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型不对称酞菁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对叔丁基苯氧基)邻苯二腈、1,3-二亚胺基异吲哚啉和二水乙酸合铜为原料合成了2(3)-(对叔丁基苯氧基)酞菁铜,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可见光谱和质谱的表征证实产物即为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文章改进了合成方法并合成新型非对称酞菁.非对称酞菁是以4-(对叔丁基苯氧基)邻苯二腈(A)、1,3-二亚胺基异吲哚啉(B)和二水乙酸合锰作为起始原料合成的.合成方法简述如下:原料在有机溶剂正戊醇中加热搅拌,加入适量的催化剂1,8-二氮杂-双环(5,4,O)十一碳烯-7(DBU)进行反应.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向反应物中加入无水甲醇,析出固体,减压除去溶剂.首先产物用甲醇在索氏提取器中索提12 h,最后得到目标化合物.非对称酞菁经过红外、原子吸收紫外可见光谱和元素分析表征证明其结构,从而证实产物就是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首次使用苯二甲腈和硫酸锌反应合成新型的八取代基酞菁锌.合成方法:苯二甲腈和硫酸锌在DMF中搅拌恒温加热,并加入适量的催化剂1,8-二氮杂-双环(5,4,O)十一碳烯-7(DBU),反应完毕后,得到目标化合物.通过时产物进行红外、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和X-RD的测试,表征其结构,从而证实产物就是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首先以3,6-二羟基邻苯二甲腈和氯代正丁烷为起始反应物,在无水碳酸钾的催化作用下,经亲核取代反应,在DMF(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合成了中间配体3,6-二丁氧基邻苯二腈,再以此配体和氯化亚铜为前体,采用DBU液相催化法合成了周边烷氧基取代的1,4,8,11,15,18,22,25-八丁氧基酞菁铜,经过元素分析、红外、荧光、紫外可见光谱和原子吸收表征证明,产物就是目标化合物取代基酞菁铜。  相似文献   

5.
以二-间,间-二苯并冠醚磺酰氯为桥联剂,与功能化的金属酞菁以界面缩聚合成了聚冠醚-酞菁双金属配合物(P-BsdB-18-C-6-Pc(Cu-Na)).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仪、热重-热差分析等对高分子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以分子氧为氧源,对其催化异丙苯氧化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MCM-41/酞菁钴、酞菁铜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烷基化试剂将介孔分子筛MCM-41的表面烷基化,使MCM-41的表面连接含有伯氨的有机链,再与氯磺酸基酞菁钴、氯磺酸基酞菁铜反应,合成纳米复合材料CoPc(CuPc)-NH-MCM-41,并且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RD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酞菁钴、酞菁铜以单体形式负载在介孔分子筛MCM-41的孔壁上;酞菁铜对苯酚羟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较好;在丙酮溶剂中苯酚的转化率大于在乙腈中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7.
酞菁铜衍生物LB膜中取代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3种不同取代基四-4-(2,4-二特戊基苯氧基)酞菁铜(A)、四-4-(四氢糠氧基)酞菁铜(B)和四-4-(正壬氧基)酞菁铜(C).热重分析表明3种衍生物的稳定性的顺序:A>B>C.偏振紫外光谱数据得到的结果与∏-A曲线推得结果一致.3种配合物的溶液和LB膜的循环-伏安曲线均显示了准可逆的电化学性质,LB膜的循环-伏安曲线对称性比相应溶液中的大,A的氧化-还原峰的劈裂最小,C的劈裂最大,B居中.  相似文献   

