信道估计错误很小时的极佳方案。  相似文献   

5.
首先介绍了基于CDMA2000系统中Rake接收机的信道估计方法,然后将Turbo原理引入信道估计,针对CDMA系统提出了2种迭代信道估计方法,通过使用Rake接收机或解码之后的软信息来改善整个CDMA系统的性能,对CDMA系统中联合运用信道估计与解码技术进行了研究,由于联合信道估计与解码技术可以利用通道系统不同模块之间的“软信息”交换,从而有效提高信道估计准确程度和解码器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解码之后的软信息来修正信道估计的方法较传统的Rake接收机中的信道估计方法性能有较大改善,在误码率为10^-3左右时,可以提高大约2dB。  相似文献   

6.
针对宽带码分多址(CDMA)系统中同时存在多址干扰与码间串扰的情况进行研究,给出了适用于宽带CDMA系统的卷积模型,利用子空间技术及已知的扩频码信息,将适用于单用户的单输入多输出系统信道盲估计方法扩展到码发侈址系统中,实现了多用户上行信道的盲估计,利用有限码集特性,解决了上行信道盲估计中存在不确定复系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最小均方误差多用户检测器的实现方案,计算机仿真实验证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同时克服多址干扰及码间串扰,是实现宽码分多址系统多用户检测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推广到基站采用智能天线的系统中,实现对矢量信道冲激响应有的盲估计。  相似文献   

7.
MIMO-OFDM蜂窝系统中优选训练序列及信道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蜂窝系统中的信道估计进行了研究,推导了用于多小区多天线的最优训练序列条件,给出了一种实用优选训练序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迭代信道估计算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迭代信道估计算法可以有效抑制同信道干扰对估计精度的影响,使该估计器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在同信道干扰环境中性能更稳健,从而使接收机性能更靠近理想信道估计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码分多址(CDMA)在接入用户数量过载传输时性能低下的问题,构造了联合稀疏图模型,该联合稀疏图以变量节点为桥梁,通过低密度的边同时连接码片节点和校验节点而将CDMA的低密度扩频矩阵和LDPC码的低密度校验矩阵相结合;然后在联合稀疏图上采用消息传递方式进行多用户检测和信道译码,完成联合检测译码方案.仿真测试表明:联合稀疏图具有抗多址干扰和信道干扰等特点,基于联合稀疏图的接收机能够获得比Turbo接收机更优的传输性能;在过载情况下,基于联合稀疏图的CDMA系统的误比特性、平均迭代次数、消息收敛特性和远近效应优于基于单一稀疏图的CDMA系统,即使严重过载,文中系统也能获得理想的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9.
3G与4G移动通信基于码分多址(CDMA)技术.多址干扰(MAI)的存在制约了系统的性能与容量.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多用户检测技术(MUD).但最优的多用户检测技术由于其复杂性无法实现.现有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往往基于次优算法.给出一种量子POVM算法.为量子信道提供了一种最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提出用于CDMA系统上行信道的利用时间转换技术的空—时多用户检测算法,并给出了具有阵列天线的CDMA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基于DCMA编码和它们的空间信息,提供了结合阵列形式的WLS多用户检测算法,推导出干扰加噪声率(SINR)和误码率(BER)的计算公式.仿真结果表明,WLS多用户检测器是有效的.有阵列天线的CDMA系统比目前CDMA系统有更高的系统容量和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抑制多址干扰 ,同时降低实现复杂度 ,是研究MC- DS/ CDMA系统的关键之一。论文在已有的联合最小均方误差 (MMSE)检测器的基础上 ,提出了两种基于单载波的MMSE检测器结构 ,即 MMSE- MRC结构和 MMSE- MMSE结构 ,比较了几种接收机的性能。仿真表明 :MMSE- MRC和 MMSE- EGC的性能与传统的解扩— MRC结构相近 ,不能有效地抑制多址干扰。当载波数较小或较大时 ,MMSE-MMSE的性能接近联合 MMSE检测器 ,而计算量只有O(N3/ M2 +M3) ,远小于联合 MMSE检测器的计算量 ,有利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2.
多用户检测技术在光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的多址复用光纤传输信道模型的同时,从最长似然检测的角度出发,推导了基于该模型的DCDMA最佳多用户检测器。该检测器可通过维特比(Viterbi)算法实现,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相关检测的原理,研究了一种较实用的次佳多用户检测器-多级检测器,在抑制多址干扰的同时,尽量降低检测器实现的复杂度,并分析了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传输环境的不同,DCDMA系统具有与无线CDMA系统不同的最佳多用户检测判决准则,而作为一种非线性多用户检测技术,多级检测器可以较理想地改善DCDMA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载波传输技术和RAKE接收机原理,本文提出了一种直接序列码分多址(DS CDMA)RAKE系统模型.当存在多址干扰和窄带干扰时,分析了系统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下的性能,并与单载波RAKE系统及多载波DS CDMA系统性能作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只要选择合适参数,多载波DSCDMA RAKE系统有更强的抗窄带干扰及多址干扰能力,并能支持更多的用户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减小直接扩频CDMA系统中各用户的多址干扰,研究了一种特殊的扩频序列--完全互补码.介绍了完全互补码的概念和性质,给出了一种完全互补码的生成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扩展完全互补码的方法,讨论了基于完全互补码的CDMA系统模型.对该模型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和瑞利衰落信道中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并与基于Gold序列和m序列的CDMA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完全互补码的CDMA系统具有很好的抗多址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CDMA通信系统存在的多址干扰问题,提出新型CDMA接收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在混合噪声环境下,这种接收机的解调特性、误码率及渐近效率,由此导出新型接收机的结构及算法使得系统具有抗多址干扰能力,从而使系统的容量极大化。  相似文献   

