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南海珊瑚共附生真菌NG-15-3次生代谢产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和HPLC等分离手段从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结合现代波谱技术、物理常数对照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结构鉴定。从其分离得到4个蒽醌类:emodin(2)、1-O-methyl emodin(3)、physcion(4)、carviolin(5)和6个含氮类次生代谢产物:preechinulin(1)、cyclo-(Phe-Gly)(6)、cyclo-(Gly-Pro)(7)、3H-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8)、2-methyl-3H-imidazole-4-carboxylic acid(9)和1H-pyrrole-2-carboxylic acid(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1为单去氢2,5-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前体物质,具有丰富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猕猴桃内生真菌Fusarium tricinctum的固体发酵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HPLC制备等方法,从Fusarium tricinctum的大米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以及文献调查等方法将化合物结构鉴定为:1H-indole-3-carboxaldehyde(1)、indole-3-acetic acid(2)、indole-3-acetic acid methyl ester(3)、nicotinic acid(4)、N-acetylanthranilic acid(5)、4-hydroxybenzaldehyde(6)、methyl 4-hydroxybenzeneacetate(7)、methyl p-hydroxyphenyl acetate(8)、methyl 4-hydroxy-3-methoxyphenylacetate(9)、α-hydroxy-β-phenylpropionic acid(10)、methyl 4-hydroxy-3,5-dimethox...  相似文献   

3.
利用色谱法对一株海洋沉积物来源的放线菌 Streptomyces sp. AHMU XC 2026次级代谢 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NMR波谱分析和文献比对鉴定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cyclo-( trans -4- OH- D -Pro- D -Phe)(1 1),cyclo-( D -Pro- D -Phe)(2 2),cyclo-( L -Ala- L -Phe)(3 3),cyclo-( L -leucine- L - proline)(4 4),cyclo-( L -Leu- trans -4-hydroxy- L -Pro)(5 5),cyclo-( D -Pro- D -Ile)(6 6), trans -2-methyl- cinnamic acid(7 7),indole-3-carboxaldehyde(8 8),2-pyrrolecarboxylic acid(9 9),2-hydroxy phenyl acetic acid(0 10)。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筛选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0 10在100 μg/disc下对水 稻稻瘟真菌 Pyricularia oryzae HNM 1003具有微弱的抑制活性,抑制圈直径为8 mm。  相似文献   

4.
研究青龙衣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开放ODS柱色谱等分离技术从青龙衣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等方法,鉴定了全部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选取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肝癌细胞株(Hep G2),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乳腺癌细胞株(MCF7),结肠癌细胞株(Lo Vo)对化合物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筛选.从青龙衣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二十九烷醇(nonacosanol)(1),[1-(4'-甲氧基苯基)-7-(3'-甲氧基,2'-羟基苯基)-3',4'-环氧-3-庚酮[3',4'-epoxy-1-(4'-methoxylphenyl)-7-(3'-methoxyl-2'-hydroxyphenyl)-heptane-3-one](2),正三十一烷醇(hentriacontanal)(3),1-(4'-羟基苯基)-7-(3'-甲氧基-4'-羟基苯基)-庚烷-3-醇[1-(4'-hydorxyphenyl)-7-(3'-methoxy-4'-hydorxyphenyl)-hepta-3-ol](4),4,6-二羟基-3,4-二氢-1-萘酮(4,6-dihydroxy-3,4-dihydro-naphthalenone)(5),胡桃醌(5-hydroxy-1,4-naphthoquinone)(6),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7),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8),香草酸(vanillic acid)(9),槲皮素(quercetin)(10),香草醛(vanillin)(11).化合物5、10对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35μmol/L.化合物8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58μmol/L.化合物2、3、6和7对个别肿瘤细胞有作用,其他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没有生长抑制作用.11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3,10,11为属内首分,化合物5、8和10均具有较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clerotiorum 33-4中的抗菌活性成分.利用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学方法对菌株固体发酵物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UV、IR等波谱学技术手段,结合文献数据比对,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单体化合物的多种抗菌活性.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Penicillic acid(1)、Sclerotiotide A (2)、sclerotiotide B (3)、sclerotiotide F (4),其中化合物1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化合物2-4具有中等抗菌活性.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clerotiorum 33-4能够产生一系列环肽类化合物,其中部分化合物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从斑蝥(Lytta vesicatoria)体内分离得一株具有显著抗肝癌活性的真菌菌株,通过菌株形态与18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BM2).运用中压柱色谱和制备高效制备液相方法对BM2发酵液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对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肝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从发酵液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的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cyclo(R-Pro-S-Phe)(2)、(R)-2-羟基-3-苯基丙酸甲酯(3),4-氧代-乙酰丙酸(4),N-(4-氧代戊基)-乙酰胺(5),(R)-2-羟基-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6).化合物2对2个肝癌细胞株Hep G2和SMMC-7721均有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44.1和47.6μg/m L.  相似文献   

