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以人工手段孵化麦龙虾受精卵和培养仔虾的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实验证明受精卵经10ppm 的孔雀绿溶液处理后在自制的孵化瓶内用经紫外净水器处理过的循环水进行孵化效果最好;市售的霍伊思鱼卵孵化器不适于孵化麦龙虾卵,但可用来批量培养三龄以后的仔虾。  相似文献   

2.
1984--1985年,我们用越冬培育、切除单侧眼柄诱导成熟的12尾野生雌虾和5尾人工子一代,在水泥池(1.68×1.50×深0.5米)中,进行诱导产卵和幼体培育。本文介绍了人工育苗的基本方法,粗略地叙述了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的过程。野生亲虾的交配受精率为58。3%,人工子一代为60%,幼体成活率最高分别为11.7%和18.9%,并对交配受精率和幼体成活率偏低的原因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龙虾亲虾培育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00 L水缸中进行中国龙虾[ Panulirusstim psoni(Holthuis)]亲虾培育试验。亲虾按2 雌1 雄放养, 充气, 投喂虾类、贝类、鱼类等活鲜饵料。结果表明, 中国龙虾嗜好活饵,也食鲜饵, 不食粤海牌对虾料, 最爱吃虾类。致死水温为11℃以下, 12℃~13℃冻僵, 14℃~15℃反应迟钝, 16℃~17℃恢复摄食, 18℃~30℃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31℃以上易患病死亡。繁殖季节为2 月~10 月。当水温升到18℃以上, 雌雄拥抱交配, 20℃以上开始产卵及抱卵, 26℃以上孵化出叶状幼体。胚胎发育适宜温度为23℃~30℃。共培育出6 尾雌虾产卵并孵化出叶状幼体。其中2 尾雌虾1 年繁殖3 次, 3 尾1 年繁殖2 次, 1 尾1 年繁殖1 次。病害是困扰亲虾培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海南山蛭Haemadipsa hainana Song.et al的生长摄食和生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让海南山蛭在活兔身上吸血,幼体平均吸血量为0.7449g/10条,亚成体平均为7.6307g/10条,成体平均为20.4524g/10条。吸血过程通过肾孔排液量幼体平均为0.4007g/10条,亚成体平均为3.7568g/10条,成体平均为6.4512g/10条。宿主伤口流血量幼体平均为0.8404g/10条,亚成体平均为1.0725g/10条,成体平均为4.6486g/10条。在室内从幼蛭开始饲养,在活兔身上吸血四次,第一、二次为幼体阶段,第三次后为亚成体阶段,第四次后为成体,历期一年完成一生命周期。每次吸血量引起体重明显增加,使生长动态曲线上升相当距离,成为跳跃式生长曲线,每次吸血后几天内曲线明显下降,每次吸血后至下次吸血前这段曲线呈下降趋势。文章记述了交配产卵过程,在室内4~11月份为产卵季节,每次产卵历期平均47.5天,每条山蛭平均产下卵袋数6.7个,平均经20.4天孵化,每个卵袋平均孵化幼蛭9.3条,卵袋孵化率为77.4%。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蛤仔土池人工育苗中产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蛤行大批量亲蛤蓄养,人工诱导排放精卵进行研究。经过八年土池育苗并得到应用。亲蛤于育苗前70天左右移养于盐场纳潮沟,50天后再移于中低潮海区,有利于增长体重,提高饱满率,促使性腺成熟。阴干6—16小时后,流水4—8小时(流速15—35厘米/秒)人工诱导性腺成熟,则亲蛤精卵排放率达90%以上,再将精卵直接置于土池流动海水中让其受精、孵化,一般幼体发育正常。本方法适用于大面积土池人工育苗。此外,变温后流水诱导亲蛤排放精卵也可用于土池人工育苗。  相似文献   

6.
波纹龙虾人工繁殖及早期叶状幼体培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波纹龙虾的繁殖季节在5~9月,盛期在7~8月。雌虾可抱卵3次,其间隔为15~20 d。受精卵在水温27~30℃下,经过20~25d发育孵出叶状幼体,其数量多达3×10~5只。以单体培育、多体培育、群体培育3种方式培养幼体,投喂用鱼油强化过的丰年虫无节幼体,以存活率和变态率两个指标对比3种培育方式的效果,得出单体培育的效果最佳,经过69 d培育,幼体经过8次蜕皮,体长达4.68 mm。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青蟹 Scylla serrata(Forskal)离体卵人工孵化的结果。从雌蟹腹足内肢剪下受精卵,置于人工孵化蛹内孵育,16天后孵出溞状幼虫,孵化率达95%。青蟹 Scylla 梭子蟹portunus、龙虾 panulirus 等一些甲壳类产下的卵都是附着于雌体腹足内肢孵育。每年繁殖季节,渔民都捕捉大量怀卵雌蟹上市,致使母子同归于尽,对资源破坏很大。进行人工孵化,对于增殖资源很有必要。在青蟹的研究方面,Arriola 研究青蟹 Scylla serrata 的生活史,Chittleborough 研究澳大利亚长足龙虾 panulirus longipes cygnus 的孵化,Terao 和 shino研究日本龙虾 panulirus iaponicus 的胚胎发生,本实验选择青蟹受精卵进行离体孵化育试验。  相似文献   

