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选育苏云金杆菌新菌株的过程中,最终筛选出一株毒力效价较双亲分别提高41%和117%的新菌株3^#,该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谱及晶体蛋白多肽均与双亲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
平菇与香菇原生质体融合新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菇与香菇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经初筛获得5个新菌株,其茵丝生长速度、纤维素酶活力(FPA酶活、CMC酶活)、木质素酶活力(漆酶酶活)得到明显提高,其中R23菌株在26℃下培养茵丝生长速度最快,且漆酶产酶能力显著高于亲本,R8茵株最耐高温,R24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表现最优;酯酶同工酶谱分析结果显示R4、R15、R24新菌株含有香菇和平菇双亲的酶谱条带.  相似文献   

3.
产α-ALDC的枯草芽孢杆菌原生质体融合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2株产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枯草芽孢杆菌3226-5和V-20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初步探讨了2菌株较适宜的融()条件.对获得的几百株融合子进行酶活比较,从中得到20株酶活比双亲高的菌株.  相似文献   

4.
通过金霉素链霉菌和龟裂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出的融合子56-2菌株,其酯酶同工酶谱与双亲有显著差异,产抗生素能力及遗传稳定性均优于金霉素链霉菌3#,发酵产物四环素符合中国药典的各项指标,并具有抗噬菌体P5,P8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黑曲霉和假丝酵母属间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PEG促融剂使经硫酸二乙酯灭活的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W25原生质体与假丝酵母(Candidasp.)Y002原生质体融合,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获得能利用羧甲基纤维素作唯一碳源生长的杂种酵母FACC.经遗传特性、碳源同化及DNA含量等项目分析,表明杂种菌株FACC与双亲菌株有区别,并进行酶活与SCP产量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平菇的杂交菌株是通过单核菌株营养突变体的种内原生质体融合而产生的。营养突变体则是用N——甲基——N′——硝基——N——亚硝酸(月爪)处理捣碎了的菌丝体而得到的。它们中的一个来自241 ss8菌株,它在基础营养基中生长需要尿嘧啶;另一个来自235 PSA菌株,它在基础营养基中生长需要甲硫氨酸。用聚乙烯乙二醇使这两个营养突变体的混合原生质体融合之后,在含有琼脂的基础培养基平板里形成许多菌落。分离那些菌落可得到若干双核菌株,将它们培养在温度为25℃的锯末屑——米糠培养基中,然后转移到温度与光照周期性变化的条件下,子实体就形成了。子实体为灰色,与其亲本之一FMC241相似,而子实体原基形成的温度则与另一亲本FMC235相似。这样,杂种菌株就具有双亲的特性,酯酶同功酶谱的分析也显示了杂种的这种本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金霉素链霉菌和龟裂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选育的融合子56-2菌株,其酯酶同工酶谱与双亲有显著差异,产抗生素抗生素及遗传稳定均优于金霉素链霉菌2^#,发酵产物四环素符合中国药典的各项指标,并具有抗噬菌体P5,P8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四环素产生菌15^#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报道了采用放线菌菌丝准性杂交的方法选育出四环素产生菌15 ̄#新菌株。研究结果表明:新菌株与亲本相比较,具有良好的耐低溶解氧浓度的特点,即在相同条件下,增加摇瓶装量,新菌株发酵单位高出对照17%。  相似文献   

9.
<正> 西北民族学院学生来自陕甘宁青新五省区,1985年在校学生1640名,共29个民族,其中双亲为异族通婚的335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40%。测定这些学生的体质现状,并与双亲为同一民族的学生比较,以观察异族通婚后代与本族通婚后代间身体形态和机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酿酒酵母A001与克鲁维酵母Y034进行属间原生质体融合,得到融合株AY023,该株具双亲优良性状,在45℃条件下,通过优化发酵基质成分,以15%的葡萄糖浓度进行厌氧发酵产酒率7%,为理论产率的91.5%。  相似文献   