7.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经波谱分析以及理化常数测定,从止血藤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确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豆甾醇(stiqmssterol)(2)、豆甾-4-烯-3-酮(stigmast-4-en-3-one)(3)、3-羟基-豆甾-5-烯-7-酮(3-hydroxystigmast-5-en-7-one)(4)、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5)、大黄素(Emodin)(6)、大黄素甲醚(Physcion)(7)、羽扇豆酮(Lupeone)(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止血藤(Spatholobus uniauritus Wei)为豆科密花豆属植物单耳密花豆(Spatholobus Hassk)的干燥藤茎,特产于我国云南,在西双版纳地区多被作为傣族习用药材使用,目前尚未见对止血藤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8.
基于茶卡盐湖淤泥中筛选出的细菌Ab9菌株,采用吸附色谱法、凝胶柱色谱法对菌株发酵液中的化学成份进行了提取分离并通过活性测试筛选出目标馏分。通过高效液相仪提取出目标馏分中的纯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经过试验得到7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甲基-4-仲丁基哌嗪-2,5-二酮,1-甲基-4-异丁基哌嗪-2,5-二酮,3-异丁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3-甲苯吡咯并哌嗪-2,5-二酮,3-异丙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3-仲丁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和吡咯并哌嗪-2,5-二酮。  相似文献   

9.
研究红树林真菌Alternaria sp.R6固相培养代谢产物,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手段从甲醇提取物分离单体,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二倍稀释法测试抗菌活性。分离到(4R,5R)-4,5-二羟基-3-甲氧基-5-甲基-环己-2-烯-1-酮(1),(4R,5S,6R)-4,5,6-三羟基-3-甲氧基-5-甲基-环己-2-烯-1-酮(2),xylariacyclone B(3),(4S,5S,6S)-5,6-环氧-4-羟基-3-甲氧基-5-甲基-环己-2-烯-1-酮(4),LL-C10037α(5),1-羟基-8-(羟甲基)-6-甲氧基-3-甲基-9H-呫吨-9-酮(6),6-甲基-1-甲氧羰基-8-羟基呫吨-9-酮(7),6-羧基-1-甲氧羰基-2,8-二羟基呫吨-9-酮(8),麦角甾醇和过氧化麦角甾醇共10个化合物。化合物1,2,3,4,5,6和8为首次从Alternaria属分离到。化合物6和8对小麦赤霉、香蕉炭疽,化合物2对香蕉炭疽显示良好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对昆明盐矿真菌4-9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5个酚类化合物:5-甲苯-1,3-二醇(1)、甲基2,5-龙胆酸(2)、对羟基苯甲酸(3)、3,3'-氧二苯(5-甲酚)(4)、2-(羟甲基)苯-1,4-苯二酚(5);3个甾醇类化合物:(22E,24R)-5α,6α-环氧-24-甲基胆甾-8(14),22-烯-3β,7α-二醇(6)、3β-羟基-(22E,24R)-麦角甾-5,8,22-三烯-7-酮(7)、啤酒甾醇(8);3个核苷类化合物:胸腺嘧啶(9)、尿嘧啶(10)、胞嘧啶(11);2个氧杂蒽酮类化合物:杂色黄曲霉毒素(12)、Oxisterigmatocystin C(13);一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14);一个生物碱类化合物:Pseurotin A(15).  相似文献   

