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百合单染色体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王百合为模式植物建立了简单快速分离植物单染色体及扩增和克隆其DNA的方法 ,即显微操作分离单个染色体并放入Eppendorf管中 ,经Sau 3A酶切后在染色体DNA片段两端加上Sau 3A寡核苷酸人工接头 ,然后以寡核苷酸人工接头中的一条链为引物进行两轮PCR扩增 .PCR产物为 30 0~ 2 50 0bp ,多数为10 0 0bp左右 ,经Southern杂交证实PCR产物来自王百合基因组DNA .对单染色体第二轮PCR产物进行克隆 ,构建单染色体DNA文库 ,得到约 10 0 0 0 0个重组子 .对其中 84个重组子进行分析 ,插入片段为 30 0~180 0bp ,平均为 780bp .与以往方法相比 ,此方法避免了在纳升体积内酶解、连接等操作 ,扩增底物只需一条染色体而不是以往的几十条 ,而且克隆片段 (平均 780bp)大于以往的报道 (平均 6 50bp) .  相似文献   

2.
玉米抗纹枯病QTL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抗玉米纹枯病自交系CML270和感病自交系478的(CML270×478)×CML270 BC1∶2群体共322个株系为作图和定位群体, 构建了125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 覆盖玉米基因组1939.0 cM, 平均图距15.5 cM. 采用复合区间定位分析, 检测到玉米纹枯病抗病指数主效QTL位点3个, 2个位于第1染色体, 1个位于第7染色体上, 它们分别能解释表型变异的18%~20%; 控制株高的QTL位点7个, 分别位于第3~6染色体上, 控制“穗位高”的QTL位点5个, 分别位于第3, 4, 6染色体上. 自交系CML270玉米纹枯病抗性主效QTL真实存在, 抗性与植株高度遗传上不存在连锁关系, 为玉米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抗性基因分离与克隆提供了技术和材料支撑.  相似文献   

3.
奇云 《世界科学》2005,(2):12-13
继人类第5、6、7、9、10、13、14、19、20、21、22号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于近年陆续被破译之后,英国科学家日前又破译出人类第16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使得人类染色体这部包含23“章”的“天书”被成功破译出13“章”。  相似文献   

