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以核素56Co和59Fe为例,讨论了强磁场中子星外壳层电子俘获.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中子星表面的磁场范围104~109T,磁场对电子俘获率的影响很小.对于一些磁场范围为109~1014T的超磁星,磁场可使电子俘获率大大降低,甚至可以降低3个量级.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超强磁场对非零温电子气体化学势的影响,研究了超强磁场下口衰变低能跃迁特征能级的变化情况,并以^59Fe,^62Co为例详细计算,结果表明,磁场B〈10^10T时,特征能级几乎不变,但是当达到超强磁场(B〉10^10T)时,特征能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强磁场作用下中子星壳层中的β衰变率,以核素^62 Mn 为例计算表明:弱磁场对中子星壳层中的β衰变几乎没有影响,强磁场(B〉10^8 T)使β衰变率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4.
速度小于Bohr速度(vBhor=2.9×10^6m/s)的高电荷态离子^40Ar^16+(动能EK=150keV,速度v=8.5×10^5m/s)入射金属(Ni,Mo,Au和Al)表面,同时测量产生的Ar原子近红外光谱线和X射线谱.实验结果表明,低速高电荷态离子在金属表面俘获电子中性化,形成多激发态的Ar空心原子,空心原子退激辐射从近红外光谱线到X射线波段谱线,近红外光谱线辐射强度说明,低速高电荷态离子在金属表面中性化过程中,金属的功函数起着重要作用,进而验证了经典过垒模型.  相似文献   

5.
《科学世界》2007,(10):75-75
中子星所具有的磁场随其自转而旋转.从磁场两极向外发射无线电波束(图解左)。中子星磁场两极的轴线通常与中子星的自转轴并不一致.因此.这种无线电波束在中子星自转时将随之旋转。无线电波束如果没有指向地球.在地球上就什么也观测不到(图解右上)。波束的方向如果恰好指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以观测到这种电波(图右下)。无线电波束随中子星自转而旋转.如果不停地扫过地球.那么在地球上就可以观测到具有确定周期的无线电波脉冲。  相似文献   

6.
正我校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宋宣玉博士201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强磁场下基于Hylleraas-Gaussian基的双电子双原子分子的谱结构,项目编号:11504315。强磁场广泛存在于白矮星(10~2~10~5T)和中子星(10~7~10~9T)表面,与此同时,一些半导体中由于较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多极磁约束的反应离子刻蚀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低损伤和各向异性刻蚀的优点。在射频率为100w,工作压强为1.33(0.01~10)Pa的氩气氛中,典型的离子密度为(1.0~1.5)×10(10)cm(-3),电子温度为1.9~4.1eV,等离子体电位10—50V,有磁场的离子密度比没有磁场的离子密度大几个数量级。它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等离子刻蚀装置。  相似文献   

8.
超新星的前身星核心区的电子丰度 ,是Ⅱ型超新星的理论研究中最关键参数之一 .对于I型超新星 ,尽管其坍缩的主要原因是当吸积白矮星的质量超过Chandrasekhar临界质量时广义相对论效应引起的 ,但是电子俘获会加速其坍缩过程 .电子俘获率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前身星演化阶段中的中子剩余 ,同时电子俘获反应伴随着大量中微子的产生 ,电子俘获反应进而冷却了铁核心 .人们对超新星的前身星环境的电子俘获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Bethe等人的研究表明 ,Gamow Teller(GT)共振跃迁能大大增加电子俘获率 ,而且可能影响前…  相似文献   

9.
 基于原子核壳层模型,分析了在强磁场作用下中子星壳层中的β衰变率,并以反应63Co(β-)63Ni为例作详细计算.结果表明:弱磁场对中子星壳层中的β衰变几乎没有影响,强磁场(B>108T)使β衰变率显著增大;同时在相同的磁场强度下,基态的β衰变比激发态的β衰变所受影响更大.这些结论对进一步研究中子星晚期演化和双中子星系统快中子俘获过程的核合成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马尔可夫近似方法计算了X@C60(X=^14N,^15N,^31P)量子位中电子自旋在核子的精细作用和外磁场作用下的密度算符演化行为,得出量子位驰豫时间在10~100ns范围,与其它文献相符.  相似文献   

