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避暗实验、Y型迷宫实验等行为学方法,及神经细胞的HE染色法研究神经死亡抑制剂(简称NDI)对于C57Black/6J小鼠全脑缺血30 min后再灌注大脑海马区的影响。试验表明,与缺血模型组相比,行为学实验中给药组记忆能力增强(p<0.05);免疫染色法实验则为给药组小鼠大脑海马CA1区完整细胞染色数量明显增多(p<0.05)。因此得出,NDI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大鼠脑组织不同时间病理学改变情况.方法随机选取66只成年Wistat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n=6)、观察1组(脑缺血组,n=24)、观察2组(脑缺血再灌注组,n=36).采用线栓法制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后HE染色,并分别采用TUNEL法和电镜观察大鼠缺血灌注损伤后神经元凋亡情况和细胞凋亡形态的变化.结果大鼠缺血再灌注后0~63 h时其神经功能损伤最为严重,伴随时间的延长逐渐能得到轻微缓解和改善,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明显好转,之后再次出现加重的趋势.研究发现:再灌注后神经元会出现凋亡,TUNEL阳性细胞集中在灌注后病灶中心的边缘区域以及皮层区.结论线栓法制备动物脑组织缺血灌注模型能有效用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的临床分析,局灶区的神经元以凋亡、坏死为主,其中轻度脑缺血主要以神经凋亡为主,中重度缺血主要以坏死为主.  相似文献   

3.
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对小鼠学习记忆和脑内氧化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血管性痴呆(VD)动物模型,并探讨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对小鼠认知障碍和脑组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的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清醒小鼠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手术方法,应用跳台法、避暗法、Morris水迷宫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通过HE、尼氏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用生化分析方法检测脑组织中SOD活性、MDA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再灌注能导致小鼠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模型VD小鼠SOD的活性降低(P<0.01),MDA的含量增加(P<0.01).结论 反复脑缺血再灌注能引起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这可能与脂质过氧化反应、自由基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缺血时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利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考察缺血1 h、2 h和4 h后再灌注1 d、4 d、7 d和14 d的不同时间点时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梗死面积.结果显示缺血2 h组存活率较高,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论为缺血2 h为最适合的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缺血时间,可以为评定后续实验中药物药效指标和选择缺血时间窗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德伟  朱红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6):40-41,50
目的:研究银杏黄酮磷脂复合物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NF—κB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分别于缺血90min后再灌注6h、24h、72h。缺血前1h及随后每6h灌胃给药。测定脑组织中的NO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内NF—κB的表达。结果:NF—κB明确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组手术侧半球的海马及皮质,NO水平明显升高。银杏黄酮磷脂复合物可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NF—κB的表达和NO含量。结论:银杏黄酮磷脂复合物预处理可以通过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NO水平和NF-κB的表达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是否参与了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栓线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观察血清和脑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的变化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7-硝基吲唑对再灌注期间两者的影响.结果脑缺血45 min再灌注2 h后血清及脑组织中NOS活性及NO含量增加,再灌注8 h达高峰.7-NI能显著抑制再灌注期间血清及脑组织中NOS的活性及NO的含量.结论 NO和nNOS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大鼠线栓法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进,探讨影响模型成功率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参照改良的Zea Longa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模型成功。结果:模型成功率60%,部分大鼠出现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大脑中动脉破裂、麻醉意外等问题。结论:改进后的模型成功率相对提高,制作良好的栓线、熟练的操作和体重合适的大鼠是制作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缺血模型组(IR)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RG),缺血2h再灌注24h后,评价神经功能状态,测定脑梗塞体积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SO组相比较,IR组和RG组的GSH-PX和SOD活性降低,而MDA含量升高。GSH可以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行为障碍,减少脑梗死体积(P<0.05);可以降低脑组织MDA含量,提高脑组织GSH-PX、SOD活力(P<0.05)。结论:GS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少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银杏黄酮磷脂复合物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NF-κB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分别于缺血90min后再灌注6h、24h、72h。缺血前1h及随后每6h灌胃给药。测定脑组织中的NO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内NF-κB的表达。结果:NF-κB明确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组手术侧半球的海马及皮质,NO水平明显升高。银杏黄酮磷脂复合物可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NF-κB的表达和NO含量。结论:银杏黄酮磷脂复合物预处理可以通过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NO水平和NF-κB的表达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立稳定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对于研究缺血性脑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建立一种易操作、成功率高、稳定性好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使用70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健康雄性C57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10)、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进线组(n=30)及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进线组(n=30),参照Zea Longa法,在线栓的选取、血管分离及处理、线栓插入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检查脑梗死体积及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上的病理改变来分析确证模型成功率及稳定性.