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硅氢反应合成有机硅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铂络合物催化剂的作用下,以高碳数烯烃化合物和含氢硅油为原料,利用硅氢加成反应合成有机硅蜡。研究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Si-H键转化率和产物运动粘度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烯键与硅氢健摩尔比n(C—C):n(Si—H)-1.12:1、铂催化剂用量3.2μg/g、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8h。并对合成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红外、核磁表征,结果表明长链烷基已被接枝到聚硅氧烷主链中。  相似文献   

2.
硬脂酸/二氧化硅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硬脂酸/SiO2复合相变材料.分别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红外光谱仪(IR)和扫描电镜(sEM)测试了所制备复合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焓、相变可逆性和微观结构.DSC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相变可逆性,相变焓和相变温度与纯硬脂酸相比均有降低.IR分析表明硬脂酸与二氧化硅之间是简单的嵌合关系.SEM表明复合材料表面具有多孔结构,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相变可逆性。  相似文献   

3.
相变材料对砂浆热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相变材料状态、掺量对砂浆热效应的影响;系统研究了有机相变材料(某多元醇)嵌入到导热系数较高的二氧化硅纳米层空间内,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工艺条件及其效果.结果表明:相变材料直接掺人砂浆中掺量达1%~3%(占砂浆胶凝材料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蓄热降温效应,但在50℃环境下耐久性明显下降;复合相变材料较纯相变材料相变潜热提高1.66倍,50℃环境下耐久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相变材料的选择主要依据是相变温度.根据实验要实现的致冷目标,依次选定相变温度,再据相变温度选择相变材料.通过加入适当比例的成核剂和增稠剂,以解决无机相变材料的主要问题:过冷现象和分层现象.最终选择、配制出合适的两级相变材料体系,即:Ca(NO3)2·4H2O+4.7%碳酸盐成核剂+1.9%增稠剂体系,和Na2CO3·10H2O+6%硼酸盐成核剂+4.5%增稠剂体系.  相似文献   

5.
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甲基二氯硅烷(DCMS)和乙醇为原料,醇解制得中间体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然后在Pt—C12H24Si4O4配合物催化剂(简称催化剂)的作用下,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制得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考察了反应温度、滴加速度、以及溶剂对中间体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收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其收率的影响,得出了一个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6.
采用密度泛函B3LYP/6-31++G(d,p)算法,比较了通过位阻效应稳定的二烷基取代硅烯和通过电子效应稳定的二氨基取代硅烯对含氢氯硅烷Si—X(X=H或Cl)键插入反应的反应选择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二氨基取代硅烯的Si—X键插入反应的反应活性低且放热不明显,产物在热力学上远不及二烷基取代硅烯的产物稳定;(2)二氨基取代硅烯对二甲基氢氯硅烷(Me2SiHCl)表现出了与二烷基取代硅烯不同的反应选择性,Si—Cl插入反应优先于Si—H插入反应.其根本原因在于Si—H插入反应过渡态能量的稳定性对硅烯的亲电性作用的依赖性显著大于Si—Cl插入反应.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7种酸功能化离子液体,分别将其与氯乙酸组成复合催化体系用于催化α-蒎烯一步合成乙酸松油酯,筛选出一种催化效果较佳的离子液体[HS03-pmim]H2PO4,并用FT-IR、^1HNMR和^13CNMR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n(α-蒎烯):n([HSO3-pmim]H2P04):n(氯乙酸):n(乙酸)=5:0.9:5:14,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0h。在此条件下,α-蒎烯转化率为85.6%,乙酸松油酯质量分数为36.0%。该催化体系可重复使用,重复使用5次时,α-蒎烯转化率为83.5%,乙酸松油酯质量分数仍达33.7%。  相似文献   

8.
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结构与热性能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有机物石蜡为相变材料、膨胀石墨为支撑结构,利用膨胀石墨的多孔吸附特性,制备出了石蜡含量分别为50%(质量分数,下同),60%,70%和80%的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储热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对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膨胀石墨吸附石蜡后仍然保持了原来疏松多孔的蠕虫状形态,石蜡被膨胀石墨微孔所吸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温度与石蜡相似,其相变潜热与基于复合材料中石蜡含量的潜热计算值相当.储(放)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含80%石蜡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其储热时间比石蜡减少69.7%,放热时间减少80.2%.  相似文献   

9.
利用聚乙二醇(PEG)为主体,加入无机纳米材料蛋白石(Opal),制备出的新型的有机-无机体系的聚氨酯/Opal固-固相变储能材料,利用了IR、^1HNMR、DSC、POM、TG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该聚氨酯型相变材料具有较高的相变焓值、适宜的相变温度、热性能稳定和相变过程中不产生液体等特点。同时,加入天然纳米无机材料蛋白石后,不仅提高了材料的相变焓值,而且提高了其结晶性能,促使其结晶速率加快,结晶呈现出很规整的球晶状态。  相似文献   

10.
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M1可以有效降解大豆甾醇侧链得到雄甾-4-烯-3,17-二酮(AD)和雄甾-1,4-二烯-3,17-二酮(ADD)。通过该菌株细胞和细胞裂解液对底物AD的转化,表明了该菌株中存在甾酮C1.2位脱氢酶。利用酶活测定中活力高的细胞裂解液可以有效地降解大豆甾醇生成ADD。  相似文献   