11.
钡铁氧体磁粉颗粒尺度的扫描电镜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迅速、准确地测定钡铁氧体磁粉颗粒的厚度、直径和厚径比的统计分布,采用对磁颗粒施加外加电磁场的方法,使各个磁颗粒的易磁化轴方向趋于一致,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钡铁氧体磁粉颗粒。实验发现: 在0~0.6 T范围内,外加磁感应强度越大,磁颗粒的取向程度越好。对较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扫描电镜照片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到颗粒的厚度、直径和厚径比的函数分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托四川大学直线等离子体装置(SCU-PSI)产生高通量氢等离子体,采用朗缪尔探针对氢等离子体特性进行诊断,研究了氢等离子体特性随放电电流、气体流量等输入条件的演变规律;并利用调控产生的氢等离子体对纯钨进行了相应的辐照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 在磁场0.1~0.2 T、气流量1 000~2 200 sccm和电流180~228 A范围内,氢等离子体通量密度、热负荷密度及电子密度、温度等参数与磁场和电流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气体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在该范围内,最高等离子体密度达到2.6×1019 m-3,等离子体通量达到8.8×1022 m-2?s-1,热负荷达到6.5×104 W/m2. 利用调控产生的等离子体对纯钨样品进行初步辐照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入射等离子体特性的不同,样品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尺寸和密度不均匀颗粒状辐照损伤结构,并且颗粒尺寸随氢等离子体离子通量的增加而增大. 本文结果显示SCU-PSI可以产生理想的氢等离子体环境,因此可以作为未来聚变领域,研究氢等离子体和托卡马克装置面向等离子体材料钨以及相应结构材料相互作用的有效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不同数量和不同排布方式下,热籽在等效肌肉的琼脂体模中磁感应升温效果,制作琼脂等效肌肉模型,利用模板植入不同数量热籽:1颗、2颗、3×3阵列排布、4×4阵列排布、双层4×4不同层间距排布。在选择的测温点植入热电偶,将植入完成的琼脂体模置于磁极下,进行磁场辐照,测定并记录升温情况。结果表明,1颗和2颗热籽植入体模在磁场中加热后温度可达25~32℃,热籽在体模中的发热功能稳定。9颗热籽植入体模在磁场中加热后,两颗热籽间温度达到37.5℃,热籽阵外1.0cm处温度为30.1℃。16颗热籽植入体模在磁场中加热后,热籽阵列中心温度达到52.9℃。不同层间距热籽植入体模在磁场中加热后,中心点位置温度均达到65℃以上。随着逐渐远离中心点,温度呈下降趋势,在热籽阵外1.0cm处降至42~45℃。层间距1.0cm与0.8cm的结果比较,各测温点间温度相差约1.0℃;层间距1.0cm与层间距0.5cm的结果比较,各测温点间温度相差约3.0℃。因此,本研究成功模拟了等效肌肉的琼脂体模,一定数量的热籽在既定靶区磁感应升温,可以达到肿瘤治疗所需温度。  相似文献   