11.
棘孢小单胞菌原生质体的融合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诺霉素(Micronomicin,MCR)产生棘孢小单胞菌(Micromonosporaechinospora)为出发菌株,诱变筛选得到一株链霉素抗性菌株,抗性菌株的原生质体分别用紫外线照射和热处理致死,通过单亲致死原生质体融合,以链霉素为选择条件选出融合株,经摇瓶发酵并结合薄层层析扫描(ThinLayerChromatography,TLC)分析,筛得4株MCR百分含量高于亲株的融合子,MCR百分含量达到90%,效价1076u/ml,分别比亲株提高15%和11%,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双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了苏云金杆菌新菌株。着重对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灭活及融合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3.
担子菌LMPQ39与CSP的原生质体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有抗菌作用的担子菌CSP的高温敏感性为标记,将CSP的原生质体与经热灭活的LMPQ39原生质体融合.融合条件为30%的PEG-6000,30℃温度下处理20min.融合后得稳定融合子1株(F1),融合频率为1.1×10-4.对融合子的初步生化分析表明:其抗菌试验呈阳性;CMC(按甲基纤维素)酶活为0.308U;玉米粒上生长良好;其酯酶同功酶谱异于双亲但在双亲谱带范围内,并偏近于LMPQ39.对其外观形态、显微结构及超显微结构的观察表明:融合子的形态结构异于亲株但遍近LMPQ39.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双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了苏云金杆菌新菌株。着重对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恶劣活及融合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了S. carlsbergensis Ⅰ和Ⅱ,分别用热和碘乙酰胺(CIA)双灭活原生质体,在聚乙二醇(PEGMW6000)诱导下进行融合,得到了双亲株融合子,并对形态观察、发酵性能、凝集性作了测定,以及对细胞可溶性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谱带进行了分析,认为获得的融合子具双亲特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两株单一优良性状差异显著的高山被孢霉菌株F24和G12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再采用双灭活或流式细胞分选法筛选优良性状相结合的高产菌株,对双亲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融合和再生的相关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双灭活和流式细胞分选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发现,采用培养16 h的高山被孢霉菌丝于混合酶液(蜗牛酶15.0 mg·m L~(-1)、纤维素酶6.0 mg·m L~(-1)、溶菌酶0.5 mg·m L~(-1)和几丁质酶0.2 mg·m L~(-1))中30℃酶解4 h为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并探究得出两种融合子筛选方法的最佳方案,成功筛选出融合子,进一步再生培养验证ARA产量,最终挑选出一株ARA产量达6.32 g·L~(-1)的高产菌株.以前尚未发现此方法在高山被孢霉上的应用,为高山被孢霉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对生产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酿酒酵母(S.cerevisiae)菌株R1进行复合诱变和原生质体融合。采用酶解法获得出发菌株S.cerevisiae R1的单倍体菌株hR10,对其进行UV和DES复合诱变,筛选出了4个单倍体正突变株DR1-3、NM14、NM39和NM45。制备了单倍体正突变株的原生质体,采用热灭活和UV灭活法灭活双亲原生质体,在聚乙二醇(PEG)的诱导下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筛选得到融合子F35,其生产 SAM的产量为22.5 mg/L,与出发菌株R1(11.1 mg/L)相比,提高了103%,并且能够稳定遗传。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F35发酵生产SAM的培养基和发酵时间,优化了的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100 g/L,蛋白胨10 g/L,NH4H2PO44g/L,NH4Cl5g/L,MgSO40.1g/L,KH2PO46 g/L,发酵时间为72h。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4个原生质体融合株(T1、T2、T3和T4)及其亲本糙皮侧耳831和师大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进行了出菇试验.结果表明:6个菌株的最适氮源、碳源、pH和温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出菇试验表明,融合株T4的生物学效率为133.2%,高于两个亲本,是一株值得推广应用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七株根瘤菌的DNA同源性,证实从新疆新分离到的一些慢生根瘤菌与数值分类选定的新疆慢生根瘤菌群的中心菌株A—IBS的DNA同源性为77—100.3%;与已定种的根瘤菌的模式菌株R.huakii103、R.tropici899 Agorh、Canlinodans571、R.fredii205的DNA同源性分别为66.75%、45.73%、2.61%、30.61%。结果证明,这些菌与原有的已研究的新疆慢生根瘤菌聚成一群,进一步证明新疆慢生根瘤菌群有可能为根瘤菌的一个新种或新属。  相似文献   

20.
以龟裂链霉菌(Sterpomyces rimosus)98#和76#为出发菌株,分别用溶菌酶制得2个亲本的原生质体,其中76#采用15 W紫外灯下30 cm照射25 min,100 %灭活,用PEG诱导进行了原生质体的融合.通过比较菌落外观、颜色挑选融合子328株,结合前期代谢情况进一步筛选高单位的融合菌株8株,经反复传代考察融合子的稳定性后得到1株新菌株102#,其发酵单位比亲本提高了1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