4.
刘树兵  王洪刚 《科学通报》2002,47(19):1500-1503
利用中间偃麦草与普通小麦烟农15杂交,通过细胞学及白粉病人工接种,在杂交后代中鉴定筛选到了2个细胞学稳定的二体异附加系Ⅱ-1-7-1和Ⅱ-3-3-2,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一般能形成22个二价体,与普通小麦杂交,F1PMCMⅠ一般出现1个单价体,利用白粉病15号菌种及混合菌种进行温室及田间抗病性鉴定表明它们对白粉病表现免疫,异附加系与小麦杂交F2单株染色体数及抗病性鉴定表明,抗性基因位于外源染色体上,以St和E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发现,2个异附加系附加的染色体可能来自E染色体组,表明E染色体组的一对染色体携带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10的AFLP标记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以抗条锈病基因Yr10的供体亲本Moro作参照,用6个Pst I端引物和10个Taq 1端引物对抗条锈病基因Yr10的近等基因系和轮回亲本Avocet S进行了AFLP分析,共扩增出约4200条可分辨的带,其中5条为稳定的差异带,用Yr10基因的供体亲本Moro和感病品种铭贤169要交产生的F2代分离群体,对5个特异条带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连锁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特异条带TP0502与Yr10基因连锁,将该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根据其序列设计了PCR特异扩增用专化引物,经用195株F2代分离株进行遗传连锁性分析表明,用所设计的引物进行PCR,其主要产物SC200片段与抗条锈病基因Yr10的连锁距离为0.5cM,可用于该基因的快速,有效,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6.
利用奇妙香(QMX)为轮回亲本,与卷叶珍汕97B(JZB)杂交并回交的BC4F2和BC4F3两群体为研究材料,对卷叶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卷叶基因进行精细定位.遗传分析表明,卷叶性状主要受1对不完全隐性主基因的控制,命名为rl(t),并同时受到数量性状基因和或环境的影响.利用500个SSR标记和新开发的15个InDel标记,通过BSA法在卷叶DNA池和平展叶DNA池间筛选到8个多态性标记,并用MAPMAKER/EXP3.0构建遗传连锁图.基因定位方法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利用BC4F2分离群体将rl(t)初步定位于第2染色体长臂,位于标记InDel 112-RM3763之间,两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4cM,rl(t)距离InDel 112约1.0cM.为精细定位rl(t),从BC4F2代经标记选择得到1个中度卷叶植株,自交扩繁成855株个体的BC4F3代株系,另发展4个新的InDel标记.连锁分析表明,InDel 112.6和InDel 113位于标记InDel 112和RM3763之间.利用BC4F3株系中分离出的191个卷叶株和185个平展叶株,将rl(t)定位于InDel 112、6-InDel113之间,物理距离为137kb、对该区段进行了初步的侯选基因分析,推测rl(t)可能参与了microRNA(miRNA)系统对叶片发育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Barin.  M 李潇 《世界科学》1995,(11):33-34
最近发现的定位于14号染色体上的新基因-S182基因,可造成80%早年发作的家族性阿耳茨海默氏病,关于该基因功能的设想提供了这个严重疾病病因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对一套小麦-长穗偃麦草二体代换系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抗性遗传和生化分析,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携带有新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位于3E染色体上,在小麦背景中呈显性遗传,暂定名为YrE,长穗偃麦草编码的酯酶-5结构基因位于3E染色体上,暂命名为Est-E5.F2群体分析发现Est-E5与抗病基因YrE呈共分离,表明Est-E5是检测3E染色体及其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较理想的生化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9.
李晓琳  徐霁  俞冠翘  罗利 《科学通报》2012,(31):2948-2955
小肽分子是植物细胞分化、器官形成和生物防御的重要信号分子.通过分析大豆全基因组DNA序列,发现大量的基因编码小肽前体即小多肽分子.到目前为止,对这些小多肽分子的特征以及功能知之甚少.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公共数据库中的大豆转录组数据,鉴定了212个在根瘤中增强表达的小多肽基因.其中79个基因属于38个多基因家族,而另外133个基因不属于任何基因家族.在38个基因家族中,有10个基因家族只出现在豆科植物中,另外28个也出现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在大豆中,最大的一个基因家族是伤流诱导的小多肽(wound-induced small protein,WIP)基因家族,由38个成员组成,其中一半左右的基因在大豆固氮根瘤中增强表达.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蒺藜苜蓿、百脉根、拟南芥和水稻中的WIP同源基因,发现部分基因也在根瘤中增强表达或者受病原菌诱导表达.二级结构分析显示,WIP小多肽前体均含有一个DUF3774结构域,其中包含2个跨膜疏水区域,多数分子具有N-端信号肽序列.我们选取了2个大豆WIP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WIP小多肽定位于细胞膜上.有趣的是,34个大豆WIP基因成簇分布在3条染色体上,与目前发现的其他小多肽基因家族的分散分布(如CLE)完全不同.在6,12和13号染色体上分别分布有11,12和11个WIP基因.而在12号染色体上的WIP同源基因则位于13号染色体上,二者呈对应关系.而6号染色体上的WIP基因相互之间同源性最高,且只与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因此,可以推测,在大豆基因组中WIP基因可能起源13号染色体,通过染色体复制扩散至12号染色体,再扩散到6号染色体.而在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中,半数以上的WIP基因也分布在一条染色体上,且与大豆12和13号染色体上的WIP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因此,植物中WIP基因可能来源一个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10.
一种简单易行的重组方法——三引物PCR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朝阳  宋贵生  徐军望  朱祯 《科学通报》2002,47(16):1247-1249
报道了一种不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的重组DNA方法-三引物PCR法(TP-PCR),TP-PCR反应体系中有2种模板和3种引物,从而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产生一个重组DNA分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快速,高效且不依赖连接片段的限制酶位点,用这种方法已成功构建了融合蛋白基因-sck基因。  相似文献   