8.
对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亲虾子代的跟踪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 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亲虾能产出携带WSSV的卵子,这些卵子可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孵化出无节幼体,并可以培育出Sou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在确认只有亲虾作为WSSV传染源的情况下,培育出的部分幼体和部分仔虾携带WSSV。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带WSSV的亲虾产出的卵及幼体,仔虾未检测到WSSV。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砂海螂(Mya arenaria Linnaens)幼体与稚贝的发育过程,根据其形态与行为生物学特征,可分为五个时期:浮游期幼体、第一变态期幼体、两营期幼体、第二变态期幼体和稚贝。 浮游期幼体包括担轮幼体、D形面盘幼体、壳顶期幼体,历时约5天,第一变态期幼体足发达,出现平衡囊和鳃原基,但仍营浮游生活,历时约5天。两营期幼体的外套膜后方部分愈合,开始形成水管,(?)营浮游和匍匐爬行两种生活方式,且以浮游为主,历时约10天。第二变态期幼体出现眼点,面盘萎缩,几乎完全营匐匐生活,历时约4天。稚贝初期在出水管的先端出现可伸缩、透明的膜状管,随着发育,此管逐渐萎缩消矢。稚贝期历时约45天.形成幼时时.足丝消失,完全转入埋栖生活。  相似文献   

10.
若干生态因子对双齿围沙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双齿围沙蚕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属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围沙蚕属。其个体肥大,是优良钓饵及海水鱼、虾、蟹类的饵料,经济价值高,出口量大,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点产品之一。国外早已开展大面积养殖。我国近几年来也开始了养殖,但其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还未过关。双齿围沙蚕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虽有一些报导,但生态因子对其变态、受精、孵化、幼体发育和成体发育尚未见较系统的报道。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为该种的人工育苗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沙蚕亲体采自浙江慈溪市龙山镇沙蚕养殖场,经人工培育至异沙蚕…  相似文献   

11.
黑天鹅分布于澳洲南部,全身黑色,初级飞羽白色,嘴为红色,属于大中型游禽,体重5~7.5公斤,成对活动栖息。上海地区除7~9月停产外,全年其他月份均能繁殖。每窝4~8枚卵,隔日产卵。卵椭圆形青灰色,重250~300克,孵化期35~38天。黑天鹅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少量昆虫。上海野生动物园在大面积湖泊散放混养各类游禽,每日定点饲喂,任其自由择偶交配,选址筑巢产卵,并采取自然孵化与人工孵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繁殖数。黑天鹅一般选择四周环水的小岛筑巢,材料以水草、稻草和一些杂草构成。孵化期雌雄轮流抱孵。孵化7~10天后取出人工孵化,可刺激其提早产下一窝卵。一般每年可人工取出3~4窝卵,6月份产最后一窝由亲鸟自然孵化至出壳,这样可大大提高繁殖率。  相似文献   

12.
河蟹土池人工育苗期间,由于受环境因素制约较大,同一地区大眼幼体变态成幼蟹的时间比较集中,易造成购销双方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作者已就室内工厂化育苗与土池育苗相配套的方法以期解决上述矛盾提出了见解。但仅具备土池育苗设施的厂家如何解决这类矛盾,其中的某些技术环节尚需进一步探索,故笔者通过实验并根据1996~1998年的生产性试验,提出几种延迟大眼幼体变态的方法以延长苗种销售时间,供育苗厂家参考。1材料与方法1.1大眼幼体来源第5期蚤状幼体变态成为大眼幼体第一天计为大眼幼体的第1d龄;用100目筛绢做成锥…  相似文献   