11.
银杏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银杏苗圃中发生苗枯的植株进行病原分离及回接试验,发现引起银杏苗枯的病原为Phytophthorasp.称这种苗枯为银杏疫病。该病危害银杏幼嫩苗木的地上部分,未见危害根部和多年生成林树。叶片受害似开水烫伤状,茎干受害则变黑,黑色病斑环绕茎干一周后,病茎以上部分叶片青枯萎垂。病原菌在PS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绒毛状,28℃下7d可长出大量孢子囊,易产生厚壁孢子,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4℃~32℃。人工接种可致受伤银杏叶片及幼嫩茎干严重发病,但无伤茎叶发病较轻或不受害。在田间,该病5月初开始发生,3d~5d病情达到高峰,苗圃的发病率为10%~20%,有明显的发病中心,5月底病情稳定,以后病害不再发生。用含药培养基及含药纸碟法测定,甲霜灵及甲霜灵锰锌对病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病原种鉴定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水产养殖行业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鱼病对养殖行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本研究以卵形鲳鲹(前期发病)上分离出的溶藻弧菌为实验对象,批量筛选多种中草药,选择抑菌效果最好的一种或几种中草药,并探究不同浓度中草药水提物的抑菌效果,确定其杀菌浓度(MBC)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再通过生化指标胞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的含量来确定其杀菌机制。对大量中草药水提物的筛选结果表明,威灵仙水提物对溶藻弧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通过二倍稀释法将威灵仙水提物进行逐级稀释后,发现其对溶藻弧菌的致死浓度为500 mg/mL,最小抑菌浓度为250 mg/mL;孵育2 h后,实验组胞内LDH的含量明显比对照组含量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照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实验组含量逐渐减少,实验组与对照组胞内LDH含量出现显著性的差异。威灵仙水提物致死溶藻弧菌有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膜,使细胞内容物释放从而引起菌体裂解。  相似文献   