11.
王绪桢  何舜平  陈宜瑜 《科学通报》2002,47(14):1089-1094
鲤科是世界鱼类中最大的科,有210余属2010种,为研究其系统发育关系需要筛选合适的DNA标记,将S7核糖体蛋白基因用作遗传标记进行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PCR方法,扩增了长度为602bp的胭脂鱼以及长度为655~859bp的16种鲤科鱼类的S7基因内含子1序列,序列排列得到925个排列位点,其中信息位点499个,占全部位点的54%,结果表明,鲤科鱼类S7基因内含子1序列具有丰富的信息位点,并且在亲缘关系不同的物种间存在显著的序列差异,基于S7基因内含子1序列的NJ(neighbor-joining)和MP(most-parsimony)分支树经1000次重复抽样试验后,节点的自展支持率普遍高于以细胞色素b及线粒体控制区(d-loop)基因为遗传标记时所得到的分支树,因此,S7基因内含子1作为遗传标记在鲤科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分辨率是比较高的,它是一个适合鲤科内亚科水平系统发育研究的有用的分子遗传标记,但S7基因内含子1是否适用于鲤形目科间或科以上水平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转芪合酶基因植物中三羟基反式芪的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RT-PCR方法,从葡萄组织中克隆了两个芪合酶基因的编码区(1.19kb)。在大肠杆菌中能特异表达42ku的蛋白质,其分子量与芪合酶大小一致,并用其制备了兔抗血清。利用pBin438构建了植物组成型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基因烟草植株。PCR,Southern blot,Western blot和RT-PCR分析证明该基因已整合到烟草的染色体中,并正常转录和特异表达。薄层层析和HPLC的结果进一步判断表达的芪合酶在烟草中可催化其底物合成3,4′,5-三羟基反式芪(trans-resveratrol),从转基因烟草中纯化的3,4′,5-三羟基反式芪能使人乳腺癌细胞停留在Go,G1期的细胞数增加。  相似文献   

13.
在前期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克隆肾癌相关新基因片段GYLZ-RCC18的基础上,应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GYLZ-RCC18的全长约3.5kb(GenBank登录号:BE 825133);应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染色体定位;应用逆转录PCR的方法特异扩增其第1可读框区504 bp(碱基对)长序列片段,检测其在肾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特点,以及与肾癌组织分级、分期的关系。结果表明GYLZ-RCC18定位于第14号染色体末端,它在肾癌特异高表达,正常肾表达量极低甚至不表达,两者表达量差别在1-9倍之间;GYLZ-RCC18在高分级、高分期肾癌中表达明显高于低分级、低分期肾癌的表达。通过转染GYLZ-RCC18的反义寡核苷酸阻断其表达,可明显抑制GRC-1的生长、降低其增殖活性、减少核分裂、并诱导其持续性凋亡。研究表明GYLZ-RCC18是与肾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癌基因,它的表达与肾癌细胞的生存、增殖、抗凋亡发展密切相关,它的成功克隆为阐明肾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叶片表面茸毛是水稻形态学特征上的一个重要农艺性状,对水稻的生长及生理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应用叶片具有茸毛特征的水稻品种75-1-127,无茸毛水稻品种明恢63,光身稻品种Lemont,9311分别杂交产生F1及F1自交产生的F2群体对水稻茸毛基因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茸毛性状为一对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应用75-1-127/明恢63的F2隐性分离群体,结合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和隐性群体分析法(RCA),并通过Mapmaker3.0/MapDraw软件分析,将水稻茸毛基因GL6初步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位于SSR标记RM20491和RM20547之间,且两标记与该茸毛基因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7.2和2.2cM.进一步构建大的F2分离群体并同时挖掘新的SSR标记及插入缺失InDel标记用于茸毛基因GL6的精细定位,将茸毛基因GL6精细定位在插入缺失标记InDel-106和InDel-115之间,且两标记与该茸毛基因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3和0.1cM,结合GeneBank数据库分析,在该精细定位区域内,对应粳稻日本晴和籼稻9311的物理距离分别为79和116.82kb,分别注释有7个和8个预测基因,为进一步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拟南芥根特异表达转录因子AtMYB305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栋  李利红  陈志玲  夏桂先 《科学通报》2001,46(21):1804-1808
AtMYB305是拟南芥MYB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对其蛋白结构和DNA结合活性进行了分析鉴定,并对其表达特征和细胞内功能作了初步分析。AtMYB305含R2和R3的两个重复序列及MYB蛋白特有的其他氨基酸组成,凝胶阻滞实验证明,GST-AtMYB305融合蛋白能与含有MYB识别位点(TAACTG)的DNA片段发生特异结合。在裂殖酵母中过量表达AtMYB305蛋白产生单核长细胞,其染色体异常凝缩,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AtMYB305基因在拟南芥的根器官中特异表达。  相似文献   

