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康社会旅游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康社会背景下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体验化、生态化、大众化等特征.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大力倡导旅游饭店和谐服务,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服务和以人为本的个性服务以及充满人情味的情感服务.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从技术化生存消解了人性、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遮蔽了技术的人文意义三个方面,梳理了技术化生存的危害;然后通过论证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是人类生存的必然历史阶段,指出了技术化生存具有历史必然性;最后,文章在评述既有构想的基础上,指出不断丰富人在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的内涵,是超越技术化生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劳动实践是人和自然统一的中介,人和人的关系制约着人和自然矛盾的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只有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人与自然才能实现最终的和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态化,要倡导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发展史,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文化理念和生存理念提出反思,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地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本文论述了人地关系观的内涵与特征,从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出发,提出了要实现真正的生态平衡,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并指出了树立该观念的途经。  相似文献   

6.
张炜 《科技信息》2009,(10):64-6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地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本文论述了人地关系观的内涵与特征,从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出发,提出了要实现真正的生态平衡,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并指出了树立该观念的途经。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小说《熊》中的人文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娟 《科技信息》2007,(24):456
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文本小说《熊》,以期展现福克纳注目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广阔视野,尊重并善待自然的独到的人文关怀,以及期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崇高理想,同时也给当代人如何解决环境危机,重塑人文精神以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技术在人类的现实生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技术是我们得以改造自然实现人类自身基本生存的工具,另一方面,技术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存在物,自身构成了人与自然相沟通、相联系的桥梁与中介。随着技术哲学的不断发展,对于技术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文章力图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探讨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相沟通的中介在人们现实生存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期在关于技术本质问题的思考方面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达到后工业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在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阶段和征服阶段之后,对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蕴进行重新审视,并进一步探索科技伦理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之境成为一种必然,与此同时,和谐之境的建立还需要有配套的科技伦理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伦理领域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争论首先是围绕“价值”展开的。从哲学层面上说,人与自然之间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认识的关系。实践作为对象性活动:一方面表征了人与自然之间包含着自然界对人来说的价值关系;另一方面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质上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强调共生共存、全面的和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人的文明密切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推行循环经济、实行合理消费、坚持文明行为、确立和谐关系、建设生态社会、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工业技术并非文明暴力的代名词,而是人类突破自身局限的能动体现.工业技术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可以实现共生共存、相互促进的和谐对象.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看,工业技术文化既是认知论美学的认知领域,又是存在论美学的现实场域.技术审美文化不应当成为一种脱离身体、灵肉、大地的美学异类,而应当回到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生态审美世界中来,回到人类自身的感官存在中来,在生态文明时代确立新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存在是生态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有自己独特的涵义、特点和构成要素,生态存在和生态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术界存在着脱离生态存在而单纯研究生态意识的倾向,必须加以批判。不是人们的生态意识决定人们的生态存在,相反地.是人们的生态存在决定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生态存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众生平等的伦理思想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同时更深刻地阐释了所有存在的本性上的统一性,揭示了人和自然在佛性上的内在一致性,进而使得人类能够以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怀去关照自然。爱护自然,因而佛教众生平等的伦理思想成为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华兹华斯是一位具有浓厚生态意识的诗人,他在诗歌中咏赞大自然,强调回归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本文从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类,自然与童年三方面探讨了华兹华斯的具有生态意识的诗歌。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生态风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来自科学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事实和研究成果证明了生态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剖析了生态风险的原因,概述了生态风险的特征.阐述了生态风险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人们多维度的努力。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工自然的“内容”越发丰富、涉及的领域越发广泛,其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发深刻。当前人工自然呈现生态性存在的特征,产业生态、产品生态和标准是人工自然生态的结构内容。人工自然之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在于:生态环境问题在史实上“肇始于”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的活动,根源于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畸形化存在与发展——对立有余而统一不足;产业生态失衡、产品生态失衡、标准违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产业的锁定和打压使我国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依靠科技手段,构建和谐人工自然生态、削弱因人工自然的不当生产消费所致的人对生态环境的过度扰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文化的危机,人类生存方式的危机,人类应当而且必须寻求新文化,以期化解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态文化正是时代的呼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