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陵郧 《科技资讯》2006,(29):152-152
本文分析了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化解贫困生心理危机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王俊  罗俊 《孝感学院学报》2007,27(1):115-118
高校“双困生”是指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对象。本文拟从高校“双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分析其心理冲突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缓解与矫治高校“双困生”心理冲突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论"大跃进"的社会心理动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心理的影响,“大跃进”的产生也不例外。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趋利和从众心理,领导群体的定势心理,因长久贫困而产生的快富速强的浮躁心理,对“大跃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学校和社会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经济贫困并努力为他们解困的同时,却忽视了这批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除,陷入心理贫困的大学生,同样也是难以成才或者难以在他们本应达到的高度上成才。而要让贫困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同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5.
谢清 《科技信息》2010,(32):I0057-I0057
近年,高校出现了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出现了经济、心理两方面贫困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成因和对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90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问题不容忽视。加强“90后”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思想上进行“心理扶贫”,既是贫困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对此,从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诚信、感恩、就业等角度出发,分析“90后”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工作途径,切实做好“90后”贫困生“心理扶贫”。  相似文献   

7.
四川贫困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武安  黄梅 《科技资讯》2006,(1):145-146
调查报告通过大量的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对四川省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贫困不但给大学生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还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和心理。针对这些情况,笔者提出了如:建立贫困大学生捐助档案;帮助大学生“心理脱贫”等建议,对解决大学生贫困问题给予了政策上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大学生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附着于物质贫困,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引发了心理问题.贫困生已由单纯物质的贫困转变为物质、心理的"双因生".对此,应该引起社会及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要在解决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心理脱贫".  相似文献   

9.
刘芳  黄木长  梅清华 《科技咨询导报》2009,(23):221-221,223
当前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并猛烈冲击“象牙塔”,使高校大学生中出现贫富分层和经济贫穷与精神贫困的“双贫”现象。对贫困大学生来说,经济资助至关重要,但不能治“本”;精神与心理“扶贫”才是“立身之本”。高校管理者应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法宝帮助贫困生精神脱贫,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弱化贫富差距,使贫困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特困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海亮 《科技信息》2010,(32):I0051-I005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加,关注特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注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从心理和精神上帮助特困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关注特困生的心理健康,引领特困生走出心理困境,彻底摆脱“心理贫困”困扰,是高校特困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周芬芬  张瑶娟 《科技信息》2007,(13):154-155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902年《儿童与课程》中首次提出“教材心理化”,旨在解决好“逻辑的”(系统知识)与“心理的”(儿童已有的经验)二者之间的矛盾。杜威“教材心理化”主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进步作用,在今天仍具有时代意义。本文拟从“教材心理化”主张切入,阐述“教材心理化”的原则要求,并结合当前高职英语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能为当前高职英语教材改革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2.
“和”与“争”是伦理思想的两种互相对立的心理现象,客观存在于各种伦理思想之中。从中西伦理心理的比较中,揭示了“和”与“争”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及应如何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稳定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合作与斗争的关系,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伦理心理观。  相似文献   

13.
“落叶归根”一直是在美华人移民的心理依靠,但近年来,这种传统的心理开始出现变化,“落叶生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然,华人移民融入美国社会仍面临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中的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由于适应能力差,家庭贫困,人际交往等原因,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针对这些“特殊群体”,我们应积极关注,采取相应措施,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5.
贫困成因分析主要有两个理论取向: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我国城市贫困是在社会转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性”贫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困者的境况若长期得不到改善,“结构性”贫困就向“文化性”贫困发展,对贫困者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政府的反贫困政策不仅要消除“结构性”贫困,更应该着手“文化性”贫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轩欣 《科技资讯》2007,(21):171-171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状况不容忽视,其贫困心理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高校人才的培养。文章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贫困现状的分析,从社会、学校、贫困大学生自身三方面提出了实现心理脱贫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贫困生“心理贫困”对就业的影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瑾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7):115-117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贫困生面临双重贫困即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据调查,贫困生的"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可怕,它不仅影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还影响着他们的毕业就业。为此,缓解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帮助贫困学子心理脱贫,解决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履行育人职责,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加强就业指导,多方位服务贫困生就业;政府出台积极政策,提高贫困生的求职择业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边缘人群”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其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呈现着多种负面心态,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冲突和社会适应问题,并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城市边缘人群”子女进行心理干预和教育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城市边缘人群”子女的负面心理是在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其中社会文化心理、政策制度、家庭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城市边缘人群”子女进行心理干预和教育管理也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寻求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科技潮》2006,(1):57-57
如同身体感冒一样,心理也会患上“感冒”。这就是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感冒”的抑郁症。心理感冒“心理感冒”就是抑郁症,严格来说是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一时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中。心理抑郁可能由外界环境引起,比如失恋、工作不顺利、升迁受阻、身患疾病、气候变化等等,都可能是诱发抑郁症的外在因素。1.总感到情绪低沉,闷闷不乐;2.对生活感到没意思、没劲;3.自己感觉思维和反应总是比平时慢半拍;4.遇到事情常常自责、内疚,埋怨自己把事情搞糟了;5.容易疲倦、不愿活动;6.心态。能…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群体——“城市贫困人群”,他们主要由下岗职工、退休职工及其家属、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构成。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也一直持续不断,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以这些文章为基准,对城市贫困和致贫原因加以整理分析,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