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义的北方,指包括我国东北、北部、西方及西南偏北的一部分,地垮西藏至黑龙江的辽阔地区,基本与通常所说的“草原”或古代“游牧”部落地域相当。狭义的北方,指辽宁省辽河以东至内蒙古西境及陇西,即考古界称的“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相比而言,黄河中游、下游的农耕氏族部落先民,迁入“狭义”北方与中原交界地带者较多(尤其是耕牧交错地区),迁入其它的北方地域者较少。按传统说法,父系氏族社会(即“五帝”时代)形成的“五大民族集团”中,“西戎”与“北狄”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而广义北方区域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却反映出绝大部分地区的氏族或部落还处在渔猎、农业或农牧并重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作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跨湖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其与它同一类型的下孙遗址,在器物形态及其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等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内涵迥异于附近地区发现的同时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可明确为浙江境内一个新型的、独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即跨湖桥文化。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有助于加深对浙江省境内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类型及其相互间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加强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3.
达斡尔族的哈拉、莫昆名称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符号,具有多重文化功能,依其历史演化进程依次似为:1.居住地域性标志;2.氏族标志;3.血缘关系标志以及确立婚姻关系的参照系:4.姓氏:5.父系家族;6.文化符号等。这种由语言符号逐渐演化至文化符号的历程充分地揭示了达斡尔族制度文化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外来文化交融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尤其是1992年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开展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后,不仅证明三峡是人类的发祥地,而且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文章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人提出了探讨性的意见,并对巴氏族部落的兴起、迁徙地作了粗浅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新石器时代的世界各地氏族先民,在交通、信息十分不畅的情况下,在不同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地区的河流或山川谷地内,顽强生息、劳动,创造了既有人类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物质与精神化。中国地域内的各氏族公社或部落,虽然互相有一定影响,但在发展中也呈现“多元”趋势,新石器早期化遗址在江南、江北均有发现,前仰韶化时代亦然。中国古代社会明因素在这个时期虽然已有,但较稀少。仰韶化时期的母系氏族化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黄河流域进步干长江流域的趋势。至龙山化时代,父系氏族古化、古城、古国等社会明迹象,仍是江北多于江南,因而古代社会明之源均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国已有上-F6000年的社会明史。  相似文献   

6.
瓯人是起源于我国东南的一个重要历史民族,为海洋稻作文化的创始者。其族众迁徙和文化散布,对我国南方及海外日本列岛等处影响深远。此等情况,颇值得探索。一、瓯人的起源及其文化特质瓯人上古居住在今苏南和浙东杭州湾一带。他们较直接的先民,为在这片地区创造河姆渡、马家浜、崧泽、良渚诸新石器时代海洋稻作文化系列的人群,可称为先瓯。瓯与勾通。据《广韵·侯部》,勾音有古侯、九遇两切,可读如瓯,抑或读如鸠。先秦时代立国于会稽而与齐鲁等中原诸侯国和荆楚争霸的越国,便是在瓯人中产生的方国。著名国君越王勾践之名,便是在本名“践”之前冠以“勾(瓯)”,即是自称为勾(瓯)  相似文献   

7.
基于泰森多边形、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文化遗址均呈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但存在单核与多核的差异。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的东、西部,以草鞋山、骆驼墩遗址群最为密集;崧泽文化遗址集聚于太湖东、东北部,以草鞋山遗址群最为密集;良渚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南部、东部,以余杭—良渚遗址群最为密集;马桥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东部和西南部,以上海西部的马桥、湖州—长兴、海宁—海盐一带的遗址群最为集中。马家浜至崧泽时期遗址呈多核心特征,崧泽至良渚时期遗址由多核变为单核,马桥时期遗址聚集区重现多核心特征。(2)随着气候、地貌、社会结构的演变,遗址密集区的分布趋势、连续性及密度相应变化。遗址密集区分布呈现出由太湖东、西部先向太湖东、南部,再向太湖南部,最后向太湖东、西南部发展的趋势。遗址聚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在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逐渐增强,而马桥时期遗址密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较良渚时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对研究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证了今居广东与广西境被认作是越裔、土著的宁氏族人之本有秦人、汉族族体事实,提出了他们是从齐鲁境迁徙来与地方土著、越裔作出了融合的一支汉族遗裔  相似文献   

9.
《周礼》有关司法制度中保留了许多氏族制的残余。其中所载的复仇、发誓、象刑、众惩刑等反映了早期刑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周礼》所记载的司法条为我国法制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在浙江史前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创造了灿烂文化 ,在浙江史前史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有榫木构件的出现 ,经河姆渡文化人们的发展 ,其后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点。跨湖桥遗址的彩陶 ,与陕西临潼白家村老官台文化的彩陶 ,在风格上截然不同 ,分属南北两大系统。跨湖桥遗址刻划纹的发展 ,为良渚文化时期雕琢精细而优美的玉器纹饰的产生奠立了基础。跨湖桥遗址早期的年代 ,为距今 80 0 0多年 ,把长期停留在晚期的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推进到中期。  相似文献   