14.
Braithwaite J  Spruit HC 《Nature》2004,431(7010):819-821
Some main-sequence stars of spectral type A are observed to have a strong (0.03-3 tesla), static, large-scale magnetic field, of a chiefly dipolar shape: they are known as 'Ap stars', such as Alioth, the fifth star in the Big Dipper. Following the discovery of these fields,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y are remnants of the star's formation, a 'fossil' field. An alternative suggestion is that they could be generated by a dynamo process in the star's convective core. The dynamo hypothesis, however, has difficulty explaining high field strengths and the observed lack of a correlation with rotation. The weakness of the fossil-field theory has been the absence of field configurations stable enough to survive in a star over its lifetime. Here we report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at show that stable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s, with properties agreeing with those observed, can develop through evolution from arbitrary, unstable initial fields. The results are applicable equally to Ap stars, magnetic white dwarfs and some highly magnetized neutron stars known as magnetars. This establishes fossil fields as the natural, unifying explanation for the magnetism of all these stars.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母体~(201)Pb原子在不同介质和化学环境,经电子俘获衰变后生成的反冲子体~(201)T1原子的化学价态。结果表明,~(201)Pb在所选择的化学环境中衰变生成的子体~(201)T1主要以~(201)T1~+态存在。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三类金属阴极材料Ca,Al和Cu(Au)通过分子束沉积和电子束加热方式制备了有机发光二极管ITO/CuPc/NPB/Alq3/金属阴极,并在300,200,150,100,50和15K6个温度下,分别测量了不同电极器件的发光随外加磁场的变化(即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在室温300K下,发现Ca,Al和Cu(Au)电极器件的MEL在低场(0B50mT)均表现为快速上升;但随磁场(B〉50mT)的进一步增大,Ca和Al电极器件的MEL缓慢变大并逐渐趋于饱和,且与阴极的制膜方式无关;而采用电子束加热方式制备的Cu(Au)电极器件,其MEL却表现出高场缓慢下降;且温度越低,该类Cu电极器件MEL的高场下降更为显著.实验研究表明,Ca和Al电极器件的MEL主要是由超精细耦合作用随外加磁场变化引起的.但电子束加热方式制备的Cu(Au)电极器件的MEL除了超精细耦合作用引起的低场快速上升外,其高场下降的可能机制则是:Cu(Au)电极器件中电子-空穴对的俘获区(e-hCapture Zone)靠近阴极界面,相比较于热蒸发的方式,电子束蒸发的方式更容易使重金属Cu(Au)原子得到更高的能量,使其渗透进相邻的有机层Alq3中,Cu(Au)原子的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导致电子-空穴对发生自旋翻转,此为MEL出现高场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了La5/8Ca3/8Mn1-xCoxO3(x≤0.1)体系的低温电输运特性.在全温区,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出现双绝缘—金属转变峰现象;各样品均在25 K附近存在一个有趣的低温电阻最小值现象,外加磁场可使其向低温区移动并产生抑制作用.通过对La5/8Ca3/8Mn1-xCoxO3(x≤0.1)样品在25 K附近的电输运特性进行的拟合分析,表明存在着弹性和非弹性散射过程的竞争,可用库仑相互作用和非弹性电子散射解释.拟合参数值的变化表明来自电子—电子、电子—声子及电子—磁子散射的共同作用,且电子—电子相互作用随着Co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与样品在低温下存在的铁磁—反铁磁相互竞争产生的团簇玻璃态有关.随着Co掺杂量增大,FM团簇减少且自旋冻结,使载流子局域化增强而导致电阻率增大.证明了与磁场和温度有关的电子散射进程引起电子的局域化效应乃是导致体系输运行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脉冲星(PSRs)被发现之后,很快地就被证认为中子星(NSs),关于它们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由于第一颗射电脉冲星的发现以及对强引力场下广义相对论的检验,脉冲星研究者已经两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中子星"家族中的一些新种类被发现了,它们是:所谓的软伽马射线重复爆(SGRs),反常X射线脉冲星(AXPs),超新星遗迹(SNRs)中的致密中心天体(CCOs)和暗弱热中子星(DTNs).这对理论家们提出了如下的挑战:是否部分或者全部的所谓"中子星"的本质实际上是"奇异星(SSs)"?是否存在所谓的"磁星"(一种具有超强磁场的中子星)?本文论述了"中子星"的观测特性,为理解它们本质所作的理论努力以及不同模型间的争论(尤其是关于SGRs和AX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