13.
澳洲淡水龙虾原产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最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因虾体粗壮威武,酷似海中龙虾,故称为淡水龙虾。该虾体色褐绿,螯的外侧顶端还有一膜质鲜红带,美丽好看,有较高的观尝价值,又被人们誉为红螯螯虾。 澳洲淡水龙虾具有六大特征:一是体大肥美,一般个体重100—200克,最大个体达到500克;二是生长快,产量高,该虾放养七、八个月就可养成成虾,当年放养的虾苗当年就可收获,每亩虾产量达400千克以上;三是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滑脆、味道鲜美香甜,风味别具一格;四是适应性强,能忍耐恶劣的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生物都需要两性交配才能生儿育女繁殖后代,但也有极个别的物种具有无性繁殖能力,大部分属于孤雌繁殖,就是不用与雄性交配,雌性动物就有生育能力,俗称自我克隆,比如蜗牛和水蚤等就具有自我克隆能力,而龙虾却没有这个能力。可是现在在德国有一种人工饲养的神秘龙虾居然被发现具有无性繁殖能力,令当地的科学家深感震惊,而且深表担忧,因为这种龙虾生命会流行致命的“龙虾瘟疫”,所以科学家呼吁,这种龙虾可以在养殖场里养殖,不可放到江河湖泊里。舒尔茨博士警告说:“这种神秘的龙虾在欧洲的各养殖场里很受欢迎,人们纷纷养殖,…  相似文献   

15.
暨驾是江河、水库捕鱼的工具,发展经驾捕鱼是致富的好门路。骂骂的人工繁殖和饲养管理方法如下。掌握好支配期,提高受精事出生后三年的母望驾经交配后产的蛋即可繁殖小暨变。母瓷令在各末和次年春可产蛋20枚左右,和鸭蛋一般大小。这时,如见母货率懒洋洋不愿捕鱼时,那就快要产蛋了。交配方法是将一只母爱鸳和两只公褒奖关在一起,让其早晚支配两次,用夜晚11点左右生的蛋进行孵化,其生命力最强,成活率也较高。生蛋期间是每隔一夜可生一个蛋。在白天捕鱼时生的蛋孵化效果最差,属无用的蛋。利用母鸡孵化和人工火听母餐董生蛋后一般不会…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饲料间的营养搭配,优化热带海参配合饲料及提高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人工养殖技术,本研究分析了5种饲料对糙海参幼参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采用虾料、螺旋藻粉、马尾藻粉、配合饲料和发酵饲料[由配合饲料、马尾藻粉、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ate)、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benthica)和螺旋藻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分别投喂幼参[体质量为(1.06±0.20) g],养殖周期40 d,最后测定幼参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及体壁营养成分。结果显示,40 d时配合饲料组幼参体质量、SGR最高,发酵饲料组次之,均显著高于其余饲料组(P<0.05)。虾料组、配合饲料组幼参体壁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马尾藻粉组、螺旋藻粉组(P<0.05),发酵饲料组与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配合饲料组、发酵饲料组和虾料组幼参含水率显著高于螺旋藻粉组、马尾藻粉组以及试验初始时幼参的含水率(P<0.05);马尾藻粉组幼参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虾组、配合饲料组以及试验初始时幼参的灰分含量(P<0.05);虾料组幼参能...  相似文献   

17.
以朝鲜鹌鹑胚胎和幼体的内耳为材料,用组织学方法对内耳的发育过程进行研究。孵化36h,听基板已形成;孵化72h,听泡形成;孵化4d,基乳突形成;孵化6d,毛细胞分化出来;孵化16d,内耳结构基本发育完成;出壳后,其结构继续发育完善。 发育结果显示:螺旋神经节细胞和毛细胞优先发育,附属结构在其后发育。  相似文献   

18.
日本沼虾胚胎复眼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镜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日本沼虾胚胎复眼的发生.在原肠期,胚区前端的外胚层细胞增殖形成视叶原基.发育至后无节幼体期开始形成视神经节.在前蚤状幼体早期胚胎出现复眼色素,同时构成复眼的细胞开始分化。前蚤状幼体晚期,复眼色素区扩大到复眼直径的一半。复眼由个眼构成,每个个眼由角膜、角膜生成细胞、晶锥、小网膜细胞等组成。超微结构显示,胚胎的复眼结构与成体的相似,但感杆束直径比成体小。至胚胎孵化,眼柄尚未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19.
半人工饲料对细纹豆芫菁成虫的正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改良的玉米螟半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分别饲养同一批采自野外的细纹芫菁Epicauta mannerheimi成虫。10业后从两组各取20半雌虫和20头雄虫,经解剖、称重和测定各器官芫菁素含量,结果显示:相对于天然饲料,半人工饲料对虫体增重和生殖腺发育有较大促进作用,并提高了雄虫虫体和附腺中芫菁素含量。全程饲养的成虫其处理组的寿命和雌虫产卵量也高于对照组,产下的卵有88%的孵化率,并孵出正常幼虫。  相似文献   

20.
水产动物幼体的开食饲料,又称微粒子人工饲料,是水产动物幼体在各个不同发育阶段人工配制的初始微型适口饲料,一般要求粒径在50—500微米之间,其浮游性(比重)要能自由调节,投于水中营养成份不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