11.
相变储能材料的相变过程温度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集总参数法和矩形相变等效比热假设建立了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温度模型.该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利用该模型定量研究了环境温度、相变潜热、相变温度范围和换热效率等多种因素对相变行为的影响,初步得出如下结论:环境温度对相变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影响,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该二时间呈指数形式下降;相变材料的潜热对相变开始时间没有影响,对相变持续时间有明显影响,持续时间随潜热线性增加;相变温度范围对相变开始时间也没有影响,而相变持续时间随相变温度范围的增加平缓地增加;相变材料与环境之间的换热效率显著影响相变过程开始和持续的时间,二者随换热效率的提高呈指数形式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相变材料可以与传统建材复合成具有蓄热和调温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本文结合相变蓄能材料的性质、优点,把相变蓄能材料划分为三类,分析了其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以后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鲜艾叶与干艾叶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比较鲜艾叶与干艾叶的挥发性成分。考察了不同萃取头和萃取温度对艾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以选用65 μm PDMS/DVB SPME萃取头和60 ℃水浴加热时萃取效果最好;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共鉴定出5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烃类、芳香类和醇类物质,占总峰面积90%以上。鲜艾叶与干艾叶均含有莰烯、1-辛烯-3-醇、α-水芹烯、邻聚伞花素、桉油精、石竹烯等,此外又各自具有特有成分,表明艾叶在干制后其挥发性成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使用正规溶液模型的Scatchard-Hildebrand方程对调合石蜡的熔点、浊点以及固-液和组元相变速率进行了计算.以切片石蜡作为被调合石蜡的计算结果表明,烷烃的相变温度和切片石蜡相近时,该烷烃对调合石蜡的熔点、浊点以及相变动力学特性影响较小.增加C22类轻质烷烃的质量分数,调合石蜡的熔点、浊点降低;熔程内较低温度下,轻质烷烃相变速率变慢,重质烷烃相变速率变快.增加C35类重质烷烃的质量分数,调合石蜡的浊点升高,熔点呈现复杂的变化,对C24以下烷烃的相变速率几乎没有影响,C25以上烷烃在熔程内较低温度下相变速率变慢.计算结果可以为相变储能中选用具有适当相变温度及相变动力学特性的调合石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提出相变控温储能材料机敏控制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技术途径.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将相变材料掺入使之与混凝土结构一体化,利用相变材料在特定温度范围的热效应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场,从而机敏控制温度应力防止温度裂缝.通过自行设计的温度测试系统,对相变控温混凝土控温性能进行实测研究,结果表明:相变材料不但可以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最高绝热温升值,而且可以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从根本上防止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对地源热泵供热系统中,利用低谷电蓄能的相变蓄能装置进行研究,以提高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在研究中对相变材料蓄热装置结构进行改进,提高了相变材料蓄热能效.利用相变材料能量守恒原理,确定合理的边界条件,对蓄热工况的传热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优化.模拟结果显示,当蓄热初始条件相同时,不同装置结构中相变材料发生相变的程度会不同,出现死区的面积也不同;结合相变材料传热特性和过程,通过改进装置结构,采用螺旋管中间连通直管段的圆柱体蓄热装置,改善了蓄热效果,解决了相变材料熔化过程存在死区的问题,相变材料熔化率由原来的72%提高到93%,蓄热总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还对采用低谷电蓄热、高峰用能放热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相变材料蓄热可充分利用谷电,节约运行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震荡损伤对大鼠海马区代谢物水平的影响及其病理机制.方法:将2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PCS组(n=15),采用Marmarou改良法复制大鼠脑震荡损伤模型,对脑震荡24h大鼠及对照组大鼠进行1H-MRS扫描后处死,对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的残存锥体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数量.结果:1H-MRS扫描结果显示,PCS组大鼠左侧海马区NAA/Cr水平(0.824±0.17)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299±0.12),P<0.01;PCS组大鼠右侧海马NAA/Cr水平(0.792±0.17)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287±0.18),P<0.01.PCS组大鼠海马CA1区小血管扩张淤血,锥体细胞呈代偿肥大与凋亡并存状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CS组大鼠海马CA1区NeuN阳性细胞数量(176.17±26.92)较正常对照组(228.33±26.34)明显减少,P<0.05;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PCS组海马CA1区凋亡细胞的数量(48.03±5.46)较正常对照组(35.49±7.75)明显增多,P<0.01.结论:脑震荡后大鼠双侧海马区神经细胞的代谢物水平均下降,海马CA1区残存锥体细胞数量减少和凋亡细胞增多,后者可能是代谢物水平变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水溶性膦铑配合物TOPP/RhCl3对1-十二烯水/有机两相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性能。主要考察了反应温度、P/Rh摩尔比、水相pH值和溶剂等因素对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得到了以十三酸为主的反应产物,这一结果至今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相变贮热材料是绿色材料,种类达4300多种,具有清洁和节能等优点。系统地介绍了相变贮热材料分类及其特点,讨论了相变贮热材料在太阳能热动力发电、航天器仪器仪表的恒温控制、舱外航天服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相变蓄热水箱的发展现状,结合家用生活热水系统相关设计规范及标准,对相变水箱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相变水箱的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首先建立了相变水箱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蓄放热阶段水温响应特性、相变材料温度及液相比等参数,对相变水箱的蓄放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另外,比较分析了不同相变层厚度参数对相变水箱蓄放热过程的影响,并对相变材料的用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对于家用水箱,增设相变材料层可以延长水箱蓄热过程;在水箱放热过程中,放热时间随着相变层厚度的增加呈现先延长后缩短的变化趋势;与其他相变厚度的模拟工况相比,相变层厚度为30 mm时,水箱的释热性能最佳,放热时间较普通水箱增加10%左右,且维持水温处于较高温度的时间有所延长.可见相变材料的蓄放热特性直接影响着家用水箱的性能,寻求相变材料的最优用量可为相变水箱的设计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