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蚋类进行分类区系调查,初步摸清该地蚋相本底资料。方法:选择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代表性地区,按常规方法采集幼蚋,经隔离培育出两性成虫,制片、鉴定;并据此对内蒙古蚋类名表进行更新和作相关讨论。结果:记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蚋科3属(原蚋属、后克蚋属和蚋属)22种,其中含5个新种及10个内蒙古新记录种。内蒙古蚋类更新至4属35种。结论:内蒙古具有蚋类多样性及明显的古北界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海南地区养殖的石斑鱼鱼体上寄生了一种鱼蛭,为了了解该蛭的种类、宿主和寄生偏好,对该蛭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基于NJ法构建了COI、NDI和18s rDNA基因的系统发生树,调查和总结了该蛭的宿主和寄生偏好.基于COI、NDI和18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生树和比对分析显示,该蛭与在Borneo采集的菲律宾蛭的亲缘关系最近,为同一个种;此外,在海南地区发现了菲律宾蛭的9种海水鱼类宿主,这些宿主为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等,而且发现菲律宾蛭最喜欢寄生在豹纹鳃棘鲈上,其对5种石斑鱼的寄生偏好依次为:豹纹鳃棘鲈点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龙胆石斑鱼.笔者推测:寄生在海南地区养殖石斑鱼体上的菲律宾蛭是通过石斑鱼贸易而进入海南的一个外来种,该蛭对海南地区其他海水鱼类的养殖不会直接造成损害,但该蛭的繁殖速度快,易引起石斑鱼烂身、消瘦、营养不良、严重减产等,更可能成为血液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传播的媒介,从而存在引发海水养殖鱼类大量发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作者近年来存进行肺吸虫病调查中,在福建省一些地区淡水蟹体内发现有蛭的寄生。其中一种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扬潼先生鉴定,是蟹蛙蛭(Batracobdella cancricolaOka,1928)。现将调查结果,报道于下。蟹蛙蛭属小型蛭类隶舌蛭科(Glossiphoniidae),虫体叶片状,背部稍隆起,腹部扁平。前后具吸盘,前吸盘较小,环绕在口的周围,后吸盘较大,如盘状,朝向腹面。眼在头部的背面,通常有3对,近圆形黑点,等大,分列于Ⅱ~Ⅵ体节上,少数为2或1对者。活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的无脊椎动物从未进行过系统调查,对其种类与分布知道的很少。自1979年-1989年在全省31市、县进行野外调查,经整理鉴定,共得155种,计原生动物42种,多孔动物2种,腔肠动物4种,扁形动物2种,轮虫89种,蚯蚓10种,蛭类6种。这些都是河南省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1991~1995年对温州地区的淡水蛭类进行了调查研究,所得标本经鉴定共计淡水蛭类21种,隶属于13属、7科;经分析其区系属于中国-日本区,其中3种为我国特有种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1991~1995年对温州地区的淡水蛭类进行了调查研究,所得标本经鉴定共计淡水蛭类21种,隶属于13属、7科;经分析其区系属于中国-日本区,其中3种为我国特有种.  相似文献   

7.
几种水蛭抗凝血物质提取及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3种提取方法对菲牛蛭不同处理品的抗凝作用,采用筛选的最佳提取方法分析了5种水蛭各处理品的抗凝血酶活性,并比较了3个不同地理分布野生菲牛蛭和2个不同饵料饲喂菲牛蛭各处理品的抗凝血酶活性。结果表明:丙酮浸提法在菲牛蛭各处理品中均具有最高的提取得率,所测抗凝血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5);5种水蛭抗凝血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非吸血蛭类的湿体匀浆液和干体无或微弱的抗凝活性,而吸血蛭类(日本医蛭和菲牛蛭)具有较高抗凝活性,且菲牛蛭的抗凝活性显著高于日本医蛭(P<0.01);不同地理分布野生菲牛蛭和不同饵料饲养菲牛蛭的湿体匀浆液、干体粉末和唾液腺分泌物抗凝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菲牛蛭具有较强的体外抗凝血酶活性,且人工养殖对菲牛蛭的抗凝活性未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的蛭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蛭类在我国一般称蚂蟥,在动物学上属于环节动物门蛭纲(Hidrudinea),除少数肉食性外,大多数以吸食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和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营暂时的外寄生生活,对人畜等有危害,蛭类能分泌蛭素,有抗凝血及扩张血管的作用。利用蛭类的吸血习性,医治某些  相似文献   

