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由十院校倡议召开,广西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研究所筹办的这次“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确定以南方民族关系史为讨论重点,是有道理的。确定这样一个讨论重点,不仅是为了使这次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与1981年和1984年分别在北京香山和广州华南师大召开的两次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在内容上有所区别,更重要的是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任一飞研究员、周竞红副研究员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一书,近期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正如该所所长郝时远先生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所言:“中国的民族关系史是一个延续、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一书中进行(得到)了清晰的背景勾勒和翔实的现实论说。”  相似文献   

3.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陆光希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有一个特点,就是较旧版注重民族关系史问题。新教材运用丰富的史料,采用图文并茂,小字描述,黑体字突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叙述了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讴歌了历...  相似文献   

4.
反荷运动是发生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一次国民外交运动,对于反荷运动背景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近代中荷关系史、华侨史的研究,而且对于1930年代初的中国政治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其发生与发展是符合近代中国的发展方向的.洋务实践本身在客观上抵御和防范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日本浪人"群体,是日本明治时期浪漫主义思潮所孕育出来的"弃儿"。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他们影响了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他们起到了某种积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开始,他们倾向于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在日本大举侵华之前,他们彻底蜕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走狗和马前卒。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两大力量.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关系一个民族、国家的荣辱兴衰,无论是社会更迭,跨时代的王朝更替,它们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国近代历史,科学与技术的落后,更是给我中华民族带来不尽的灾难.痛定思痛,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相似文献   

8.
杜荣坤研究员1935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多年从事民族研究工作,是我国民族学及民族史学家,在西北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以及民族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并以其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及正直的人格,被连续聘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民族团体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长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全国民族研究最高学术刊物《民族研究》主编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民族研究学科小组副组长等职。杜先生长期从事民族研究工作,著述丰硕。他曾参加《中国历史地  相似文献   

9.
近代民族关系史上的西康建省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民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及边疆开发史上,西康建省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章从民族关系史的角度,勾勒了近代以来的西康省的建立历程,重新审视了西康建省的历史意义。指出,西康建省是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康藏关系、治理康区、巩固西南边疆与西南国防、建设抗战大后方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反对“西藏独立”的战略性部署之一;同时也是这一地区向现代社会迈进启动的重要里程碑,并对以后四川西部及周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各族人民友好合作是清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关系史的基本方面,是我国巩固定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整体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各族人民的亲密团结、互相合作的关系,是长期的,是符合人民的志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而清史上各民族之间仇杀,则是次要的而短暂的插曲,是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人挑起的,应该记在他们的帐上。研究清代处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从跨国民族历史形成原因、现实存在形式、聚居和散居情况、国家政治认同情况、语言文字涵化情况等方面 ,对跨国民族进行了类型划分。以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现象为例 ,对“和平跨居”模式的主要衡量指标进行了分析 ,认为跨国民族文化内部彼此之间明确的国家政治认同、国内边境地区各民族共生互助互补互制的和平人文生境 ,是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雅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雅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更为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新科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的现代中国研究聚焦于中国向现代转化这一复杂艰难的历史过程,他以一种匿乏叙事逻辑将中国排除在“现代”范畴之外,并且将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不断作类比联系,意在呈现中国历史的重复性节奏。这一做法与史景迁去历史化的“现代”概念界定息息相关。同时,由于史景迁的现代中国研究较一般学者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具备较高的大众认知与接受度,他所建构的现代中国形象也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播影响力。考察史氏现代中国研究在学界与非学术受众中的接受将我们推向了知识话语生产与大众意识形态间复杂关系的思考深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西北边疆跨国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基础上,认为当代跨国民族与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和时代特征密不可分,因此应扩大对各类跨国民族问题的研究视野,做到客观科学。  相似文献   

16.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形成了东北的地域体育文化.从宗教活动、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民族节日等方面对该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相对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7.
族际通婚是反映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该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至唐宋时期、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由个别通婚向集群通婚发展、由上层统治者通婚向下层民众通婚发展、由一般通婚向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影响该地区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五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从族群认同的概念及其和文化的关系出发 ,通过对一个典型个案的调查和分析 ,阐述了现代族群的特征。在中国 ,族群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导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李。在东北、西北、西南厦中东南都发展出各有特色的民族群体,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民族构成平台上,在进入20世纪风骤云谲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共同的命运中,中国各民族走向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民国时期苗人知识分子族群身份认同观念的考察,探讨在当时呈现的国族体系中,苗人作为少数族裔社群的边界如何被划定及其产生的相关影响。研究结论认为,现代族群边界的变迁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