13.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是一种生长快速且肉质鲜美的经济型海水养殖鱼类,但是近些年为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在不断扩大养殖的同时病菌也逐渐泛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华南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鱼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对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抗菌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目的是为由溶藻弧菌引起的爆发性细菌性鱼病的高效防治提供科学的用药依据。本研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水提物对卵形鲳鲹源溶藻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半数致死量(LD50),并使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细菌超声破碎上清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黄连水提物对溶藻弧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对溶藻弧菌的MIC、MBC和LD50的值分别为7.800mg/mL、31.250mg/mL和15.625mg/mL。胞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的结果提示:黄连发挥抑菌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损伤细菌的细胞壁导致细菌内容物的释放并引起菌体裂解死亡。黄连具有发展成为一种高效抗水产病害中草药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家鸽、毛腿沙鸡和灰斑鸠视网膜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适应的关系,用光镜观察了3种动物视网膜的组织结构,测量了3种动物视网膜各层厚度、3个核层的胞核层数及胞核直径。用免疫组化观察了Nogo C蛋白在3中动物视网膜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家鸽、毛腿沙鸡和灰斑鸠视网膜均由4层细胞构成,在显微镜下分为10层。家鸽、毛腿沙鸡和灰斑鸠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416.29、437.90、419.36μm。毛腿沙鸡视网膜内核层和节细胞层的层数比家鸽和灰斑鸠的多,视细胞数亦较家鸽和灰斑鸠的多。毛腿沙鸡和灰斑鸠视网膜内核层、内网层、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4层厚度所占总厚度比例(分别为69.77%、68.05%)要比家鸽(49.97%)的高。表明毛腿沙鸡具有比家鸽和灰斑鸠更强的视觉分辨能力和对强光的适应能力,毛腿沙鸡和灰斑鸠的视神经要比家鸽的发达。Nogo C蛋白在正常状态下视网膜中的表达可能发挥某些特定的生理作用,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侵染对癞皮夜蛾(Gadirtha fusca)幼虫的影响是否因龄期而异,本研究以南方根结线虫侵染乌桕(Triadica sebifera),选用该植株叶片饲喂癞皮夜蛾大龄幼虫,以未受南方根结线虫侵染植株的叶片作为对照,比较不同龄期幼虫生长指标和食物利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癞皮夜蛾幼虫体质量、取食量及发育历期呈上升趋势;相对生长率呈下降趋势;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先上升后下降,而近似消化率则呈先下降后略微上升的趋势。线虫侵染处理后,与对照相比,癞皮夜蛾4龄幼虫的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显著提高;5龄、6龄幼虫的虫体质量和5龄幼虫的相对生长率以及6龄幼虫的取食量、近似消化率、化蛹率显著降低。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癞皮夜蛾幼虫生长及食物利用的影响因发育阶段而异,主要通过抑制两个末龄龄期幼虫的生长发育及化蛹,从而间接减轻癞皮夜蛾对乌桕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17.
张水龙  陈东  曹树威  吴仁智  黄日波 《广西科学》2013,20(2):148-151,157
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克隆木聚糖酶基因xynB,利用重叠延伸PCR法去除其中的内含子.将该基因与质粒pYES2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用醋酸锂化转法导人酿酒酵母(Sacharom yces cerevisiae)INVSC1菌株表达.利用α信号肽替换基因原信号肽,以考察信号肽对表达蛋白分泌的影响.结果获得2株重组菌株,分别为xynB连接原信号肽的pYES2-xynB菌株和xynB连接α信号肽的pYES2-xynB-α菌株.木聚糖酶B成功表达,SDS-PAGE检测到约24kDa目的蛋白质条带.木聚糖酶B最适催化温度为50℃,最适催化pH值为5.0,Mn2+对酶活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将α信号肽取代原信号肽使酶活达到最高的诱导时间由72h缩短为48h,但是置换信号肽使最高酶活由7.59U降低为3.97U.  相似文献   

18.
陆舟  周放  张军丽  肖荣高  莫贻明 《广西科学》2002,9(4):312-314,319
2001年4月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通过实地观察并结合保护区有关工作人员近几年的观察,确这海南Jian(Gorsachius magnificus)栖息活动和觅食活动比较频繁的6个主要地点(包括当地村民曾经捕获该鸟的砌切地点),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确定各地点的方位,并对各地点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植被等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车八岭保护区内海南Jian主要选择水源丰富,鱼虾充足的小溪流作为觅食地点,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海拔600m以下,栖息地类型主要有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灌草丛及竹林等。  相似文献   

19.
20.
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L.)Pers.)是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黑高粱(S.almum Parodi)和高粱(S.bicolor(L.)Moench)是假高粱的两种近缘种,其中黑高粱有入侵性,高粱则为栽培植物,不表现出入侵性.为了解影响植物入侵能力的生物学因素,比较了高粱属3种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大小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结果表明,高粱染色体平均投影面积最大,其次是黑高粱,假高粱的最小;就细胞和细胞核大小而言,都是高粱最大、其次是黑高粱和假高粱;在25~35℃的温度范围内,高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速率最低,假高粱的最高.3种植物的种子(颖果)以高粱最大,黑高粱和假高粱的显著小,幼苗相对生长速率以高粱最小,假高粱的最高.3种植物的细胞分裂速率与其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和种子大小存在显著相关,表明入侵性植物往往具有较小的分生组织细胞、细胞核和种子,但是有相对高的细胞分裂速率和幼苗相对干重.因此,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学指标在高粱属植物入侵能力评估上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