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深V型艇与圆舭型艇的阻力和耐波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高速排水型艇深V型和贺舭型在相同主尺度情况下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模型阻力试验结果知,深V型的静水阻力与圆舭型相比,其增加值均小于7%.特别是随着航速增大,两者的阻力差值趋减小.在规则波中迎浪情况下的耐波性试验表明,两种艇型的横摇、纵摇、垂向加速度和失速均有明显的差别.高速排水型艇如果采用深V型,可望获得良好的耐波性.  相似文献   

2.
高速排水型艇上安装首压浪条,是压制首部兴波和飞溅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措施。但通常只有当Frn>1.0时才有减阻作用[1]。为了扩大首压浪条减阻的速度范围,上海交通大学船模试验池对此曾进行了专门的试验研究。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高速排水型艇上应用首压浪条并配合适当的尾压浪板,不但能使船首兴波和飞溅有显著的改善,而且还有下列三方面的收效:(1)首压浪条的减阻速度范围可由Frn>1.0扩大到Frn>0.5。(2)在所试验的速度范围内总阻力下降约6.5%,剩余阻力减少14%以上,即当保持相同马力的情况下,可使实艇设计航速提高1.5节以上。(3)不但能提高航速,而且对艇体的耐波性亦可望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3.
根据8条船模在不同初始状态下的试验结果,讨论了初始纵倾对阻力的影响.初始纵倾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傅汝德数Fr.只有在较高Fr时,采用初始纵倾可望得到降阻效果.长度排水体积系数、纵向浮心位置和尾板相对宽度是影响初始纵倾减阻效果的参数.文中归纳不同艇型在初始尾倾为0.5°时的试验资料,给出了用这些参数表示的减阻表达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艏艉附体对单体复合船型水动力性能的影响,以某单体复合船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组合附体及尾板方案开展了水池模型试验.通过不同附体方案的模型静水阻力和耐波性试验,分析了半潜体、艏鳍及尾板参数对单体复合船型水动力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半潜体、艏鳍及尾板对复合船型静水阻力均有影响,但影响机理不同,艏部组合附体使复合船型的耐波性得到大幅提升,尾板对耐波性的改善贡献较小.试验结果能为组合附体和尾板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宽比LP/BPX是影响滑行艇静水阻力的重要参数.根据斜升角为12.5°的DTMB-62滑行艇系列阻力试验结果,分析了长宽比对阻力的影响.这种影响除与体积付汝德数FΔ密切相关外,还与其他参数,诸如静浮时的排水量及重心纵向位置等有关.同时给出了根据62系列资料所得的最佳长宽比曲线.这些图谱可供实际滑行艇设计应用,并可望获得良好的阻力性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应用回归分析方法估算高速排水型艇的阻力。为了用于初步设计阶段的阻力预报,根据船型参数对静水阻力性能影响的分析,认为F_N(或F_(N▽)),L/▽~1/3,x_B 和C_B 是比较重要的,因而把这些参数选作为回归参数。由38艘高速排水型艇的资料得出了湿面积系数公式,在95%情况下,估算所得与实际值相差在±2%之内。由回归分析所得剩余阻力系数C_R 和试验测量值之间的平均误差为5.84%~6.58%。当F_(N▽)>1.5(或F_N>0.65)时,该误差值将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7.
STOLKRAFT船型是集滑行艇、气垫船、高速双体船优点的复合衍生船型,本文介绍了STOLKRAFT船型特点,分析了模型试验结果,以及实船阻力性能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估算滑行艇的水动力性能,基于RANSE VOF求解器,选取滑行艇拖曳阻力模型实验和耐波性模型实验,采用切割体网格和整体动网格技术,对滑行艇在静水中的高速直航和在规则波浪中的迎浪运动进行了多自由度数值模拟.为验证模拟的真实性,将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可以准确且高效地模拟滑行艇在静水以及波浪中高速航行时的运动姿态和水动力特性,为滑行艇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证明了d2k=δ2k=d2k≥b2k,其中d2k、δ2k、b2k分别表示A(BMp)在lNg中的kolmogrov、线性、Bernstein型2k-宽度,d2k表示AT(BlNq′)在lMp′中Gel′fand型2k-宽度,这里A(BMp)={Ax:x∈AlMp,‖x‖p≤1},其中A是一个N×M的CVD矩陈(N>M=rankA,M是奇数),1p+1p′=1,1q+1q′=1(1≤q≤p<+∞,p≠1).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FTIR技术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用Fineman—Ross法、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NLS法)、置信区间法计算了甲基丙烯酸三甲基锡酯(TMTM)、三乙基锡酯(TETM),三丁基锡酯(TBTM)和三苯基锡酯(TPTM)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竟聚率,NLS法的数值分别为:r1=1.07,r2=0.63(TMTM/MMA);0.87,0.62(TETM/MMA);0.62,0.58(TBTM/MMA);0.68,0.60(TPTM/MMA),并计算了各单体的Q和e值,讨论了不同取代基结构对其共聚合相对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双尾鳍船型目前普遍应用于浅吃水肥大型的运输船上,对改善其阻力、推进性能和耐波性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然而在相对较瘦的小型渔船上未见有所应用、作者通过理论分析,在国内提出在渔船上采用双尾鳍船型。本文对浅吃水渔船的尾鳍形状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就设计的两种不同形状的尾鳍船型进行了阻力、推进和耐波性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只要尾鳍合理,可使其阻力、推进和耐波性能优于普通的双桨渔船以及目前渔民惯用的三机三桨推进的  相似文献   