8.
利用乙二胺对单壁碳纳米管进行氨基化修饰,进一步与四-[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锌酞菁发生酰基化反应.树枝酞菁锌-单壁碳纳米管化合物相对纯单壁碳纳米管能更好的溶解于有机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中.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热重分析对所合成的树枝酞菁锌-单壁碳纳米管化合物进行了表征.本研究为碳纳米管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2-溴代丙烷、异丁醛、3-硝基邻苯二甲腈、无水二氯化钴为主要初始原料合成了四-(2,4-二甲基-3-戊氧基)酞菁钴(CoPc),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质谱对目标产物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它的电子吸收光谱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制备和表征了两种酞菁键合硅胶固定相,三-α-(丁氧基)-β-(磺酰胺基)酞菁铜键合硅胶和三-α-(喹啉氧基)-β-(磺酰胺基)酞菁铜键合硅胶.研究了以这两种酞菁键合硅胶作为固定相的色谱柱对邻苯二腈衍生物的分离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酞菁键合硅胶色谱柱对邻苯二腈衍生物的分离能力好于C18柱,有望作为专用色谱柱填料用于分离带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含钼铜精矿氧化焙烧-浸出分离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攀西地区的含钼铜精矿中,由于钼、铜矿物组成复杂,共生关系紧密,提出了氧化焙烧-浸出工艺进一步分离钼。将试样置入焙烧炉中进行氧化焙烧,使硫化物转化为CuO、MoO3、Fe2O3等氧化物后;添加NaOH、H2O与MoO3反应生成可溶性Na2MoO4,浸出渣作为铜精矿产品。研究结果表明:铜、钼等以氧化物形式赋存于焙烧矿中,氧化焙烧矿中的硫含量较低为0.53%,硫以SO2气相形式挥发;在焙烧温度650℃、焙烧时间120 min、氢氧化钠用量为30%、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120min、浸出液固比2∶1的综合条件下,钼的浸出率为94.24%,铜精矿(浸出渣)中铜的质量分数为24.27%,钼分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采用Pd-Rh化学基体改进剂,建立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间接测定游离氨基酸的新方法.本方法基于磷酸铜悬浮液与氨基酸发生络合反应生成铜-氨基酸络合物,铜络合物可以采用GFAAS进行测定,而后根据铜-氨基酸络合物中的铜与氨基酸的摩尔比,依据铜的浓度计算出氨基酸的浓度.实验考察了多种金属离子化合物与氨基酸的反应,最终选择了硫酸铜悬浮液.实验选择Pd-Rh化学基体改进剂做铜的稳定剂,热解温度可以达到1630℃.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成功地测定了氨基酸注射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回收率为92%~108%.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可以描述在各种金属离子浓度和不同的pH条件下,随铜盐添加量的增加,氰化物溶液中金属离子和CN-存在形态的公式.基于其计算结果,探讨了将铜盐加入含金银的氰化物溶液中时金银的沉淀机理,以及在矿石中铜含量较高时氰化物消耗量增加而金银浸出率降低的原因.将铜盐加入氰化物溶液中时,铜(Ⅰ)离子首先与溶液中游离CN-反应,然后从锌、镉、镍等金属的氰根配合物中"劫持"几乎全部的CN-,以CuCN形式生成沉淀,金银的氰根配合物被"劫持"CN-,以AuCN和AgCN型沉淀物沉淀.  相似文献   

14.
钯-铜-稀土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交替共聚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乙酸钯、乙酸钕和对甲苯磺酸铜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共聚,合成聚1-氧代-2-苯基丙撑(STCO).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共聚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一氧化碳和苯乙烯的交替共聚物.同时研究了催化体系的配比、2,2’-联吡啶和对甲苯磺酸铜的用量以及不同的稀土盐和单体对体系催化活性的影响.此外,对催化剂的复配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钯为主催化剂,并加入适量稀土盐与对甲苯磺酸铜,同时优化催化体系各组分的配比,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活性,降低STCO的成本.  相似文献   

15.
级配碎石塑性变形特性及其安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颗粒流理论构建了级配碎石动三轴数值试验方法.通过动三轴室内试验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模拟了级配碎石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变形规律.通过塑性变形累积方程探讨了级配碎石破坏临界应力与破坏临界应变.结果表明,级配碎石塑性变形数值试验结果与实际安定行为规律吻合;级配碎石的合理破坏临界应变为2.5%,在此临界应变标准下,级配碎石临界应力与围压呈现比例相关关系,比例系数为4.95;提高围压可以显著强化级配碎石的抗塑性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芳香族磺酰胺与聚丙烯酰胺(少量)对尼龙1212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约10%(质量分数)的复合增韧剂可以使尼龙1212达到脆—韧转变。增韧尼龙1212的冲击强度大幅提高,断裂伸长率也有提高,拉伸强度并未显著降低。尼龙1212的增韧机理是由于增韧剂破坏了尼龙1212分子链间的氢键作用,增加了链段运动的能力,同时,在受到冲击作用时诱发银纹和剪切带,提高了韧性。  相似文献   

17.
Submicron diamonds were co-deposited on aluminum substrates with copper from the acid copper sulfate electrolyte by electrolyte-suspension co-deposition. After submicron diamonds were added to the electrolyte, the shape of copper grains transformed from oval or round to polyhedron, the growth mode of copper grains transformed from columnar growth to gradual change in size, and the 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copper grains transformed from (220) to (200). Analyzing the variation of cathodic overpotential, it was found that the cathodic overpotential tended to remain unchanged when copper plane (220) grew in the process of electrodepositing pure copper, while it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time when copper plane (200) grew in the process of co-deposition. It was inferred that copper plane (200) was propitious to the deposition of submicron diamonds.  相似文献   

18.
Copper corrosion in citric acid based slurries with or without benzotriazole (BTA) was investiga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slurry pH,immersion time and BTA concentration by static etching and electrochemical experiments.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orroded surface was determined using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The static etching rate of copper in a H2O2 +citric acid+BTA slurry was lower than that in a H2O2 +citric acid slurry at pH 4.4-8.When the pH of the slurry was >8 or <4.4,the results were reversed and the static etching rate of copper increased when BTA was added to the H2O2 +citric acid slurry.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BTA in the H2O2 +citric acid slurry at pH 6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immersion time of the copper.The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of copper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BTA concentration in slurry.  相似文献   

19.
合成和表征了一种双核铜配合物Cu2(oxheel).该配合物和胶束形成的金属胶束被作为人工过氧化物酶用于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苯酚的反应.研究了双核铜配合物金属胶束催化苯酚氧化反应的机理,并建立了金属胶束催化苯酚氧化的动力学数学模型;讨论了过氧化氢/催化剂摩尔比、体系温度和体系酸度对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