结果 表明:ECA进线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2~3分比率占70.0%,CCA进线组占43.3%;ECA组和CCA组术后存活率分别为90%和66.7%,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体积和组织病理学,ECA进线组与CCA进线组之间均无差异(P>0.05).采用颈外动脉进线方式与颈总动脉进线相比,脑梗死体积同样稳定且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VEGF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心区、半影区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线检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光镜检测对模型予以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缺血3h及缺血3h再灌注3,6,24,72h缺血中心区及半影区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观察相应时间点缺血中心区及半影区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VEGF呈阳性表达,缺血3h及缺血3h再灌注3,6h中心区及半影区VEGF表达明显增强,缺血3h再灌注24,72h缺血中心区VEGF表达接近正常,而此时半影区呈升高趋势,24h达到高峰,72h有所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P<0.05).相应神经元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 正常脑组织中VEGF呈弱阳性表达,缺血半影区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增强.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中心区神经细胞以坏死为主,半影区以神经细胞以凋亡为主.提示VEGF对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细胞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洁  车玉琴  康志伟  林巧 《广西科学》2010,17(3):255-258
采用Longa大鼠大脑中动脉内栓线阻断法制备动物模型,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小脑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持续性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RNA在大鼠的小脑皮层有动态表达,第1天、第3天和第5天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7天、第10天和第14天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小脑皮质出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动态表达,远离梗死灶的相关部位脑组织继发损害机制可能与神经抑制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由于大鼠的脑血管分布与人类酷似,因而用大鼠建立其动物模型。大鼠血管阻断法模型有四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模型(4-VO)、三血管阻断再开放模型(3-VO)、二血管颈总动脉模型(2-VO)及大脑中动脉模型(MCAO)。血管内栓塞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有颈内动脉注射微小栓子模型、舌下静脉注入铁粉模型及左心室注射液体石蜡模型。另外还有光化学诱导模型及血管性痴呆自发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缺血再灌注对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机制及依达拉奉的干预作用,利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22 h(术后24 h),按照Zea Longa 5级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大鼠脑组织,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的改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Aβ)及其前体(APP)的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之相比,6和10 mg/kg的依达拉奉可不同程度改善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缺损症状,尤其是10 mg/kg依达拉奉组的大鼠症状改善更为明显(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脱失明显,而治疗组可减轻这种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提示,在模型组中Aβ、APP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在不同质量分数依达拉奉组中,Aβ、APP含量均减弱(P0.05)。由此得出,缺血再灌注可能通过上调淀粉样蛋白Aβ及其前体APP而引起神经元细胞损伤,而依达拉奉可能通过对它们的抑制起到保护神经元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黄精丸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大鼠提前30d灌胃黄精丸(相当生药量2~10g/kg)后,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黄精丸组脑功能受损程度明显改善,脑组织SOD与GSH-Px水平显著升高,MDA、IL-1β、TNF-α水平显著下降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黄精丸对大鼠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各种炎性因子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观察补肾醒脑方对缺血再灌注造成损伤的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中My D88信号传导通路影响,探讨该方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靶向性防治机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造模成功后随即等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吡拉西坦组(C组)、补肾醒脑方组(D组),每组12只灌胃给药。第3 d、7 d检查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1周后检测大鼠脑组织中My D88的含量。D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较B组改善明显(P0.05);D组脑组织中My D88表达减少程度虽与C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补肾醒脑方能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造成损伤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神经损伤的症状,降低大鼠模型脑组织中信号传导转接蛋白My D88,抑制炎性反应保护大脑组织。  相似文献   

17.
小鼠尾静脉注射胶原蛋白与肾上腺素的混合诱导剂诱导体内血栓形成,观察复方沙棘对小鼠体内血栓的影响;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术(MCAO)制作大鼠缺血性脑梗塞模型,观察复方沙棘对大鼠行为障碍和脑梗塞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方沙棘(22.8,45.6g/kg)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的小鼠体内血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复方沙棘(9.98,19.95g/kg)能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的行为障碍,可减少大脑中动脉阻断所致的脑梗塞范围.提示复方沙棘对大鼠脑缺血、脑梗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