11.
木骨闾群队是柔然汗国形成过程中最早的社会组织,由不同氐族部落碎片组成,内部没有血缘关系,家庭或小家族构成这一群队的基础,群队成员处于平等地位,首领的权力基于本人的努力与才干。当居于核心地位的木骨闾家庭发展为家族,继而成为氏族后,柔然汗国的建立基础就得以奠定。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北方草原各部落。  相似文献   

12.
《周礼》有关司法制度中保留了许多氏族制的残余。其中所载的复仇、发誓、象刑、众惩刑等反映了早期刑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周礼》所记载的司法条文为我国法制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全新世古文明的诞生、发展和衰落与当时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为古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浙江省先后出现了上山文化、小黄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人类文明的兴衰随着气候干湿冷暖的波动而变化,温暖湿润的气候促进山区等相对干燥地区人类活动的繁荣,湿热气候导致的水域扩大则抑制地势低平地区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发展,而相对干凉的气候则有利于地势低平地区和沿海地区文明的发展与演进,同时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4.
百越是我国南方古代的少数民族,包括干越、于越、骆越、扬越、滇越、瓯越、闽越、山越等等许多支系,分布地域极为广泛,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都有(见《汉书·地理志下》)。今之浙江是古越族活动的中心(或说活动非常活跃的地区),春秋的于越,秦汉的东越(包括闽越与瓯越),三国的山越,均在浙江留下历史的痕迹。究其族源,确是源远流长。本文根据有关古文献与考古资料,对浙江古越族的历史活动、主要文化特征及其来源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以求正于史学界专家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华胥氏族公社兴起于新石器时代初(1万年前),为上承神话人物盘古氏、人皇、天皇、地皇的众多母系氏族公社之一,世代袭号称华胥氏.传至8 050年前时,居住在华胥渚(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的氏族内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她长大成人后因能为族人谋福利,被推举为公社首领,后发展为部落.华胥生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誉称为"人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去世后葬于华胥渚,战国后人民修陵建庙予以祭祀.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探讨“天鹅处女型”故事类型为何被布里亚特蒙古人当作族源传说的原因。文章认为人与动物婚配的异类婚故事在一些民族中被提升为建国神话或族源传说,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故事类型满足了建国神话和族源传说叙述模式的需要。而包括布里亚特蒙古人在内的北方古代民族的萨满教可以将异类婚故事中的动物配偶纳入到自己的神灵体系当中,从而在部落祖先和天神之间建立血缘纽带。  相似文献   

17.
金朝皇室女真完颜氏在辽代女真族中属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一支。在女真建国前和建国后,完颜氏形成并延续了与几个世家大族世代通婚的世婚制度。这一婚姻制度的形成有政治原因,但其起源于氏族社会的氏族外婚制,而且在这种制度中,女性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都反映了该民族的原始的萨满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人类学巨著《古代社会》是一本影响至深至远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该书中力图考证早期人类的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民主的传统,并以所有民族并无优劣之分的前提向读者说明:人类的各种主要制度特别是宪政文化中的民主精神来源于氏族社会,并一脉相承有迹可寻地延续了下来。然而事实是东西方两种文明以几乎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途径发展下来而形成了两种差别很大的文明形态。在摩尔根的书中谈到即将跨入文明社会的高级野蛮社会时,古希腊与古罗马成为了唯一被选择的例证,对于东方各民族的发展轨迹摩尔根却涉及甚少,东方文明中的君主专制体制沿续千年的事实在文中也找不到任何解释,这是一个令人存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福与吴越文化的海内外交流徐建春一、古籍中的徐福与海内外的徐福遗迹吴越地区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从这些神话传说中,可以窥及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因此,对吴越神话传说的研究,不仅可丰富吴越文化的内涵,而且还可另辟蹊径。前此,我们曾对大禹治水的传说和防风氏的...  相似文献   

20.
西藏地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 ,新石器时代的氏族主要是土著族及迁入的古越、华夏、羌、东夷人等。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 ,经民族融合 ,西藏地区主要的民族是以发羌为主的诸羌族 (其他族也都融合到了羌族 )。他们不仅和周围地区有经济、文化、宗教交往 ,而且从古至战国末 ,也与中原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的文化关系 ,充分说明西藏自治区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虽然赶不上中原地区 ,但他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顽强生存和劳动 ,对先秦时期的灿烂文化作出的贡献也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同时 ,他们也为秦汉时期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