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英梅 《科技信息》2010,(7):193-193
阿特伍德的小说中贯穿着对女性问题的思考,《猫眼》可以说是阿特伍德对女性问题思考的结晶之作.主人公童年到中年的经历影射作者女性意识的成长过程,其中女性化话语和女权主义话语的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着这一成长过程的进行,因此本文试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剖析《猫眼》中的两种话语。  相似文献   

2.
作为简·奥斯丁最成熟的作品之一,《爱玛》描写了女主人公爱玛如何走出一个个错误而步入道德完善和情感成熟的过程。从成长小说定义、特征的角度可以力证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在小说中,爱玛的成长是主线,和另两位同龄少女哈丽埃特、简的成长一起构成了十八世纪不同女性角色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3.
《紫颜色》和《她们眼望上苍》是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姊妹篇。两部小说都突出了话语在黑人女性建构自我的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本文分析了霸权话语对于黑人女性的支配和对她们独立自由的禁锢,讨论了话语对于黑人女性反抗父权制压迫,追求自我,构建自我身份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要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佩科拉的疯狂、秀拉的叛逆、内儿的传统以及哈加尔的挣扎最终被社会所抛弃。她们失败的成长经历在莫里森小说表现为黑人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成长小说的特点就是主人公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二者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共存的。本文通过对两部著名成长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分析,讨论两位青少年主人公成长中的认知发展过程。这两部无论从创作年代、背景还是从写作手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的小说却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家庭责任与宗教信仰的严重缺失,成为妨碍两个主人公成长发展的束缚。而两位主人公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这些束缚,从而实现了从社会认知到自我认知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本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从女性成长教育小说批评的视角对戴·赫·劳伦斯的代表作《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虹》对其女主人公厄休拉·布朗温成长过程的描述中含有多种女性成长教育小说所具有的要素,如:社会与家庭成长背景、引路人、恋爱经历、顿悟,得出《虹》是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教育小说的结论。另对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分析,因分析其成长经历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人物,且其成长经历对当时以及后来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四琼 《科技信息》2010,(12):148-148,150
《简·爱》是由一位女作家著述反映女性抗争命运的小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为追求自由和平等敢于向社会和世俗挑战的平民女性形象。文学翻译是艺术性的再创造。本文力图通过两个译本,分析男女两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女性意识的传达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一贯以生存本位的态度审视女性世界,她小说中那些自食其力、独立自尊的职业女性形象虽不及旧式女人鲜亮,但她们身上却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生存和女性自身解放的深层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还乡》是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的代表性悲剧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尤苔莎这一极富个性特征的女性形象,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她的个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发生了错误的变化。本文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对尤苔莎的自我身份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到十九号房间》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十九号房间》的女主人公苏珊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但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禁锢了她自由独立的意识,使她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并不断地抗争。尽管莱辛并不认为这是女权主义运动的象征,但是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的确反映出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腐女"是近年来网络文化中出现的新的特殊群体。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腐女"与"非腐女"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腐女"与"非腐女"在性别角色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腐女"未分化的性别角色比例最高;"腐女"与"非腐女"在自我和谐上没有差异,"耽美"是"腐女"达到自我和谐的途径之一;"腐女"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高。s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腐女",并对她们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2.
"养生"一词的起源,大约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吕氏春秋.二孟冬纪》有"养生"一词:"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一直以来,佛教被一些人认为是一个注重来世、重死不重生的宗教,与养生没什么密切关系,甚至有人将佛教划为专门"事死"的宗教。但在佛教的思想理论、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修行方式中,都与养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运用"抓四点"、"双手同轮"、"扫摇四点"、快速左右手"交替打抓"等"王派筝法"的新创高难技巧演奏古筝曲《喜奔那达慕》,可以使该曲风格更加形色迷人,令人耳目一新。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蒙古族少女骑着骏马飞奔那达慕盛会的喜悦心情、对美丽草原风光的无限热爱与极尽赞美之情、想念情人渴望相会的内心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14.
马雯娜 《科技信息》2009,(21):I0174-I0174,I0187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苔丝是这部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她是一个美丽单纯的乡村姑娘,由于遭到纨绔子弟阿历克的引诱和玷污而改变了一生。所有的读者在阅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无不慨叹苔丝是个悲剧人物。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阿历克的人物形象,也突破以往阿历克与苔丝之间的害人者与被害者的关系,就“恋爱”——人类这一话题来发掘出阿历克身上的闪光点。纵观阿历克对苔丝的追求.特别是从他悔悟之后,对苔丝的感情可以说是异乎强烈而真诚的。他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出发,不失时机地用金钱收服苔丝,他自认为待苔丝很不错,也许苔丝早晚有一天会对他心生情意的。但他忽略了苔丝的人生和情感,他不明白强迫苔丝做的一切都是她最痛恨的,早晚有一天会导致精神危机的爆发。阿历克无法理解苔丝,更无法理解自己的死。这个结局,不论是对阿历克来说,还是对苔丝来说都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对干死刑的态度将是保留并尽量予以限制,这巳成为学界的共识。目前,我国学界大都是从“罪名限制论”以及“司法限制论”等角度展开探讨,而忽视了限制死刑的第三条道路——“死刑赦免限制论”。本文将首先对学界所主张的两种主要死刑限制论作一简要评价,进而论述在我国设立死刑赦免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干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死刑赦免制度提出完整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勒维纳斯的哲学里,他者于我而言是陌生的,与他者的关系就如同与死亡的关系,而思考死亡又必然要从时间出发,同时,与他者的关系被假定于与他人的关系,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表现为与面孔的关系,面孔的本质即为言语,所以勒维纳斯从死亡、时间、面孔、言语诸方面对他者进行描述。然而这四个方面并非互相独立,而是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对如何养生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形成了比较全面、科学的养生理论。它的养生理论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达乎性命之情”的性命观;二是“六欲皆得其宜”的嗜欲观;三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观;四是“达乎生死之分“的生死观;五是“成乐有具,必节嗜欲”的音乐观。《吕氏春秋》的养生理论在今天仍然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云南某师范学院大学生进行调查,探析“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临床心理干预.调查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其中强迫、抑郁、人际关系尤为突出;女生、文科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大二、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城市户口学生和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9.
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地区战乱频仍,女性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面对战乱,江南地区出现女性为保全贞节而大量自杀的现象。明遗民恪守民族意识和忠于明朝的理念,其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遗民心态表露无遗,并成为其精神寄托与价值取向。他们通过对大量的江南地区女性死亡事件的记述,利用江南地区殉节女性的事迹,以“天地正义仅见于妇女”为论调,借女德以讽士,折射了亡国之际对于“节”与“忠”的思考,其最终目的是维持其政治伦理与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20.
潘金莲从一个“脸衬桃花、眉弯新月”天生丽质的美女到一具心肝涂地的尸首,从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少女到弑夫的荡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民妇到千古评说的名人,其短暂一生令人感慨,令人唏嘘.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人生是社会状态的反映;潘金莲的悲剧人生给予后人、给予社会的启迪,应当进行认真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