9.
利用Illumina和Pacbio测序技术对扬子鳃蛭(Ozobranchus jantsean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序及注释,并与NCBI数据库中蛭纲(Hirudinea)其他物种的线粒体全序列的排列方式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比较,以确定其系统学地位.结果显示: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4 868 bp,蛋白编码基因存在2种起始密码子,分别为ATG和ATT;终止密码子共有4种,分别为TAA,TAG,TA和T;蛭纲10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排序可分为2种类型,其差异表现在tRNAs的互换和长非编码区的长度的不同;扬子鳃蛭所属的吻蛭目(Rhynchobdellida)均为b型,绝大部分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的排列方式为a型.基于蛭纲物种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的Neighbor-Joining(NJ)树进化分析显示,扬子鳃蛭与其他吻蛭目物种聚类.  相似文献   

10.
菲牛蛭繁殖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体质量、年龄和应激刺激与菲牛蛭繁殖性能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不同体质量、年龄、应激次数条件下,菲牛蛭的产卵和孵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体质量菲牛蛭亲本其繁殖能力有显著差异(P0.05),体质量为10~15g亲本产茧数最多,卵茧孵化率和孵化数最高;不同年龄菲牛蛭亲本,其繁殖能力差异显著(P0.01),实验中2~3龄亲本产茧数最多,卵茧孵化率和孵化数最高;适当的环境刺激对菲牛蛭的繁殖有促进作用,实验中1或2次操作刺激对菲牛蛭亲本产茧数、孵化率和孵化数均有明显的增加(P0.01).建议在菲牛蛭人工繁殖过程中,选取10~15g体质量、2~3年龄亲本进行繁殖,同时在繁殖过程中可适当对亲本进行1或2次刺激.  相似文献   

11.
利用Illumina和Pacbio测序技术对扬子鳃蛭(Ozobranchus jantsean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序及注释,并与NCBI数据库中蛭纲(Hirudinea)其他物种的线粒体全序列的排列方式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比较,以确定其系统学地位.结果显示: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4 868 bp,蛋白编码基因存在2种起始密码子,分别为ATG和ATT;终止密码子共有4种,分别为TAA,TAG,TA和T;蛭纲10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排序可分为2种类型,其差异表现在tRNAs的互换和长非编码区的长度的不同;扬子鳃蛭所属的吻蛭目(Rhynchobdellida)均为b型,绝大部分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的排列方式为a型.基于蛭纲物种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的Neighbor-Joining(NJ)树进化分析显示,扬子鳃蛭与其他吻蛭目物种聚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GenBank中10个医蛭形亚目物种及2个近缘外类群的基因组或转录组数据,提取COI、18 S和蛋白编码核基因的直系同源序列(Orthologs),开展系统发育分析。比对后的COI、18 S和Orthologs序列长度分别为1533、1832、220095 bp。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分析显示,基于Ortholog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在几乎所有节点上的支持率都达到100%,明显优于COI和18 S序列得到的结果。研究表明,医蛭科的欧洲医蛭、东方医蛭和侧纹医蛭组成一个单系群,医蛭科的日本医蛭与黄蛭科的宽体金线蛭和尖细金线蛭组成另一单系群,而黄蛭科的马蛭与上述6个物种形成姐妹群。医蛭科的两种牛蛭(菲牛蛭和棒纹牛蛭)组成一个单系群,此单系群与医蛭科的其他物种的遗传关系比马蛭更疏远;山蛭科的洞穴山蛭在10个医蛭形亚目种类中处于最基部位置。本研究阐明了医蛭形亚目常见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这些物种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蕨类植物,以前一直未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研究。但是多年来,大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生物系仝治国付教授生前曾对内蒙古蕨类植物标本进行过采集和鉴定,马毓泉付教授、刘书润讲师等也参加过标本的采集,雍世鹏、刘中龄两位付教授根据资料编写的“内蒙古植物名录”中有部分蕨类植物。近年来我们又作了大量的标本采集,尤其是近三年在大兴安岭等地区作了补点采集,发现不少过去没有采到的标本,其中有新记录和新种。作者在编写“内蒙古植物志”的过程中,对内蒙古地区的蕨类植物作了初步分类研究。按秦仁昌教授1978年发表的新分类系统,我们整理出内蒙古蕨类植物有17科、27属、54种和5交种(新种未列入)。在标本鉴定工作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秦仁昌教授的亲切指导和帮助,特此致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芽囊原虫(Blastocystis)是一种重要的人和动物消化道寄生虫。主要引起腹泻、腹痛及消瘦等疾病。其流行呈世界性分布,且发展中国家有更高的感染率。至今已确定的17种芽囊原虫基因亚型(ST1-17),其中ST1-9属于人兽共患型,ST10-17截至目前只在动物体内所检测到。方法本研究就在云南5个地区采集到的907份样品,基于SSU rRNA序列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芽囊原虫总体检出率为41. 3%(375/907)。结果共鉴定出3个已知基因亚型(ST5,ST10,ST14)和4个新亚型(ST-novel 1,ST-novel 2,ST-novel 3,ST-novel 4),其中ST5作为该地区的芽囊原虫优势基因亚型。本试验还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在年龄、性别和地区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不仅为云南地区黑山羊芽囊原虫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也进一步评估当地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于2007年4月9日至4月21日在东湖公园不同角度选择四个取样区,每个取样区设立两个不同的取样点,采集了0-5cm,5-10cm,10-15cm三个不同层次的大中型土壤动物。共获得土壤动物651个,分别属于4门7纲9目,其中后孔目,膜翅目为优势类群,占全捕量的94.93%,色矛目,石蛭目,直翅目及异翅目为稀有类群,仅占总捕获量的1.84%,其余为常见类群。分析表明,在不同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植被茂盛地区土壤动物多样性明显的高于植被稀少地区的土壤动物。同时随着土壤深度土壤动物物种数量逐步减少,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LaNiO3是一种钙钛矿型的化合物,晶格参数0.384 nm,与类似PbTiO3,Pb(ZrTi)O3和BaTiO3的铁电薄膜匹配的很好.其在300 K时的电阻大约是10-5Ωm,具有类金属特性、室温电阻率低的特点,随温度变化电阻率显示了良好的金属行为,是一种良好的铁电薄膜的电极材料及气敏材料.但对于薄膜材料的界面化学状态,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目前研究得还比较少.  相似文献   

