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乙醇和正己烷溶解油酸、亚油酸、共轭亚油酸、γ-亚麻酸和二高γ-亚麻酸等五种脂肪酸,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并测定其紫外吸收值,研究了乙醇和正己烷两种溶剂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每种脂肪酸在乙醇和正己烷溶解时的紫外吸收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乙醇作为脂肪酸紫外吸收检测的溶剂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以酚酞为光谱探针,在25℃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β-CD)、2,3,6-三[氧-(2-羟基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及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MO-β-CD)与3种生物胆汁盐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3种甾类生物分子客体与3种环糊精主体之间的键合能力和选择性主要受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的影响.几种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主-客体的包结配位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pH=10.2的NH3-NH4Cl的缓冲溶液中,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eso-四(4-吡啶基)卟啉(TPyP)与α-CD、β-CD、γ-CD、SBE-β-CD、TM-β-CD五种环糊精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TPyP与以上五种环糊精的包结比和包结常数(K).结果表明TPy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四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通过对包结常数大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五种环糊精对TPyP包结能力的大小,其中TM-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此外,还探讨了包结机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主体分子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客体分子鬼臼毒素在室温,pH=3.0和pH=10.5的缓冲溶液中形成配位包合物时的稳定常数(K_s).结果表明:鬼臼毒素与环糊精(α-CD,β-CD,γ-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时,碱性条件下稳定常数(K_s)相对更大,鬼臼毒素在碱性条件下更稳定.主体-客体之间的尺寸匹配在包合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γ-CD空腔尺寸大小与客体分子鬼臼毒素的尺寸匹配程度较好,故其K_s值最大.此外,β-CD环糊精的取代基也影响主体配位能力,鬼臼毒素与甲基化β-CD形成包合时,环糊精上甲氧基取代越多,越不利于包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有机小分子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丁酮、乙腈、乙二醇在Britton-Robison三酸缓冲液中,不仅改变了β-环糊精(CD)空腔的微环境,而且使β-CD/萘酚超分子包合物的离解常数发生改变.文章用荧光法研究了主客体分子间的诱导契合和几何互补等方面β-环糊精/萘酚对小分子的结合能力和分子选择性.结果表明:β-环糊精/萘酚作为一种光谱探针可用于指示分子键合能力和分子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6.
将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21-醋酸酯(RSA)和伊环糊精(β-CD)经超声波处理40min,再于120r/min,28℃振荡处理12h,以制取包舍物.极性差异、FTIR、TG和DSC分析证实了β-CD和RSA通过以上实验条件形成了β-CD—RSA包合物,而且β-CD—RSA包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与化舍物RSA一致.  相似文献   

7.
水中回收β-环糊精及有机物的快速定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溶剂萃取法对β-环糊精水溶液反应体系中的β-环糊精进行了回收,发现:β-环糊精与反应体系中的有机物可形成包结物;不同有机溶剂和不同组成的混和溶剂对β-环糊精的回收率有较大影响,丙醇/水体积比为2∶1时,β-环糊精的回收率达95%;有机溶剂对β-环糊精水溶液反应体系中的有机物表现出不同的萃取效果;对苯甲醇和苯甲醛体系而言,乙酸乙酯是较好的萃取剂,对苯甲醇和苯甲醛的回收率可达到99%以上,可用于这两种有机物的快速定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相溶解度法,考查了喜树碱(CPT)在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七-(2,6-二甲基)-β-环糊精、七-(2-羟丙基)-β-环糊精和6-葡萄糖基-β-环糊精等6种环糊精的不同浓度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并绘制了相溶解度曲线,研究了环糊精对CPT的增溶作用及机理。紫外-可见光谱实验结果表明,上述6种环糊精均能有效地增溶CPT,其中七-(2,6-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具有最大的增溶作用。依照Higuchi与Conners的相溶解度理论对相溶解度数据分析可知,上述6种环糊精都可以与CPT形成1∶1型非共价复合物。随后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表征了DM-β-CD/CPT复合物。为了探究复合物的可能结构,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DM-β-CD与CPT的复合过程,并对所得对接结果进行了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CPT可复合在DM-β-CD的疏水性空腔内,主客体之间存在多个氢键作用。DM-β-CD/CPT复合物的形成是一个能量降低的自发过程,并且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动力学稳定性,在30 ns的模拟时间内结构稳定,主客体均未发生较大位置改变与形变,均方根偏差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9.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环糊精对丹参酮ⅡA的包合反应,文中分别考察了环糊精种类、酸度等对包结物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β-CD、羟乙基-β-CD、羟丙基-β-CD和葡萄糖基-β-CD均可以与丹参酮ⅡA发生1∶1的包合反应,包合的结果使得丹参酮ⅡA的荧光光谱蓝移、荧光增强。四种环糊精中,以羟乙基-β-CD的包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主体分子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DMβCD和TMβCD)与客体分子长春胺药物在pH 3.0和pH 10.5的缓冲溶液中形成配位包合物时的稳定常数(Ks),通过X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对其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长春胺与环糊精(β-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时,β-CD的稳定常数(Ks)相对较高.主客体形成包合物能显著地提高长春胺的水溶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1-溴芘与α、β、γ-环糊精(CD)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环糊精对1-溴芘荧光光谱的影响。α-CD浓度对1-溴芘的荧光光谱没有显著影响。加入β-CD后,1-溴芘单体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并且荧光发射带的精细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加入γ-CD后,1-溴芘同时发射单体和激基缔合物的荧光。β-CD和γ-CD在水溶液中能够与1-溴芘形成比较稳定的包结物,但结合方式不同。依据上述1-溴芘的荧光光谱变化的不同,能够区分3种环糊精。  相似文献   