16.
奇云 《科学之友》2005,(11):23-27
继人类第5、6、7、9、10、13、14、16、19、20、21、22号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于近年陆续被破译之后,英国科学家日前又破译出人类X染色体上的基因,使得人类染色体这部包含23"章"的生命"天书"已被破译出14"章".  相似文献   

17.
与烟草曲叶病毒伴随的新型DNA分子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根据已报道的两种粉虱传双生病毒DNAβ分子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从烟草曲叶病毒Y5和Y8分离物扩增到一类环状DNAβ分子,其全长分别为1333和1338nt,序列分析表明,Y5DNAβ可能编码8个可读框(ORFs),病毒链和互补链各含有4个ORFs;Y8DNAβ可编码7个ORFs,病毒链含有4个ORFs,互补链含有3个ORFs,除茎环结构TAATATTAC外,DNAβ与烟草曲叶病毒Y5和Y8基因组DNA-A序列几乎无同源性,Y5和Y8的DNAβ全长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为85%,而与已报道的胜红蓟黄脉病毒(AYVV)DNAβ及棉花曲叶病毒(CLCuV)的两个DNAβ的同源性为51%-65%,免疫捕获PCR及粉虱传毒实验表明,DNAβ分子包裹在双生病毒粒子中,并伴随病毒由烟粉虱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两个来源于野生稻的抗褐飞虱新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用抗源来自药用野生稻(Oryza offcinalis Wall)的抗褐飞虱品系B5为父本,与感虫品种台中本地1号(TN1)杂交,随机选取167个F2单株构成定位群体。运用RFLP技术,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对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于第3和第4染色体找到与抗褐飞虱基因连锁的RFLP标记。构建了连锁标记附近区域的RFLP遗传连锁图谱,对这两个抗位点进行了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分析,将这两个抗褐飞虱基因分别定位于第3染色体的G1318和R1925,第4染色体的C820和S11182之间。与已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位点相比较,表明这两个抗褐飞虱基因是新的抗性位点。抗褐飞虱基因新位点的发现和分子标记的建立,为水稻抗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褐飞虱基因克隆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用人工合成的 (dC_dA) 15 寡聚核苷酸探针 ,从 1 7q1 1_q1 2区带显微切割探针池中分离得到一个含有 (CA)重复单位 1 6次的DNA片段 ,经在GenBank和GDB中检索确认是一个新的STR .这个新的STR在 5 0名中国人中存在 8种等位形式 ,多态信息量值高达 0 6 1 .连锁分析显示这个STR在一个 3代的NF1病人家系中的传递符合Mendel遗传规律 .用含有这个新的STR的 1 7kb的人基因组DNA片段为探针进行FISH ,将其定位在 1 7q1 1_q1 2区带 ,即NF1基因所在的区域 .这个新的STR的GenBank和GDB注册号分别为 :G32 1 1 2和D1 7S2 2 0 4.  相似文献   

20.
栽培稻的紧穗野生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的遗传定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野生稻资源是水稻育种中获取有利外源基因的一个主要来源。紧穗野生稻(Oryza eichingeri,2n=24,CC)原产于非洲,具有高抗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叶枯病等多种有利性状。在紧穗野生稻与栽培稻(Oryza sativa,2n=24,AA)品种02428远缘杂交后代中,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 等分子标记,对栽培稻背景下外源遗传物质的存在进行了跟踪鉴定,并对来自紧穗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紧穗野生稻的染色体片段已经易位到栽培稻中;抗褐飞虱性状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位于第2染色体,在两个微卫星标记RM240和RM250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6.1和5.5cM,暂时定名为Bphl3(t)。该基因的发现和定位将有助于对水稻褐飞虱抗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