12.
高速双体船兴波阻力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理想流体的势流理论为基础,建立高速双体船的模型,由于双体船每一片体长宽比L/B很大,兴波接近于线性理论,计算时在船体表面及自由表面布置Rankine源,采用线性自由表面条件,对片体方尾后自由表面作特殊边界处理,从理论上预报了高速双体船在不同Froude数,不同片体间距船宽比时,船体周围的流场分布,船体内、外侧表面的波形、压力分布以及兴波阻力系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平头蜗尾船型系列试验的结果,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给出了剩余阻力系数和湿表面积系数回归公式,编制了可供设计平头蜗尾船型估算有效马力EHP的阻力图谱及相应的湿面积系数图谱,图谱适用范围:L/T=26~34;B/T=4~6;C_B=0.54~0.66.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水陆两栖飞机高性能复合船型在规则波中航行时的耐波性能,开展数值计算和水池试验研究,得到水陆两栖飞机高性能复合船型在规则波中航行时的受力及运动响应。通过对比数值计算结果与水池试验结果可得,结果趋势基本相同,阻力平均值、纵摇双幅值、升沉双幅值和重心垂向加速度双幅值误差均在10%以内,表明数值计算精度较高,且研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5.
设T=(A,B,0,JA*J)∈B(H⊕H),其中A,B∈B(H),共轭变换J为H上满足J2=I且任给x,y∈H,都有〈Jx,Jy〉=〈y,x〉的反线性映射。研究了算子矩阵T的单值扩张性质以及Browder定理在紧摄动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设计并制备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多层SiC/Al合金复合材料,对其进行了弹道冲击测试。其中结构A为具有两层陶瓷板和一层金属内衬板;结构B为具有三层陶瓷板和两层金属内衬板。具有三层陶瓷板的结构B,相对于具有两层陶瓷板的结构A,在弹道冲击作用下,表现出较好的结构完整性。弹道冲击后,作用于结构A的弹体质量损失大,但是其长度损失小。对于结构B,单层陶瓷板厚度较小,但是对弹体的磨蚀作用强于结构A。陶瓷/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个整体,金属内衬板自身也吸收一部分冲击动能,从而导致了向后的变形,同时也产生阻力对断裂锥和弹体进行减速。此外,弹-靶结合瞬间产生巨大的热量,导致弹体发生部分熔蚀,也是弹体质量和长度损失的原因之一;同时金属内衬板也发生部分熔化。  相似文献   

17.
陆基武器移植对舰船的要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就我国舰炮武器的现状及未来海战的需要,分析了我国建设舰艇末端防御系统的可行方法,据同基武器移植上舰以建设我海上力量。与武器发射过程密切相关的舰船耐波性特征量的研究是陆基武器移植上舰的关键。通过两船耐波性特性量的比较研究,说明当船的耐波性较好时,该船就比较适宜于陆基武器的移植。  相似文献   

18.
The giant magnetoimpedance (GMI) effect in as-quenched FeZr7B4Cux (x=1.0-2.5) ribbons is reported. The as-quenched FeZr7B4Cux (x=1.0-2.5) ribbons were prepared by the vacuum melt-spun processes withthe quenching speed of 37m/s. The magnetoimpedance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at room temperature, where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the length of the ribbons in the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dc fields. Results show that values Z (impedance), R (resistance) and X (reactance) forboth H=0A/m and H=5127A/m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ac frequency.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skin effect mechanism. The GMI effect almostcan not be found in the Cu content (mass fraction) range x 1.5%. With increasing Cu content x > 1.5%, the GMI effect become evident for as-quenched FeZr7B4Cux (x=1.0-2.5) ribbons. GMI ratio (Z(0)Z(H)/Z(0)) in as quenched Fe86.5Zr7B4Cu2.5 with melt-spun quenching speed of canreaches 33.69% at H=5127A/m. This indicated that good GMI properties can be also obtained in as-quenched FeZrBCu ribbons without annea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