16.
在瑞利衰落信道下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 IMO:Mu ltip le InputMu ltip le Output)技术将大大增加信道容量。从理论来说,一个M发M收系统信道容量至少为一个单发单收系统信道容量的M倍。贝尔分层空时(BLAST:Bell Layer Space Tim e)结构和多码CDMA(Code D ivision Mu ltip le Access)都支持高速数据传输,为取得更高的速率,提出一种结合这两种技术的模型,给出了接收机没有干扰协方差信息时的ML(M aximumL ikelihood)检测器和解相关检测器,计算并比较了在相关多径衰落时基于LS码和基于W alsh码的系统的容量。结果表明,基于LS码的系统在性能上远远优越于基于W alsh码的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共轭梯度算法的盲自适应干扰抑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盲干扰抑制技术是在不知道系统参数 ,不需要训练序列的情况下 ,有效抑制 Direct Sprea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DS- CDMA)系统的多址干扰的有效方法。根据受限最小输出能量准则并利用空间正交投影技术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共轭梯度算法的盲自适应干扰抑制算法。仿真分析比较表明 ,与现有的基于 L east Mean- Square(L MS)算法、基于 Recursive L east- Squares (RL S)算法等盲自适应干扰抑制技术相比 ,该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速稳定、输出性能好、计算复杂度适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介绍了几种多载波码分多址(CDMA)系统,然后建立了MC DS-CDMA系统模型,在该系统中进行最小二乘(LS),线性最小均方误差(LMMSE)和最大似然(ML)3种信道估计器的研究,并对其均方误差(MSE)和误码率(BER)性能进行了仿真,LS实现最简单,但性能最差,LMMSE计算量大,性能优于LS,ML性能最佳,且其计算复杂度低于LMMSE。  相似文献   

19.
以有效提高宽带码分多址系统容量为目的,通过理论推导的方法,得出传统双速率系统与干扰对消双速率系统的容量极限。并运用MonteCarlo积分,对理论结果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上述两系统在不同的扩频比、数据速率差异和用户分布范围的情况下的系统容量对比。结果表明,应用差异功率控制的串行干扰对消宽带码分多址系统明显优于传统系统。  相似文献   

20.
张帆  li  Jie  Su  Yuting  Zhang  Chuntian 《高技术通讯(英文版)》2008,14(4):377-383
A multiple watermarking algorithm is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multiple accessing technique of the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system. Multiple watermarks are embedded into digital images in the wavelet transform domain. Each of the watermarks is embedded and extracted independently without impacts to each other. Multiple watermarks are convolution encoded and block interleaved, and the orthogonal Gold sequences are used to spread spectrum of the copyright messages. CDMA encoded watermark messages are embedded into the wavelet sub-bands excluding the wavelet HH1 sub-bands. The embedment amplitude is decided by Watson's perceptual model of wavelet transform domain, and the embedment position in the selected wavelet sub-bands is decided randomly by a pseudo-random noise (PN) sequence. As a blind watermarking algorithm, watermarks are extracted without original image. The watermarking capacity of proposed algorithm is also discussed. When two watermarks are embedded in an im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capacity is larger than the capacity when a single watermark is embedded, and is smaller than the sum of the capacity of two separately embedded watermark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mproves the detection bits error rate (BER) observably, and the multiple watermarks have a preferable robustness and invisi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