12.
β-环糊精衍生物对萘普生对映体的包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液相色谱法研究β-环糊精衍生物与萘普生的包合作用,考察羟丙基β-环糊精与萘普生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常数;加入乙醇和改变溶剂的离子强度以进一步对其包合机理进行探讨:用红外光谱法对固体包合物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和萘普生的包合比为1:1,整个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常数△G,△H和△S都小于0,说明该过程为自发放热过程;在水溶液中,主体的包合能力较弱;加入乙醇以后表观包结稳定常数降低:溶剂离子强度增加有利于包合反应的发生:萘普生溶解度随pH值增大及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表观稳定常数却随pH值增大而减小:环糊精衍生物对R,S-萘普生外消旋体具有不同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3.
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β-环糊精(β-CD)与聚氧乙烯辛基酚醚(OP)的加合作用,结果表明;在等量β-CD存在下,由于1:1β-CD:OP二元加合物的形成,溶液中无胶束存在,对比分析了β-CD空腔和OP分子,因OP分子的极性头基团位于空腔外,加合物带有亲水性的极性端,有利于加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提高了β-CD加合物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对甾体微生物转化菌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β-环糊精(简称β-CD)对两种甾体生物转化菌种蓝色犁头霉(Absidia coerulea)和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生长特性的影响。采用以β-CD作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法和添加有β-CD的液体培养法,分别观察菌种对β-CD的利用以及β-CD对菌体生长过程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菌种均不能利用β-CD;在培养液内添加不同量的β-CD或在菌体生长的不同时期添加一定量的β-CD均不影响菌种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5.
β-环糊精衍生物对β-萘酚、α-萘胺的增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β-环糊精的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与α-萘胺,β-萘酚包结增溶性,结果显示β-环糊精的衍生物与α-萘胺,β-萘酚形成包结物有良好的增溶性,增溶倍数与β-CD的衍生物的浓度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毛细管电泳中使用二元环糊精体系拆分CBI-氨基酸对映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中,以β-环糊精(β-CD)和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组成的二元体系作为手性选择剂,对两种相对较难手性拆分的萘-2,3-二甲醛氨基酸衍生物(CBI-DL-Ser,CBI-DL-Glu)进行对映体分离.结果表明,该二元环糊精体系在拆分CBI-DL-Ser和CBI-DL-Glu时具有协同效应,在实验选定的条件下,两者均能达到完全手性拆分。  相似文献   

17.
用研磨法制备β-环糊精(β-CD)及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鹰嘴豆异黄酮(CAI)的包合物,由红外吸收光谱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并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试包合体系吸光度的变化.根据Benesi-Hildebrand方程确定了包合反应的表观包合稳定常数Kfθ和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θ,ΔHθ和ΔSθ,并由此得出包合反应主要由焓变控制,推动力为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溶剂热方法进行表面改性反应,成功制备了β-环糊精/TiO2纳米颗粒复合物(β-CD/TiO2)。FT-IR、UV-Vis、XRD、TGA的表征结果表明,含磺酸基(—SO3)的β-环糊精(β-CD)化合物分子是以化学吸附的方式键合在TiO2纳米颗粒的表面上,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包覆。PL、UV-Vis和Raman光谱进一步表明,β-CD/TiO2纳米颗粒复合物对2,2′,6,6′-四氯联苯(PCB54)分子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包合能力,主要是由于β-CD的空腔与PCB54分子之间在疏水力的作用下,对PCB54分子进行识别和吸附,直至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分子间主客体包合物。  相似文献   

19.
药物分子SK&F 96067与β-环糊精之间形成包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丁酰基-8-甲氧基-4-(2-甲基苯基氨基)喹啉(SK&F 96067)是新合成的H+-K+- ATP酶抑制剂,它难溶于水.通过紫吸收光谱、分子荧光光谱和1H-NMR的方法研究该药物分子与β-环糊精(β-CD)之间包合物的形成.研究发现在水环境中该药物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有明显的等吸光度点;而且其荧光强度随着β-CD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两者的拟合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该药物分子能够与β-CD形成1∶1(客体∶主体)的包合物;1H-NMR的谱图显示该药物分子喹啉环上的质子信号向低场迁移,这是由于其喹啉环部分地进入了β-CD疏水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研究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青霉素酶后酶活力的变化;荧光分析法检测不同温度下HP-β-CD对青霉素酶内在荧光的影响;将HP-β-CD与青霉素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青霉素酶与HP-β-CD相互作用的位点及作用方式;测定青霉素酶被HP-β-CD包合后对青霉素钠的分解速率.结果发现:HP-β-CD作用后的青霉素酶复合物的活力提高了2.12倍.荧光光谱研究发现:HP-β-CD对酶蛋白荧光有增敏作用,HP-β-CD包合青霉素酶的包合比为1∶1,包合反应自发进行.同步荧光结果显示:HP-β-CD与青霉素酶复合物同步荧光比青霉素酶强,酶蛋白荧光主要源于酪氨酸(Tyr)残基.分子对接实验结果显示:HP-β-CD与青霉素酶之间共形成了3对氢键,VAL39、ASN180和ASP183参与了氢键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