17.
以5-氯水杨醛为原料,分别与10种L-α-氨基酸反应,首先制得氯代水杨醛缩氨基酸类席夫碱(2),进而用硼氢化钠还原,制得10种氯代邻羟基苄基取代氨基酸化合物(3),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表征确证.抑菌活性测试表明,氯代邻羟基苄基取代氨基酸类化合物(3)在质量浓度为0.05%时,部分化合物具有抑菌效果.构效分析表明,当氨基酸侧链上连有羧基时,化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较好;当氨基酸侧链上含有芳环或杂环时,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体质量、年龄和应激刺激与菲牛蛭繁殖性能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不同体质量、年龄、应激次数条件下,菲牛蛭的产卵和孵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体质量菲牛蛭亲本其繁殖能力有显著差异(P〈0.05),体质量为10~〈15g亲本产茧数最多,卵茧孵化率和孵化数最高;不同年龄菲牛蛭亲本,其繁殖能力差异显著(P〈0.01),实验中2~3龄亲本产茧数最多,卵茧孵化率和孵化数最高;适当的环境刺激对菲牛蛭的繁殖有促进作用,实验中1或2次操作刺激对菲牛蛭亲本产茧数、孵化率和孵化数均有明显的增加(P〈0.01).建议在菲牛蛭人工繁殖过程中,选取10~〈15g体质量、2~3年龄亲本进行繁殖,同时在繁殖过程中可适当对亲本进行1或2次刺激.  相似文献   

19.
白头鹤是世界现存的15种鹤类中体型较小的一种,其分布仅限于亚洲东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部、长江下游地区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在我国,白头鹤繁殖季节仅发现在黑龙江省通北林业局,而在其他地区未见繁殖个体。1998年6月笔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进行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时,在胡列也吐发现了大群白头鹤,这也是迄今为止在我国所发现的最大的白头鹤夏季集群。  相似文献   

20.
作者于1978-1985年间,在全省不同地区采集了数百号蓝藻类标本,并对其中武夷山地区的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植物标本作了检查,初步鉴定出60种6变种,分隶于蓝藻门(Cyanophyta)中色球藻纲(Chroococcophyceae)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的2科13属。除了Gardner(1927)报道过4种(惠氏集胞藻Synechocystis willei、窗格粘球藻Gloeocapsa fenestralis、多球粘球藻Gloeocapsa multisphaerica、萨麻亚粘杆藻Gloeothece samoensis),梁慧文(1983、1987)报道过6个种和3变种外,其他各种都是本省首次报道。现将初步鉴定的福建武夷山地区的色球藻目植物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